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呂晶
捧起自己厚厚的剪報冊,一頁頁仔細翻過,有豆腐塊一般大的消息稿件,也有占據整版的通訊稿件。一篇篇報道記錄著我從事記者這個行業以來的點點滴滴,記錄著我在工作中的付出與收獲。
最初參加工作的那段時間,我每日都坐在辦公室里等待領導分派任務,缺乏主觀能動性。后來慢慢悟出,記者要有自己的視角,要學會練就一雙“新聞眼”,獨自尋找新聞線索。記者應該努力去了解事情的事實與本質,從一堆看似雜亂的細節里梳理出與新聞事件相關的部分,淘汰掉無關的東西,將事件的真實情況以及核心內容展示在讀者眼前。
記者的工作,是一個人在寫,有無數人在看。所以,在采訪與寫作過程中要對自己、對讀者負責任,切忌粗心大意,毛毛躁躁。記得我在2008年10月18日的報紙上發表了一篇題為《我市舉辦首次菊花展101個品種1萬余株菊花爭奇斗艷》的稿件,這條新聞對提高我市城市品位、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有重大意義,稿件發表后,評論相當不錯。但是,我卻犯了致命的錯誤,在日期上出了錯,可謂“一著不慎,滿皆輸”。當時我心里很愧疚,這么重大的事情,我竟然將日期寫錯,誤導了讀者。但是,錯誤已經不能挽回,我只有痛定思痛,在后來的工作中將每一篇稿件認真檢查,避免此類錯誤再次發生。
2008年4月,我在《榆林日報》呼東榮老師的帶領下,去神東總醫院采訪。我跟著老師學習如何細致入微認真觀察、如何精心思索開展采訪、如何統籌全局寫好通訊,最后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了《礦區深處的“生命之舟”》《求真務實不辱使命》兩篇較大的通訊稿件。在一年一度的“年度經濟人物”評選活動中,我有幸采訪了府谷縣民營企業家李炅珍,記錄了這名女企業家白手起家的發展歷程。5月中旬,我參加了“塞上環保風采行”系列活動。半個月的時間里,我去了陜西榆林天然氣化工有限責任公司、金泰氯堿化工有限公司府谷恒源煤焦電化公司、青島啤酒廠榆林有限責任公司等大型企業,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采寫了《一杯清水見證變化“點石成金”的魔力》《“藍天工程”還榆林天藍云白》《最是一年春好時滿目新綠遍城都》《油區綠草如茵 花壇燕語鶯啼》等多篇系列報道,在多家媒體都參與的情況下,我和同事的稿件成稿最多,質量也較高,得到了組織單位和眾多媒體記者的一致好評。
2018年5月23日,在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76周年之際,陜西榆陽·陜北民歌博物館震撼問世。這一榆陽頭號文化工程,從最初的一個想法,到成為一個展示陜北民歌發展成果、普及陜北民歌基礎知識的展品豐富、內容權威、功能完善的全國一流音樂類博物館,只用了476天。
如此盛事,必將永載,這條路上,記者亦不能缺席,我采訪了近百位專家學者、設計人員、施工人員以及政府部門牽頭者等,多角度、全方位地記錄了榆陽區如何多方合力,眾志成城,爭分奪秒,精益求精,將陜北民歌博物館由一個想法變為現實。
一位新聞界前輩曾說過:“不寫負面報道的記者,不能稱之為記者。”我認為,做記者就要敢說、敢做、敢擔當、敢揭露,要有一顆懲強扶弱的心,要有排除萬難、刨根問底、追求事實的勇氣。黨報記者一方面要宣傳國家大政方針;另一方面,也要關注民生,急群眾之所急。借助黨報主流媒體的優勢,通過輿論監督,幫助群眾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也是我的職責所在。工作中,我寫了大量的社會新聞。每當我采寫的監督報道見報,關系利益的問題隨之被有關部門迅速解決后,我心中就會有說不出的激動與自豪。2008年11月17日,當我采寫的題為《紅山林小區至今未供暖》的報道見報后,熱力公司與林園小區迅速協商,于11月20日開始供暖,180戶居民告別了寒冷。當居民們給我打來電話,向我表示感謝時,我的心里也很溫暖。
2017年7月17日,榆林百姓問政平臺正式上線運行,為廣大市民搭建起向政府表達訴求的新渠道。從收到第一條百姓問政帖文開始,短短一年時間里,百姓問政平臺為網民解決了大量實際問題,成為市委、市政府“問政于民、問計于民、問需于民”的有效載體,成為聯系服務群眾的橋梁紐帶。
而這其中自然少不了新聞監督報道的支持。“您好,我家樓下夜市攤點半夜擾民,希望有關部門幫忙解決。”“您好,老城區停車難,收費不統一,有無可統一標準?”針對百姓提出的一系列熱點、難點問題,我逐一對老百姓、管理部門等進行采訪,擺事實,講依據,促協調,最終通過新聞的力量幫助老百姓解決了一系列問題,此欄目也榮獲了陜西省新聞獎。

由于我從小生活在城市里,從未真正與農民接觸過,以往坐在辦公室里,只知道國家對農村大概有些什么政策,并不知道這些政策在基層貫徹落實得如何,到底給農民帶來哪些好處。2008年年末,社領導派我們年輕記者到基層采訪,在采訪中,米脂縣印斗鎮對岔村的村民張懷益對我說:“我今年光溫棚養豬這一項就有6萬元的利潤,地膜綠豆、紅皮蔥出售就更方便了,在網上發個帖子,很多外地客商都會主動打電話來,有時早上9點接到客商的電話,下午3點就可以數鈔票啦!”我心里很受觸動,現在的農村與過去不一樣了,不再是我小時候去過的那個晚上點著油燈、屋里沒有一件像樣家具的村子了。吳堡縣寇家塬鎮馮家塬村的庭院經濟發展模式著實讓我眼前一亮,平整寬闊的水泥路一直通到農戶的家門口,清甜潤心的自來水也接進了窯洞里,沼氣的廣泛推廣更是點亮了農家的新生活。我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只有深到基層,才能了解到最鮮活的素材,才能為寫出優秀的新聞稿件打下良好的基礎。
我深知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記者,必須是“雜家”,最好各方面的知識都涉及一些。但我自己卻對經濟、法律、工業、農業等方面知之甚少,從而導致我在碰到相關的采訪時,會顯得力不從心,寫出的稿件也會缺乏深度。為此,我開始著力挖掘一些有內容、有深度、有影響的新聞素材。
2020年12月7日,國家民政部辦公廳印發了《培育發展社區社會組織專項行動方案(2021—2023年)》的通知,指導全國各地培育發展社區社會組織,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我們開展這項工作,比國家民政部整整早了三年。”榆林青少年社工協會會長何靈敏感慨道。
當我聽到何靈敏這句話時,新聞敏感性引發了我的思考。既然榆林做這項工作比國家民政部都早走了一步,那這三年都做了些什么?取得了哪些成效?群眾是否受益?帶著一連串的問題,我迅速展開全方位的采訪,跑社區,見群眾,訪政府……在采訪的過程中,我了解到,有文藝特長的居民成為社區文化藝術宣傳的骨干力量;從事天然氣管道工作的退休職工,志愿入戶免費為居民排查管道是否漏氣;有豐富調解經驗的熱心老大媽們,組成調解團入戶幫居民分析問題,用自己的人生經驗開導遇到問題的居民,熱愛公益事業的居民組團做好事,暖人心……榆陽區270個社區備案登記的社會組織都在發揮自己的特長,為社區居民提供專業、舒心、到位的服務。整個社區仿佛注入了鮮活的血液,各項工作井井有條。這篇深度報道見報后,引起了市政協、市民政局等多部門以及各界群眾的熱烈反響與點贊。
如今每篇報道完成之后,我都會用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和總結,同時對各方面的知識進行扎實的積累,以使自己儲備的資源可以在報道里體現出優勢和最大價值。同時,要做到善于發現新聞線索,采用平民的視角,站在百姓的立場,去采寫百姓喜聞樂見的新聞,評說百姓關心的事情,并為百姓排憂解難。
新聞的魅力,使我堅持以飽滿的熱情和認真負責的態度來面對這份工作。今后,我要做到更加敢于吃苦、勇于實踐、不斷學習、深入實際、深入群眾、深入生活,將真實、鮮活、有深度的新聞奉給廣大讀者。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