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黎,徐 婷,史培霖
(成都京東方醫院骨康復科,四川 成都 610219)
目前,臨床上常用人工氣道建立方式包括傳統氣管切開術、經皮氣管切開術[1]。氣管切開術會對患者切開周圍組織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以致疼痛、流血,如護理不當很可能造成切口感染,導致切口愈合遲緩。人工氣道的管理在重癥監護病房(ICU)護理工作中備受關注,但臨床對氣管切開周圍皮膚的護理重視程度仍不夠[2],把大多數精力放在怎樣有效預防氣管切開后的呼吸機相關性肺炎,往往忽視了氣管切開前期的切口護理。為此,作者研究氣管切開術后患者采用泡沫敷料聯合冷熱療法1周后的切口康復情況。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且行氣管切開術的患者86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傳統式氣管切開術22例,經皮氣管切開術64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對照組,每組43例,包括傳統氣管切開11例、經皮氣管切開32例。2組患者年齡、性別、基礎疾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對照組護理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氣管切開護理,監測生命體征。
1.2.2觀察組護理方法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泡沫敷料聯合冷熱療法對氣管切開患者進行護理。保持病室清潔、安靜,濕度、溫度適宜[3]。術前觀察患者凝血指標,根據凝血功能的情況,遵醫囑準備凝血酶冰棉球。術中嚴密監測患者的血壓、心率、呼吸及氧飽和度等,注意患者有無氣促、發紺等癥狀[4]。術后出血量少給予普通壓迫止血,如少量持續出血,給予冰棉球壓迫止血;出血量較大給予血凝酶冰棉球壓迫止血。按壓時注意觀察切口反應,每次按壓不超過2 min;如出血不止,間隔1 min,重復。及時予以切口消毒處理,生理鹽水清洗后予洗必泰消毒切口,待干后噴貝復濟,再次待干后將泡沫敷料用無菌剪制作成圓口開口紗覆蓋于切口上。傳統氣管切開術后切口較大,可先用碘紡紗填塞后再予泡沫敷貼覆蓋。根據切口滲出情況,于4~8 h消毒更換敷料,無特殊情況可2~3 d更換1次。48 h后用紅外線治療面板置于切口30~50 cm處,頻率設置30~50 kHz。啟動紅外線治療儀,每次照射時間20~30 min,每天2次,持續照射5 d[5]。前3 d氣囊壓力控制在15~20 cm H2O(1 cm H2O=0.098 kPa)。連接呼吸機后,充氣手套支撐呼吸管路前端,固定帶松緊納入一指為宜,24 h調整一次。翻身時避免管路牽拉,減少切口牽張力。后期應用PDCA管理模式對氣管切開患者進行護理。
1.2.3觀察指標 比較2組切口滲血量、清潔時間、換藥次數,急性生理與慢性健康評分Ⅱ(APACHE Ⅱ)等。比較2組周圍皮膚不良反應發生率,不良反應包括氣管切口周圍皮膚出現浸漬發紅、皮疹、水皰糜爛、反復出血等。比較2組患者切口療效率,顯效為切口無感染,基地新鮮,但肉芽生長欠佳;無效為肉芽不生長,創面感染,有膿性分泌。

2.12組治療一般情況比較 觀察組1周內切口滲血量、清潔時間、換藥次數、APACHE Ⅱ分值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2。

表1 2組治療一般情況比較

表2 2組護理前后APACHE Ⅱ分值比較分)
2.22組患者1周后切口周圍皮膚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4.65%(2/43),對照組為25.26%(11/4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2.45,P<0.05)。具體不良反應發生情況見表3。

表3 2組患者1周后切口周圍皮膚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
2.32組患者治療1周后切口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1周后切口療效率為100.00%(43/43),對照組為88.37%(38/4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258,P<0.05)。具體療效情況見表4。

表4 2組患者治療1周后切口療效比較[ n(%)]
研究顯示,氣管切開術可有效開放氣道,確保患者呼吸,降低低氧血癥發生率,提高患者存活率[6]。ICU老年患者對呼吸機依賴較強,與氣管插管相比,氣管切開術的鎮靜需求更小,患者感覺更舒適,可有效降低因長期插管導致的喉部損傷風險,降低氣道阻力,有效減輕呼吸做功,輔助患者盡早脫機,縮短ICU住院時間[7]。氣管切開屬于有創操作,極易造成切開處傷口感染,而有效的護理措施是預防傷口感染,保證預后的關鍵[8]。
冷療是指通過蒸發冷凍劑、冰、冷水等刺激受損的軟組織,從而收縮血管,緩解疼痛癥狀,對神經傳導產生抑制作用,改善局部腫脹癥狀,降低皮下組織溫度[9],減少炎性滲出。血凝酶其主要作用原理是促進血液的纖維蛋白向單體轉化,從而促進血液凝固,引起血小板聚集,起到止血作用[10]。氣管切開術后首先應快速有效止血,相較常規的壓迫止血,聯合血凝酶冰棉球不僅能加快止血,還能減輕切口部位水腫和緩解患者疼痛,從而縮短傷口清潔時間,減少換藥次數。本研究中,患者APACHE Ⅱ評分也在采取治療后大幅度降低。切口創面的內分泌環境對于切口的康復有重大意義,貝復濟和碘紡紗都具有促進肉芽組織新生和傷口愈合作用。泡沫敷貼是由聚氨酯和聚乙烯泡沫組成的一種吸收性高、通透性好、表面張力低的合成類敷料。泡沫敷貼對傷口滲出液的飽和吸水比可達1∶10,且對氧氣及二氧化碳幾乎完全通透。泡沫敷貼的高吸收性能大量吸附傷口的炎性分泌物,從而減少皮膚因炎性分泌物浸漬而導致的二次感染[11]。泡沫敷貼的“鎖水”功能不僅可以給傷口創面提供濕潤的環境,促進傷口愈合,還能讓其不與傷口發生粘連,減輕換藥時給患者帶來的疼痛及對切口周圍皮膚的再次傷害。泡沫敷貼柔軟、順應性好,有良好的緩沖效果,墊于氣管切開導管處,可減小因摩擦而給切口周圍皮膚帶來的刺激。使用泡沫敷貼能有效降低切口周圍皮膚不良反應發生率。熱刺激可促使皮膚局部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增大血流量[12],采用紅外線熱療可促進炎癥吸收,加快肉芽組織生長,進而提高切口療效率。
本研究中,觀察組采用泡沫敷料和冷熱療法,切口止血快,清潔時間短,換藥次數少,周圍皮膚不良反應小,感染率低,切口療效好,提示泡沫敷料聯合冷熱療法對氣管切開術后1周重癥患者切口康復有積極影響,值得臨床應用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