戴 偉,蔣春波,陳愛娟
(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蘇州市中醫醫院,江蘇 蘇州 215000)
中藥膏方又稱膏滋、煎膏,是中醫傳統八大劑型之一。冬令季節的調補可增加人體精氣的儲備,提高人體免疫力,恢復臟腑功能。經過一個冬季的補中寓治、治中寓補,可以取得治療保健、強身健體、預防疾病等多種功效[1]。古人云“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冬季如果不能把陰血調整好,一到春天,陽氣回升,人體的毛孔被打開,陽氣開始外泄,陰血容易損耗,從而使得某些舊病加劇或再發[2]。目前,中藥膏方被廣泛應用于臨床某些慢性疾病的調理。內服膏滋是在中藥水煎劑的基礎上濃縮演變發展而來,通過水煎劑濃縮,經歷熬膏-收膏等一系列工藝制成。凡湯丸之有效者,皆可熬膏服用,故有相當漫長的發展歷史。在中藥水煎劑的基礎上加入某些補陰之品(如阿膠、龜板膠等)以栽培身肉之精血,同時配以健脾益氣、活血理氣之藥,可以同時調理陰陽氣血。經過一段時間的服用調理后,可以使得機體達到陰陽平衡,五臟六腑協調,氣血和順[3-4]。
中藥膏方既保持了湯劑一人一方的優勢,又克服了中成藥、保健品千人一方的缺點,實現了中藥個體化定制,使得個性化治療與補益相結合,也避免了水煎湯藥藥量大、煎煮服用、攜帶麻煩等弊端。此外,在中藥膏方收膏的同時加入了某些黃酒冰糖等輔料,可以矯味矯嗅,使得大眾對中藥湯劑“難喝”的印象有所改觀。本研究采取了隨機調查的方法,隨機抽取了本院2018-2020年的1 500張中藥膏方進行統計分析,解析其處方特點及相關用藥情況,為本院臨床用藥提供理論依據?,F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本院2018-2020年中藥膏方處方(每年膏方門診開具的處方),每年各隨機抽取500張,共計1 500張。
1.2 方法 分別將膏方處方中的患者性別、年齡、處方用藥味數、用藥總劑量、處方配伍禁忌等要素錄入Excel進行記錄[5],對各處方中錄入信息進行分析。
1.3 統計學處理 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采用描述性統計。
2.1 性別和年齡情況分析 1 500張膏方中,男性患者有436例(29.1%),女性患者1 064例(70.9%)。>40~70歲患者為膏方主要應用人群[6],合計占69.5%(1 042/1 500)。20歲以下無人使用,70歲以上人群使用較少,僅占7.3%(110/1 500)。見表1。

表1 2018-2020年所抽膏方中患者各年齡段分布情況[7]
2.2處方開具科室分布情況 本院開設膏方門診的科室包括脾胃內科、心血管內科、血液病科、腎內科、呼吸內科、神經內科、婦科、骨傷科等。對2018-2020年所抽查膏方按科室進行分類匯總并進行排序,結果表明,各年處方量排名前3位的科室均為脾胃內科、心血管內科和中醫內科[8]。2018-2020年,排名前5位的科室處方量總和分別占總處方量53.2%、61.2%、52.4%,見表2。

表2 2018-2020年所抽膏方處方量排名前5位科室
2.3臨床診斷情況 1 500張處方中僅有57張(3.8%)處方缺臨床診斷信息,明顯低于2014-2016年的11.4%。本院膏方開具的臨床診斷大多是對既病患者的疾病診斷,針對亞健康人群[9]、治未病人群開具的調理膏方中,臨床診斷信息相對較少,僅有乏力、調理、疲勞綜合征等數種表述,占所抽處方量的20%~45%,不能良好地反映出本院對治未病人群辨證用藥的針對性。見表3。

表3 2018-2020年所抽膏方臨床診斷類型分布情況(%)
2.4中藥味數 2018-2020年膏方由大于30~40味中藥組成的處方居多,其次為大于40~50味和大于50味,中藥味數小于20味的膏方處方最少。2020年,所抽膏方中由飲片味數大于30~50味組成的處方數較前2年有所增加,由小于30味中藥組成的處方數有所減少[3]。見表4。

表4 2018-2020年膏方藥味數分布情況(張)
2.5中藥飲片用量 1 500張個體膏方處方中,單張處方飲片總劑量主要集中在4~<8 kg之間,總劑量小于3 kg、≥8 kg的處方數占比較低。見表5。

表5 2018-2020年所抽膏方單張處方總劑量分布情況(張)
2.6處方中膠類使用情況 膏方中膠類使用比例由高到低依次為阿膠、龜甲膠、鹿角膠、鹿胎膠,其中每年龜甲膠和鹿角膠的用量呈遞增趨勢,龜甲膠的用量高于鹿角膠。2018-2020年所抽膏方膠類分布和數量情況,見表6~7。

表6 2018-2020年所抽膏方膠類分布情況
2.7含有毒性藥、外用藥及配伍禁忌處方分析 1 500張膏方處方中,含有毒性藥(共計38類,包括干漆、土荊皮、山豆根、千金子、天南星、甘遂、仙茅、白附子、白果、白屈菜、半夏、朱砂、華山 參、全蝎、芫花、蒼耳子、兩頭尖、苦楝皮、金錢白花蛇、牽牛子、輕粉、香加皮、洋金花、臭靈丹草、狼毒、常 山、硫黃、雄黃、蜈蚣、罌粟殼、蘄蛇、蟾酥、三顆針、木鱉子、附子、京大戟、商陸、蓖麻子)的處方數量為0張;涉及外用藥的處方數為0張;涉及“十八反”的處方數共95張,“十九畏”的處方數為0張。所抽膏方處方中出現的“十八反”禁忌的,主要為制附片與姜半夏、浙貝母、全瓜蔞、天花粉配伍(78張),以及炙甘草與海藻配伍(17張)。

表7 2018-2020年所抽膏方膠類數量統計
從統計分析結果可以看出,本院膏方的目標應用人群中,女性患者的數量明顯多于男性。女性群體中,40歲以上服用膏方的人數較多,這與女性的生理特征和年齡體質特征有關。女性經歷生育后,從40歲開始體質出現下降,這與中醫膏方補虛扶弱、抗衰延年、糾正亞健康和防病治病的目的相吻合[10]。
本院膏方處方一般由大于30~50味中藥組成,單張處方平均總劑量主要為大于5~6 kg。與前2年比較,2020年所抽膏方處方中,組方中藥味數數和總劑量均有所上升。通常膏方由20~35味藥組成[11],《秦伯未膏方集》中記載有“大抵每方平均以三十藥為準”,說明膏方處方的總劑量大多比普通處方大,一料約相當于20~40劑普通湯劑。但疾病的治療并非藥越多越好,相反,太多的藥味反而會相互牽制,增加不良反應發生率,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目前,因為中藥材資源的不足及中藥材質量的下降,原有處方的藥效也在逐漸降低,醫生應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及時調整處方,以便更好地滿足臨床需要。
蘇州是吳門醫派的中心發源地,以本院為代表的吳門中醫流派在運用膏方調理健康時,有著獨到的理論闡述和實踐運用。在承續唐宋以前膏方治療理念的同時,把“辨證論治”的個體化調理理念充分體現在臨床診療過程中,成為吳門醫派的一大特色。《臨證指南醫案》中載有膏方醫案,《葉氏醫案存真》中:治精血五液衰奪,陽化內風之證,治咳甚嘔血吐食,均進“膏滋”[12]。吳尚先著《理瀹駢文》,載有內服膏方,主要取辨證論治之內服湯丸制作膏藥,指出“膏方取法,不外于湯丸,凡湯丸之有效者皆可熬膏。不僅香蘇、神術、黃連解毒、木香導滯、竹瀝化痰,以及理中、建中、調中、平胃、六君、六味、養心、歸脾、補中益氣等[11],為常用之方也?!眳情T醫家強調膏方的治療功效不僅是增強機體功能,以達機體平衡而強身延年,還強調治療疾病和預防疾病。
通過對膏方中毒性藥、外用藥、配伍禁忌的調查,所有抽取的處方均不含毒性藥、不適用于口服的外用藥、包含“十九畏”的配伍,但仍存在含有“十八反”的處方。卞雅莉等[13]認為,“十八反”雖然是中藥配伍禁忌的主要內容,但一直存在爭議。整理歷代方劑96 529首,其中含“十八反”同方配伍的方劑共1 406首,占總量的0.457%,附子類,尤其是附子與半夏組合應用較多。“十八反”同方配伍主要用于治療某些痼疾、險癥和急癥,某些難治性病證可能從“十八反”中尋找到治療方法,對此還應深入研究[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