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肅 陳西蘭
(安徽皖北煤電集團總醫院,安徽 宿州 234000)
急性胰腺炎(AP)是膽囊結石常見的并發癥,起病急、進展快,在全球范圍內呈現高發病率和高死亡率〔1〕。有研究顯示,AP預后與病情程度密切相關,尤其老年患者機體功能較差,發病后病情相對嚴重,導致臨床治療難度大,病死率高〔2〕。因此,積極預防AP發生是改善老年膽囊結石患者預后的關鍵。目前,國內外眾多學者對AP的發生機制進行深入研究,已發現多種生物學指標與AP的發生有關〔3〕,但關于膽囊結石患者合并AP的具體機制尚未得出統一結論,因此臨床積極找出導致老年膽囊結石患者發生AP的危險因素,并采取針對性干預措施對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重要意義。鑒于此,本研究重點分析老年膽囊結石患者合并AP的影響因素。
1.1研究對象 回顧性分析,收集安徽皖北煤電集團總醫院2017年2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108例老年膽囊結石患者臨床資料。(1)納入標準:①經腹部超聲檢查、實驗室檢查確診為膽囊結石;②入院前未參與相關治療;③臨床資料完整。(2)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部位結石;②合并膽漏、膽管炎;③既往有肝膽手術史;④合并血液系統疾病;⑤合并惡性腫瘤。
1.2分組方法 參照《中國急性胰腺炎診治指南》〔4〕中診斷標準:①急性、突發、持續、劇烈的上腹疼痛,可放射至背部;②血淀粉酶或脂肪酶數值高于正常值3倍;有典型AP影像學改變,如胰腺水腫、胰周滲出積液。發生以上任意2項則診斷為AP。將合并AP患者納入發生組,未合并AP患者納入未發生組。
1.3資料收集 統計兩組患者臨床資料:①一般資料:年齡、性別(男、女)、膽囊大小(正常、異常)、結石數量(單發、多發)、結石直徑、膽囊壁厚度、合并高脂血癥(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合并甲狀腺疾病(是、否)、合并免疫性疾病(是、否);②實驗室指標:治療前,采集兩組患者外周血4 ml,以3 000 r/min速度離心取血清,采用全自動血液分析儀(深圳市凱特生物醫療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型號:CT-3180),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單核細胞趨化因子蛋白(MCP)-1、降鈣素原(PCT)、白細胞介素(IL)-6、白蛋白(ALB)表達量。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軟件進行χ2檢驗、獨立樣本t檢驗、Logistic回歸分析。
2.1老年膽囊結石患者AP發生情況 納入的108例老年膽囊結石患者,22例合并AP,發生率為20.37%(22/108)。
2.2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兩組年齡、性別、膽囊壁厚度、膽囊大小、合并糖尿病、合并甲狀腺疾病、合并免疫性疾病情況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結石直徑、結石數量、血清Hcy、MCP-1、PCT、IL-6、ALB表達量、合并高脂血癥情況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2.3老年膽囊結石患者合并AP的影響因素 將一般資料中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作為自變量,結石數量(1=多發,0=單發)、合并高脂血癥(1=是,0=否)。將老年膽囊結石患者AP發生情況作為因變量(1=發生,0=未發生),經二元回歸分析后,將表1中比較結果P值放寬至<0.2,將符合條件的變量納入(膽囊壁厚度),經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結石直徑短、多發結石、合并高脂血癥、血清Hcy、MCP-1、PCT、IL-6高表達、ABL低表達是老年膽囊結石患者合并AP的影響因素(OR>1,P<0.05)。見表2。

表2 多因素分析
研究指出,AP中有50%以上由膽囊結石引起〔5〕。膽囊結石繼發的AP大多為輕癥AP,由于老年患者體質較差,且多伴有基礎疾病,繼發AP后癥狀相對嚴重,導致預后不佳〔6〕。
膽囊管直徑即使在膽囊收縮時也很少超過1 cm,因此,當結石直徑過長時,膽囊收縮可將其嵌頓在膽囊管中,而直徑較短的結石則易排入膽胰管,導致膽汁、胰液等內容物反流,進而引發AP〔7〕。因此,結石直徑較短會增加AP發生風險,臨床對于直徑較短的結石應及時行對應處理,以降低AP發生風險。多發結石引起AP的原因較多,因結石數量較多,發生膽囊收縮時易增加結石掉入總膽管概率;多發結石中細小結石概率較高,多發小結石會明顯增加膽管結石梗阻風險;多發結石在排石過程中可嵌頓并積累于壺腹部,或排出后損傷共同通道、導致膽胰管壓力升高,最終引發AP〔8〕。因此,對于多發結石在治療后應定期檢查結石排出情況,避免發生結石嵌頓、積累,以降低AP發生風險。高脂血癥誘發AP機制相對復雜,其原因可能如下:三酰甘油(TG)被胰脂肪酶水解后變為游離脂肪酸,進而激活胰蛋白酶原導致胰腺自身消化;游離脂肪酸具有細胞毒性作用,可損傷胰腺腺泡;高脂會增加血液黏稠度,影響微循環,導致胰腺缺氧、缺血,最終增加AP發生風險〔9,10〕。對此建議,針對膽囊結石合并高血脂患者,應積極行降脂治療,以降低AP發生風險。Hcy是甲硫氨基酸的代謝產物,可通過中性粒細胞、內皮細胞、單核巨噬細胞等促進IL-8等炎癥因子釋放,引發全身性炎癥反應〔11〕。還可損傷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影響凝血及纖溶功能、促進血栓素A2釋放,進而增加血栓形成風險,導致胰腺微循環障礙,最終引發AP〔12〕。因此,積極改善Hcy代謝,抑制Hcy表達,有助于減輕炎癥反應,改善血管內皮功能,降低AP發生風險。MCP-1是CC類趨化因子家族成員,主要由單核巨噬細胞合成。研究指出,MCP-1可調節單核細胞、T淋巴細胞及NK細胞功能,是參與炎癥反應的重要趨化因子,可激活NK-κB,促進組織炎性細胞浸潤,增加AP發生風險〔13〕。因此,加強抗炎治療是預防膽囊結石患者并發AP的關鍵。PCT是一種氨基酸蛋白糖,在正常人群血液中含量極低,其濃度不受癌癥、免疫性疾病所影響〔14〕。在受到內毒性和炎性細胞刺激時,PCT含量會逐漸升高,當發生系統性炎癥、或混合感染、系統性感染時,PCT含量會顯著升高〔15〕。因此,PCT高表達反映膽囊結石患者AP發生風險較高,積極改善PCT表達有助于降低感染程度,進而降低AP發生風險。IL-6是在炎性刺激下,由多種細胞釋放的急性時相反應因子,具有促炎、誘導合成急性時相蛋白的作用。有研究認為,在AP早期即可出現IL-6升高,且IL-6在AP發展及感染性胰腺壞死中發揮重要作用〔16〕。因此,IL-6高表達反映膽囊結石患者AP發生風險極高,應積極行抗炎治療,減輕炎癥反應,以降低AP發生風險。有研究顯示,在AP發病時,肝臟是最早受累的器官〔17〕。ALB是由肝臟合成的蛋白質,AP患者血清ALB降低可能與以下幾點有關:胰腺及周圍組織滲出,導致ALB丟失;AP導致消化功能障礙,蛋白質過度分解,ALB丟失增多;AP導致肝功能損傷,肝臟合成ALB減少,最終使血清ALB表達降低〔18〕。因此,ALB低表達是膽囊結石患者并發AP的危險因素,積極改善肝功能、消化功能,有助于降低AP發生風險。
綜上所述,膽囊結石患者AP發生率較高,結石直徑短、多發結石、合并高脂血癥、血清Hcy、MCP-1、PCT、IL-6高表達、ABL低表達是老年膽囊結石患者合并AP的影響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