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 趙翠 王國玉 王璐 王淼 馮玉梅 霍靜 曲忠慧
(承德醫學院附屬醫院老年病科,河北 承德 067000)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各種心血管疾病發展的嚴重表現或終末階段〔1〕。對著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劇,CHF發病率具有逐年增高、臨床治療困難及臨床預后差等特點,已經嚴重威脅老年人群生命健康〔2〕。目前,對于CHF的病理生理學概念已經由原來認為的單器官損傷逐漸發展成為包括神經內分泌、代謝及全身炎癥在內的全身性疾病〔3〕。由于各類心血管疾病患者長時間心臟負荷過重,CHF發生后可導致全身代謝的改變,再加之機體消耗的增加,因此CHF患者容易出現營養不良,而機體營養不良的出現又將進一步促進CHF疾病的進展,從而影響患者臨床預后〔4,5〕。而目前關于CHF營養狀態對患者炎性因子、心功能等影響機制尚無相關研究報道,本研究分析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不同營養狀態對胰島素樣生長因子(IGF)-1及白細胞介素(IL)-17水平的影響。
1.1臨床資料 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承德醫學院附屬醫院收治住院的老年CHF患者139例,納入標準:①患者均符合Framingham CHF相關診斷標準,患者病程≥6個月;②年齡≥60歲;③有基礎性心臟病病史;④患者紐約心臟協會(NYHA)心功能分級Ⅱ~Ⅳ級;⑤經超聲診斷,患者左室射血分數(LVEF)<45%;⑥患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并發肺部疾病及其他因素導致的呼吸困難患者;②合并嚴重肝腎功能不全、呼吸系統疾病、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及急慢性感染患者。其中男96例、女43例,年齡60~81歲,平均(68.92±9.48)歲,病程0.5~7.0年,平均(3.28±1.16)年。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分組 患者入院后進行營養評估,根據營養指數(PNI)評分對患者營養狀況進行評估并分組,PNI=白蛋白(ALB,g/L)+5×外周血淋巴細胞總數(TLC,109/L)。將PNI≤50分患者作為營養不良組,PNI>50分患者作為營養正常組,其中營養不良組77例、營養正常組62例。兩組性別、年齡及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
1.3方法 測定患者清晨排便后體重及身高,并計算患者體重指數(BMI)。抽取患者清晨空腹靜脈,分別檢測患者血清總蛋白(TP)、ALB、前白蛋白(PA),此外,采用放射免疫法檢測患者血清IGF-1水平,采用雙抗體夾心法檢測患者血清IL-17水平。此外,采用心臟彩色多普勒超聲測定患者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左室收縮末期內徑(LVESD),并計算患者LVEF及6 min步行距離(6MWD)。均由同一組醫師完成檢測。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t檢驗、χ2檢驗。
2.1兩組營養指標及心功能比較 營養不良組LVEDD、LVESD顯著高于營養正常組(P<0.05),而營養不良組患者PNI評分、BMI、TP、ALB、PA、LVEF及6MWD均顯著低于營養正常組(P<0.05,P<0.001),見表2。

表2 兩組營養指標及心功能比較
2.2兩組血清IGF-1、IL-17水平比較 營養不良組血清IGF-1、IL-17水平均顯著高于營養正常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血清IGF-1、IL-17水平比較
2.3血清IGF-1、IL-17水平與營養指標、心功能相關性分析 患者血清IGF-1、IL-17水平與PNI評分呈顯著正相關關系(r=0.318、0.326,均P<0.05),而與患者BMI、TP、ALB、PA、LVEF、6MWD呈顯著負相關關系(r=-0.297、-0.306、-0.322、-0.279、-0.269、-0.342,r=-0.277、-0.335、-0.298、-0.285、-0.273、-0.315,均P<0.05),與LVEDD、LVESD無相關性(r=0.162、0.170,r=0.151、0.145,均P>0.05)。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劇及人民生活習慣的改變,老年人群中心血管疾病發病率日益升高,而伴隨著心血管疾病時間的延長必然導致患者出現心肌損傷、神經內分泌水平異常及心臟解剖結構重塑等,最終可導致患者死亡〔6,7〕。學者研究顯示〔8〕,CHF患者發展過程中,除心臟解剖結構重構及神經內分泌水平異常之外,同時也可導致心肌能量代謝途徑的異常變化。而心肌能量代謝異常則可進一步導致心肌重塑的加速,增加心肌缺氧、缺血,導致機體惡性循環,加重肺循環及體循環瘀血,同時增加了胃腸道負擔,使患者發生厭食、少食、惡心等臨床癥狀,導致患者營養狀況較差〔9,10〕。
IGF-1作為抗心肌細胞凋亡的重要因子,其作用在大鼠缺血-再灌注模型中得到證實,IGF-1可有效減少心肌凋亡,在心肌胚胎發展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11〕。此外,研究顯示,IGF-1可有效促進血管平滑肌細胞增殖,抑制心肌細胞凋亡,從而促進心肌的修復及建立側支循環,改善機體心肌缺血的產生〔12,13〕。IL-17是由輔助性T淋巴細胞亞群17所分泌的,IL-17在T淋巴細胞、成纖維細胞、肝細胞及肝脾等組織器官、細胞中均有所表達,IL-17及其受體結合后可促進集落刺激因子、黏附因子和趨化因子的表達,從而引發機體炎癥反應〔14,15〕。近年來,動物研究顯示〔16〕,IL-17在心血管中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IL-17可促進小鼠自身免疫性心肌炎的發生,從而促進CHF小鼠心肌纖維化,進而促進心肌重構的作用。
PNI通過反映老年CHF患者營養及免疫狀態,從而預測手術風險、術后并發癥及遠期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風險〔17〕。臨床上常用PNI對老年CHF患者營養狀況進行危險分層并指導患者的臨床治療。PNI由ALB及TLC所組成,對營養狀況的評估價值大于單一指標,從而可更為準確地評估老年CHF患者的營養狀況〔18〕。本研究提示營養不良組患者營養狀況及心功能較差,與學者相關報道結果相似〔19〕。本研究提示CHF患者血清IGF-1、IL-7水平與患者營養狀況、心功能密切相關,其中營養狀況越差、心功能越差的患者血清IGF-1、IL-7水平越高。IGF-1參與CHF的病理生理過程,并可能成為CHF的一種代償性機制,表明營養狀況越差、心功能越差的患者,其代償性IGF-1水平越高;而IL-7則可顯示CHF患者炎癥水平,表明患者營養狀況越差、心功能越差其機體炎癥水平越高〔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