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國彩 高燕 周虹文
(青海省人民醫院消化內科,青海 西寧 810002)
潰瘍性結腸炎(UC)是一種累及腸道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癥性疾病,病變部位主要在直腸,也可侵犯全部結腸,常伴隨黏膜下層充血水腫、糜爛潰瘍等表現。現階段尚未明確UC的發病機制。有學者認為〔1〕,在腸道細菌感染、環境因素及免疫力失衡等環境下,易發生UC,導致腹瀉、腹痛、便血體重減輕等。UC病因復雜,易反復發作,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與工作。因此,對UC需要及時治療,防止并發癥發生。流行病學資料顯示〔2〕,我國UC發病的高峰年齡為20~40歲,第2個小高峰為60~80歲。本研究擬分析美沙拉嗪在老年UC治療過程中的治療效果及安全性。
1.1一般資料 按照隨機數表法將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青海省人民醫院收治的老年UC患者120例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0例。對照組男33例,女27例;年齡60~82歲,平均(72.4±1.9)歲;病程16~39個月,平均(28.02±5.4)個月,病情程度:輕度38例,中度22例。觀察組男31例,女29例;年齡60~84歲,平均(71.3±1.6)歲;病程17~38個月,平均(29.12±5.7)個月。病情程度:輕度36例,中度24例。診斷標準:參照《炎癥性腸病診斷與治療共識》〔3〕和《UC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4〕中關于UC的相關診斷標準。納入標準:①經腸鏡等檢查確診為UC;②近30 d內未服用過引起血小板和凝血功能異常的藥物及水楊酸類制劑;③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細菌性痢疾、腸結核等感染性結腸炎及缺血性結腸炎等疾病;②心、肝、腎功能不全;③患有惡性腫瘤者;④活動性胃、十二指腸潰瘍患者;⑤有胃腸道手術史者;⑥對治療藥物過敏或禁忌者。脫落與剔除標準:未按規定用藥影響藥物療效判斷者;資料不全影響療效和安全性判斷者;簽署知情同意書并篩選合格后,中途退出實驗者。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后進行研究。
1.2治療方法 入院后所有患者接受全面檢查,給予營養支持、維持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等常規治療。對照組采用柳氮磺吡啶片劑口服治療,4 g/次,1次/8 h;觀察組采用美沙拉嗪腸溶片口服治療,1.5 g次,1次/8 h。兩組均連續治療8 w(1個療程)。
1.3觀察與療效評價指標 (1)效果標準:以中華醫學會消化學分會的UC療效標準為主〔5〕,結果分為顯效(癥狀體征消失,黏液膿血便消失,黏液潰瘍愈合,排便恢復正常)、有效(黏液膿血便改善,黏膜潰瘍縮小,排便改善)、無效(癥狀無改善或加重),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 100%,隨訪所有患者1年,統計其復發率。(2)炎癥指標:檢測治療前后兩組白細胞介素(IL)-6、IL-8、腫瘤壞死因子(TNF)-α、C反應蛋白(CRP)、紅細胞沉降率(ESR)水平。(3)Mayo和Baron內鏡評分〔6〕:采用Mayo評分與Baron內鏡評分評價腸黏膜的損傷與出血情況,兩者分值越低表示患者腸黏膜損傷及出血情況越輕。(4)疼痛及生活質量評分〔7,8〕:分別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和綜合評定問卷評價治療前后兩組疼痛與生活質量,疼痛總分為0~10分,分值越高證明痛感越強;生活質量評分總分40分,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5)安全性評估:記錄治療后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如惡心、頭暈、胃部不適等)。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5.0統計學軟件進行t檢驗、χ2檢驗。
2.1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而復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n=60〕
2.2兩組炎癥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IL-8、IL-6、CRP、TNF-α和ESR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較治療前顯著降低,且觀察組各項指標改善程度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兩組治療前后Mayo評分及Baron內鏡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Mayo評分和Baron內鏡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均明顯降低,且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表3。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實驗室指標及Mayo評分比較
2.4兩組治療前后疼痛評分及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疼痛評分及生活質量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均明顯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Baron內鏡評分、疼痛及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分,n=60)
2.5兩組安全性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降低(P<0.05)。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n=60〕
UC患者在腸鏡檢查時,可見明顯的潰瘍及糜爛,部分患者可繼發嚴重并發癥〔9〕。該病容易造成患者營養不良等后果,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UC的發病呈雙峰分布特征,60~80歲老年人群是其第2個高峰。相對于其他患者,老年UC患者病變部位相對局限,僅表現在乙狀結腸和直腸〔10〕。相關資料表示,腸道中促炎和抗炎細胞因子失衡是引起UC的重要原因,TNF-α、IL-6、IL-8等因子在UC發生、發展過程中,其水平存在異常改變,可引起腸道炎癥反應和腸道黏膜損傷等,促進UC的發生;ESR和CRP也是重要的炎癥因子,其水平增高是UC活動期的標志〔11〕。因此,炎癥細胞因子在評估UC病情判斷和療效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柳氮磺吡啶是臨床治療UC的常用藥物,在促進UC患者腸黏膜修復和減輕炎癥反應等方面具有一定療效,但其經腸胃道吸收后常會引起惡心嘔吐等不適感〔12,13〕。本研究結果進一步說明了以柳氮磺吡啶治療UC的局限性。5-氨基水楊酸(ASA)是柳氮磺吡啶經腸菌分解的重要產物之一,也是抑制炎癥反應的有效成分。美沙拉嗪是一種5-ASA制劑,屬于pH依賴性緩釋劑,可通過向回腸末段和結腸部位釋放5-ASA而發揮抗炎作用。本研究結果說明,美沙拉嗪可抑制UC患者的炎癥反應,改善腸道功能。本研究進一步發現,美沙拉嗪治療老年UC患者的臨床綜合療效優于柳氮磺吡啶,而復發率與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柳氮磺吡啶,與張嘯塵等〔14〕研究結果相吻合。可能是因為:①美沙拉嗪的有效成分5-ASA通過抑制結腸黏膜釋放的白三烯和清除活性氧等,減少了巨噬細胞和中性粒細胞產生的IL-8、IL-6等釋放與分泌,減少TNF-α的產生,進而減輕了抑制炎癥遞質對腸道黏膜的損害作用,使腸道功能得到改善;②美沙拉嗪中不含有可引起UC不良反應的關鍵成分——磺胺吡啶〔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