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銀勝,張愛蘭,周禮霞,李斯銘
(深圳市寶安區石巖人民醫院,廣東 深圳 518108)
寒濕型慢性腰背疼痛是指寒濕滯留體內,身體經絡、血管受阻產生的腰背疼痛[1]。該病屬于臨床常見疾病,多與居住環境及工作環境有關。患有寒濕型慢性腰背疼痛患者,如若未及時醫治,會對其生活工作及生活質量造成影響[2]。本病當以溫陽除濕為主,基于督脈為陽脈之海,腰俞乃督脈經之腧穴,乃督任腰腎之精氣所過之處,人體督脈分支從脊柱出,屬腎,腎為元陽之本,故調補督脈、溫陽填精而榮腎府為治療之本。現代研究證實,督灸療法能夠升高腦內β-內啡肽水平,起到中樞鎮痛的作用[3]。作者選取寒濕型慢性腰背疼痛患者80例對督灸療法的效果進行了研究,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社康中心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寒濕型慢性腰背疼痛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患者年齡25~76歲,平均年齡(45.12±8.74)歲。將受試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本研究嚴格按照納入標準及排除標準選擇對象,并且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會批準通過,所有患者均自愿參與。納入標準:(1)符合《中醫內科學》中寒濕型慢性腰背疼痛診斷標準[4],腰部冷痛、酸脹重著,轉則不利,可伴有肢體發涼,畏冷,寒冷、陰雨天氣加重或發作,得溫則痛減,舌淡、苔白膩,脈沉而遲緩;(2)心、肺、肝、腎功能正常,無其他嚴重的內科疾病;(3)無精神認知障礙,積極配合治療。排除標準:(1)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2)高血壓、嚴重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3)嚴重感染或過敏體質。
1.2 方法
1.2.1對照組治療方法 采用藥物療法,患者口服雙氯芬酸鈉腸溶片(生產公司:北京諾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號:H11021640,規格:25 mg),每次50 mg,每天3次,飯后服用,療程為1個月。
1.2.2觀察組治療方法 采用督灸療法,具體方法如下。(1)進行治療前1周保持清淡飲食,忌辛辣,施灸前避免空腹或飽腹,飲水適量,并進行提前排尿。(2)令患者裸背俯臥于床上,選取督脈的大椎穴至腰俞穴作為施灸部位,用拇指的指甲沿脊柱(督脈)凸處按壓“十”字痕跡并以75%乙醇棉球自上而下沿脊柱常規消毒3遍。沿脊柱凸部按壓“十”字痕跡處涂抹姜汁,然后沿脊柱凸部“十”字痕跡點呈線條狀撒督灸粉。將桑皮紙(寬10 cm,長40 cm)敷蓋在藥粉上面,桑皮紙的中央對準督脈。把姜泥(底寬3 cm、高2.5 cm、頂寬2.5 cm)牢固地鋪在桑皮紙中央,長為大椎穴至腰俞穴的長度,呈梯形。在姜泥上面放置錐形艾炷,艾炷直徑如患者手指的中指中節直徑,長度與姜泥一樣。以線香點燃艾炷的上、中、下3個點,任其自燃自滅。連灸三壯后取下姜泥,并用濕熱毛巾擦凈。(3)灸后4~6 h,其施灸部位自然發出灸泡,患者于次日清晨餐后放泡,先以75%乙醇棉球自上而下沿水泡表面及周圍皮膚進行3次消毒,繼以消毒針刺破水泡下緣,并沿水平方向輕刺水泡,讓泡液自然流出;再以棉簽按壓的方式自上學而下對斷節處的水泡進行引流;泡液充分流出后,再以75%的乙醇棉球消毒3次,晾干后盡量著寬松型衣物。每次治療2 h,10 d治療1次,3次為1個療程。禁忌事項:施灸結束后,1 h內不飲水、不進食,灸后保持飲食清淡,1周之內不洗澡,保持灸泡干燥并注意保暖,不熬夜,節制房事,預防感染。
1.2.3不良事件的發生及處理 (1)施灸過程患者若出現暈灸現象,需立即停止操作并進行施救。(2)治療結束后出現嚴重頭暈,可進行穴位按揉。(3)對過大的灸泡,要及時多次放泡,并做好消毒工作,預防感染。
1.2.4觀察指標 隨訪觀察1個療程時間(3個月),對比2組患者治療前后的中醫癥候積分、治療效果、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及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發生率。中醫癥候積分標準[3]:腰部疼痛、腰椎活動受限、肢體麻木、刺痛拒按等癥狀進行評分,無癥狀0分,輕度大于0~3分,中度大于3~5分,重度大于5~7分。治療效果包括顯效、有效、無效(總有效=顯效+有效)[4]。VAS評分標準:0分代表沒有任何疼痛;>0~3分表示有輕微疼痛;>3~6分表示有明顯疼痛,且影響到睡眠質量;>6~10分表示有強烈疼痛,難以忍受,嚴重影響睡眠質量及食欲。不良反應包括治療期間觀察組出現的暈灸、暈泡、燙傷及皮膚過敏等現象,以及對照組出現的胃部不適、頭暈惡心等癥狀。

2.12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癥狀積分比較 經過治療后,2組患者的中醫癥狀積分均有所下降,且觀察組患者的中醫癥狀積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癥狀積分比較分)
2.22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95.00%)顯著高于對照組(80.00%),差異由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n(%)]
2.32組患者VAS評分比較 經過治療后,2組患者的VAS評分均有所下降,且觀察組患者的VA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VAS評分比較分)
2.42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治療期間,對照組患者有3例出現胃部不適,4例出現頭暈惡心癥狀,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7.50%(7/40);觀察組患者有1例出現暈灸,1例出現燙傷,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00%(2/40),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現代醫學認為,慢性腰痛是由于患者長期腰部勞損或肌肉扭傷等原因引起的疾病,在臨床上被稱為“腰背肌筋膜炎”或“非特異性下腰痛”,該病以腰部彌漫性疼痛為主要特征,部分患者可伴隨腰骶、骶髂部疼痛,而腰部外傷或腰部慢性炎癥等是其常見病因,會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目前,臨床對輕、中度慢性腰痛患者主張保守治療,但康復訓練、物理療法等常規保守治療效果穩定性難以保障,部分患者治療后病情改善效果不理想,患者生活質量受到影響[5-8]。
慢性腰痛臨床多與寒濕有關,寒濕滯留體內,阻斷經絡血管,濕為陰邪,其性趨下,且濕邪凝滯,故反復發作[9-12]。《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中記載:“終之氣,寒大舉,濕大化”“陽光不治,感于寒,則病人關節禁固,腰椎痛,寒濕推于氣反而為病也”,論述了腰疼的發病原因與寒濕有關[13]。《醫學入門》卷五示,“久外卑濕,雨露浸淫,為濕所著,腰重如石,冷如水,喜熱物熨。不渴便利,飲食如故”。《諸病源候論·腰背病諸侯》也認為,“腎經虛損,風冷乘之,故腰痛也”“風邪乘虛卒入腎經,故卒然而患要痛”,主要強調腎虛、風寒、勞役傷腎等是寒濕型慢性腰背疼痛發病的主要因素,濕邪凝滯,故纏綿難預[14]。治療時當以溫陽化濕為主。
督灸療法是中醫特色外治療法之一。督脈為人體陽脈,具有溫經散寒的功效,督灸借助督脈總督陽氣的作用,激發出人體自身的陽氣,通過艾灸督脈的綜合作用激發協調諸經,疏通內外經絡,促進全身氣血運行,可平衡陰陽[15]。《靈樞·禁服》云:“陷下者,脈血結于中,血寒,故宜灸之。”明代龔居中在《紅爐點雪》中指出,“火有拔山之力,灸能起死回生”“灸法去病之功,難以枚舉”。這足以證明督灸療法具有強大的祛寒祛濕功效[16]。督灸療法涵括經絡、腧穴、藥物、艾灸、發泡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優勢,且具有治療時間長、作用持久、療效可靠,且安全無不良反應等特點。雙氯芬酸鈉腸溶片為抗炎和抗風濕藥物,能夠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從而起到鎮痛、解熱作用,但對寒濕型慢性腰背疼痛患者而言屬于治標不治本,無法有效去除病因。本研究顯示,采用督灸療法治療寒濕型慢性腰背疼痛,其治療效果遠超常規藥物治療。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95.00%)顯著高于對照組(80.00%),VAS評分、不良反應產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督灸療法利用火性炎上,藥物直達病灶,經藥物、經絡、穴位的配合作用,治療寒濕型慢性腰背疼痛的效果明顯,作用持久,不良反應發生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