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湘菊 王長豐 郝春麗
(河南省實驗幼兒園 河南 鄭州 450000)
中西方文化的教育中“愛”是一種永恒的命題,作為探討宇宙的哲學則被稱為愛的智慧。西方文化中提到“盡心、盡性、盡意”與“愛人如己”兩條最重要的誡命,明確指出一切的智慧就是愛;儒家文化中提到“仁者愛人”,仁為體、義為用;以良知為體,以致良知為用,知行不二;道家文化更是提到三寶的“慈”,道為體,德為用,道德不二的思想;《周易》中指出“顯諸仁,藏諸用”。總而言之,人發展的過程就是愛的價值體現的過程,人的教育就是愛的教育。幼兒教育的本體是愛,過程則是激發學習、探求和踐履愛的過程,幼兒的發展就是愛認識和能力的發展。當前幼兒教育界對愛的教育認同是毋庸置疑的。但在落實愛的教育方面普遍存在的諸多問題,如有思想無落實、有落實無思想、重方法輕思想、重當前輕長遠、重形式輕本質、重感覺輕理性、重經驗輕覺知、重獨特輕普遍等。換言之道德教育存在二元的情況,幼兒能力發展和道德發展分成兩部分,把重視幼兒道德發展和道德能力發展分成兩部分,進而造成幼兒道德推理研究上有高屋建瓴的道德理論與架構,實踐中缺乏相應的道德發展的策略與路徑。歸根結底幼兒道德發展缺乏明確的“四觀”規律和特點,雖然對幼兒道德推理的研究很多,但缺乏從本體和道德推理規律的角度來審視幼兒道德發展,造成幼兒道德推理研究缺乏有效整合,進而無法為幼兒道德推理發展提供完整的、一貫的教學支持。因此在探索以愛為宗的道德推理本體觀時,搭建幼兒道德推理“四觀”模式下的方法和路徑對幼兒道德推理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價值和意義。
在對皮亞杰的外在道德、埃里克森的主動性內疚感道德、科爾伯格心理發展前習俗階段、發展心理的心理動因、吉利根的關懷道德理論、塞爾曼的友誼發展理論、福勒信仰畢生發展理論、以及死亡推理理論中關于幼兒道德推理發展綜述后,得出幼兒階段的世界觀是至善的、無欺的、完美的[1]。這與中國傳統文化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的善性論與學習論是一致的。幼兒眼中所有的一切都是好的,而這一特點造就了幼兒積極的求知欲,必然會造就幼兒擁抱一切。同時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道”為本體,動而成德,德而流行化生萬物。因此道為人之體,德為人之用,幼兒氣專志一,德莫加焉,擁抱萬物而不傷。所以幼兒的道德至善,決定了幼兒必然具備探究、好奇、好問、好學等認知特點。幼兒道德完美程度決定了幼兒主動認知的程度,幼兒的道德發展不離認知而獨存,認知不離道德發展而獨存,造就道德發展與認知不二的思想。在此觀點下幼兒呈現的任何行為和內心都是一致的,所有的道德行為皆是內心需要的體現,既然幼兒道德是至善的,那么道德行為必然沒有敵意的意愿。因此對于幼兒的道德判斷只在于道德行為的合宜程度,而不能因為道德行為而懷疑道德本體至善性。
在至善的世界觀下幼兒的認識是自我為中心的,而此刻的自我為中心體現出內部、單一角度、直觀三個特點[2]。也就是幼兒認識世界過程中只能從自己的角度審視問題,認為自己的想法和判斷就是別人的想法和判斷,自己的想法和判斷別人一定會和自己的一致并且理解和尊從。因此此階段的幼兒在看到別人尤其是“好朋友”行為和自己的不一致時就會認為別人是錯的,并強制他人或者以告狀的形式去加以糾正。在大量案例中很多幼兒矛盾沖突都來源于這樣的道德推理,即使隨著年齡的增大知道別人的觀點和自己不一樣時仍然堅持自己的觀點并說明理由,擁有這些經驗的幼兒更多的來源于成人的指導與影響,其內化理解的程度和成人的權威程度有很大的關系,雖然道德認識上具有你我差異但依然無法擺脫自我為中心的判斷特點;幼兒只能從單一的角度看問題和判斷問題,不能從多角度、動機以及過程等角度審視問題,判斷事情對錯更多的來源于事情發生后結果的嚴重程度。換言之在整個事件中幼兒判斷只會抓住利己最大化的結果來進行判斷,無法從多角度看問題這一特點決定了幼兒所有的描述和判斷基本上是不可靠的;從直觀的現象進行判斷,在事件中幼兒對事情中最顯性的、對自己內在情感和滿足最易得的情景進行加工和判斷,不能從現象背后的道理進行分析和判斷。因此幼兒的自我為中心的認識觀,造就了幼兒道德判斷的自我性、單一性和直觀性,進而造成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存在內在的一致性和外在的矛盾性。
此階段幼兒的道德推理方法體現出轉化思維和行為結果的特點,判斷的時候把兩個相似、時間上相近或者認識上一致的事件建立必然的、絕對的、可預測的因果關系,進而造成幼兒的道德判斷不真實性、易得性、自我需要性[3]。而幼兒進行道德判斷中所建立的任何因果聯系更多的在于事件發生的結果的嚴重程度,和動機、過程、先后順序以及其他因素等沒有任何直接的相關關系[4]。事件發生的結果越好越肯定,結果越糟糕越否定。幼兒道德判斷是全和無的,要么對要么錯,不會出現多角度判斷下的可能對、可能錯、如果怎么等中間地帶。因此幼兒進行道德推理的方法更容易把事情的結果建立因果關系進而進行轉換思維的判斷。
幼兒的道德推理的價值在于自我需要的滿足,認識特點下轉換思維的判斷最終服從于自我需要的滿足,而幼兒的自我需要在道德層面是至善的,也就說明幼兒的道德判斷一般不會產生“內疚、驕傲、羞恥”三種社會情緒[5],而這三種社會情緒的產生更多的來源于外界對道德行為的內在判斷而產生,這種判斷結果最終造成幼兒社會情緒更多的關注幼兒外在行為的對錯上,而忽視幼兒內在的至善道德認知,進而不利于幼兒道德行為的改善,不利于道德認知的發展和遷移,不利于道德推理習慣的形成,不利于本體至善道德的理解和內化。如圖一:
綜上所述,幼兒的道德推理世界觀是至善的、無欺的;認識觀是自我為中心;方法觀是轉換思維和結果導向;價值觀是自我需要的滿足。綜述幼兒道德推理“四觀”,一是更好的了解幼兒的道德特點和道德規律;二是為構建完整、系統的幼兒道德推理模式提供支撐;三是為促進幼兒身心發展以及道德發展提供思想、理論和實踐支持;四是為教育工作者促進幼兒的道德發展提供科學高效的系統模式及思想方法與策略。
3.1 尊重幼兒道德推理發展“四觀”規律原則。根據幼兒道德推理發展“四觀”綜述,幼兒道德有自己特定的發展規律,道德能力發展隨年齡而增長,但整體對待外界事物的判斷以及處理方式沒有大的變化,無法擺脫此階段道德推理的模式。當遇到道德方面的推理時出現延遲反應,這種不牢固的道德推理認知總是滯后于內在的條件性的道德推理,進而造成一定程度的“內疚、羞辱”社會情緒的出現[6]。如果不了解幼兒的道德推理規律,很有可能因為外界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行為干預造成幼兒內疚感的產生,幼兒對自己人格產生社會性判斷,造成幼兒不良行為的出現和更嚴重的道德認識和行為。因此,了解和認識幼兒“至善”的本體觀是不傷害幼兒道德發展的基礎,了解和認識幼兒自我為中心的認識觀特點和“內疚和羞辱”的情緒觀是判斷幼兒道德行為的基礎,了解和認識“轉換思維、結果導向”的方法觀是引導和支持幼兒道德發展的基礎,了解和認識“自我需要滿足”的價值觀是構建幼兒良好道德行為和內化道德認識的基礎。遵循幼兒道德發展規律是認識幼兒和促進幼兒道德發展的基礎,也是培養完形幼兒道德品質和構建良好幼兒道德推理的基本準則。
3.2 “愛為宗,不傷為體,方法為用”的道德推理原則。幼兒的內心是至善的,不管是他的本性還是他的認知,而且在本性和認知方面沒有任何的矛盾的情況下,所有幼兒的所有行為都是內心的真實寫照。換言之幼兒所有的行為都不帶有任何不道德的敵意和傷害。但作為成人,總是生活在內心的愛和欲望的迷執之中,矛盾中而屈于顯性的欲望,于是往往對于外在顯性的行為更容易貼上道德是非的標簽,從而用自己的認知判斷影響著孩子的判斷和道德推理。因此對于孩子的道德問題追蹤溯源是成人或者社會道德判斷的普遍認同出了問題,對幼兒而言更多的受到家庭道德推理價值觀的影響[7]。關于虐待兒童研究發現,即使成人無休止的身心虐待和家長對幼兒耳濡目染的錯誤的道德熏陶,幼兒階段在對待外界行為的時候表現出的也是愛的態度,而非傷害的敵意,家長對幼兒的影響更多的是讓幼兒對某些事件或者某些特點的行為賦予相應的道德判斷,但這種道德行為和認識很少遷移或者影響幼兒遇到類似事件時的道德判斷,而對幼兒的道德行為的強化影響很深。因此對待幼兒的道德發展,首先要尊重幼兒愛的本體,明確人人具有愛的本性,既是深陷敵意和憤怒之中也不要對幼兒的道德進行惡的判斷。以愛為宗是促進幼兒積極道德推理發展的基礎和原則。
“不傷為體”對幼兒而言,引導幼兒的行為時要做到不傷害自己和不傷害別人為準則,對干預者而言做到不傷害幼兒的身心,不傷害自己。能夠做到不傷,即遵循了道德至善的本性,又能讓道德推理的情緒和行為更加合理[8]。不傷的思想下一方面能夠讓幼兒更好的認識到自己行為的合宜程度,并能夠主動的強化行為并調整行為;一方面會讓幼兒尋找更合宜的方式和行為以達到內心的需要,通過不斷的探索實踐強化自己愛的道德態度,進而更主動的表達合宜道德行為;一方面讓干預者更能認識到愛的本體和價值,讓干預者保持良好的心態,探索和發現更合理的行為方式支持和引導幼兒道德推理發展,更容易構建親密依戀關系,進而激發內在愛的本體并賦予愛更多、更合宜的行為方式。
“方法為用”體現出在愛為宗旨、不傷為體的基礎上,賦予幼兒的行為更多的道德意義,用發展的眼光、方式、行為等來看待幼兒的道德行為,給予更多道德行為包容的同時,讓幼兒認識到行為的合宜程度,樂意接受成人指導和建議的行為,并愿意用合宜的行為方式解決問題,在不斷的實踐中認識到行為的價值,結合幼兒的自我為中心特點,忽視不合宜的行為和強化合宜行為更好的促進幼兒道德推理的發展[9]。因此,道德本體永恒,道德實踐變化莫測,道德行為有法、但無定法。方法為用指的是道路千千萬總有合宜的方式,方法是變化的,以愛為宗、以不傷為本是不變的,在不變的思想下踐行合宜的方法更有利于幼兒的道德發展并促進幼兒道德推理的發展。凡是能夠在道德判斷中知覺到道德至善的本體,道德判斷的傷害就會大大降低,進而對幼兒道德能力的發展起到積極的影響和支持作用。
3.3 道理不離事情而獨存的行為改變態度原則。幼兒道德至善的本體必須通過長時間的道德實踐得以體現。《中庸》提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王陽明在“知行合一”中指出”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就是良知,良知就是本體的仁愛,仁愛需要在事事物物中堅守并踐履。沒有愛做支撐的道德實踐是無意義的,沒有道德實踐的愛是空洞的。因此要激發幼兒的道德本體,需要幼兒在事事物物中踐行愛的本體,把外在的道德實踐轉化為內在的道德認識和理解,而至善的道德認識和理解更多的來源于社會對于幼兒道德推理和道德行為的判斷和支持[10]。換言之,影響幼兒道德“四觀”更多來源于成人世界,成人的道德實踐和道德認知水平及模式會影響著幼兒道德本體的激發以及相應道德推理的形成。明確道理不離事情而獨存的思想,幼兒的道德至善之本體需要在道德實踐中激發并形成相應的道德推理和道德行為,作為影響幼兒道德推理的主要干預者需要立足“以愛為宗、以不傷為本”的思想,在對幼兒行為進行道德判斷或者道德干預時能夠依托思想自我覺知,則會高效的、科學的促進道德行為的實踐和道德推理模式的形成,并在道德實踐賦予至善的道德本體以實踐的價值意義。因此促進幼兒道德發展,要明確道德本體的至善性,在不斷的道德實踐中形成至善的道德態度,行為改變態度的前提是賦予行為以積極的態度,踐行的道德行為才具有內化的道德意義,才能更有效的支持道德實踐。
4.1 “轉換思維-嚴肅告誡-行為踐履-自尊反饋”路徑及策略。作為影響幼兒道德推理的教育者,當覺知到幼兒道德行為出現不合宜時,能夠覺知到幼兒的道德認識本體至善性和道德行為的自我需要性,把道德行為的結果和自身的需要建立一個聯結,而不是把行為和道德態度建立聯結。這樣聯結一方面降低因為幼兒認識到行為結果嚴重性而產生的情感內疚和羞辱,進而降低或者減少幼兒自我為中心下過度合理化的行為辯護,防止幼兒對不合宜行為的強化,阻隔幼兒內在需要和道德態度之間的聯結;一方面把內在需要和外在的不合宜行為建立轉換聯結,更有利于幼兒認識到自己行為的嚴重性,降低因行為結果的內疚與羞辱的情緒體驗;一方面結合幼兒轉換思維的特點,教育者積極主動把幼兒的道德行為和內在需要進行聯結,減少或者降低由于幼兒認知中產生的道德覺知與道德行為產生聯結,如“他嘲笑我所以我才打他,他先傷害我的我才傷害他”等事件則是幼兒把道德知覺與道德行為建立了聯結,進而造成不合宜的道德行為和敵意的道德判斷的強化。有時因為教師不合理的道德判斷,干擾或者影響到幼兒的道德思維轉換,賦予不合宜行為的道德態度的合理性。如“你為什么要打他,你這樣的行為是不好的”等判斷。因此當幼兒出現不合宜行為的時候,幼兒因外界反應的程度而產生內疚和羞辱感,為了讓幼兒認識到自己行為的不合宜性,減少不合宜行為辯護,教師可以把幼兒的不合宜行為和幼兒的需要進行轉換聯結,降低對方幼兒的消極情緒以及相應的行為,更有利于不合宜行為的幼兒對自身行為嚴重性的認識,進而為下一步的行為調整和改變奠定基礎。
在構建轉換聯結之后,干預者要對幼兒不合宜行為表現出嚴肅的態度并進行告誡。研究表明,堅定而溫柔的告誡會讓幼兒對事情本身產生反應,嚴厲斥責會讓幼兒對人產生反應。這個研究和《論語》中“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認識是一致的。因此嚴厲的告誡會讓幼兒對自己的道德行為產生內疚和恥辱的社會情緒體驗。在此基礎上支持、引導、商討合宜的行為就成了關注的重點,當合宜的行為方式確定后幼兒更愿意接受并表達合宜的行為,尤其是在和幼兒共同探討并表示接受和認同條件下效果更好。幼兒在遇到同類事件即使沒有完全或者完全沒有表達合宜行為,干預者也要忽視對不合宜行為的反饋與評價,以免不合宜行為再次被強化。同時當幼兒表現出新的合宜行為時,及時的肯定與強化行為是非常重要的,即使夸大幼兒合宜行為以及價值也是非常有意義的。研究表明幼兒的自尊是空洞的,不切合實際的,更多的來源于權威與成人的反饋與評價,幼兒對規則的遵守更多的來源于成人與權威的制定,具有順從性特點,而缺乏對規則價值和意義的理解。因此干預者的對幼兒道德行為的建議和道德行為的反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更有利于幼兒對良好道德行為的認同,參與道德實踐。
綜上所述,采取“轉換思維-嚴肅告誡-行為踐履-自尊反饋”路徑思維有利于幼兒道德推理能力的發展,也更有利于幼兒道德行為的修正與良好道德行為的養成。而在四步路徑中“轉換思維”是至關重要的,轉換思維的前提是對幼兒道德本體至善的認同和情景下干預者的自我覺知,借助于幼兒自我為中心內在、單一、直觀的認識特點,利用轉換思維的特點把幼兒因道德行為結果而產生的社會“驕傲、內疚、羞辱”情緒進行聯結,在內心需要和所發生事件以及行為結果之間構建一個“因為……所以”的轉換思維線索,進而讓幼兒意識到道德行為的嚴重程度,在此基礎上“嚴肅的告誡、行為的踐履和自尊反饋”才能更好的實施,進而促進幼兒道德推理的發展。
4.2 道德實踐的“情知不二”策略。道德推理不離幼兒的道德實踐而獨存,對待幼兒道德實踐在體現“以愛為宗、不傷為體、方法為用”的原則下,干預者必須理解與認同愛的本體價值,認識到“不傷”的價值和意義,更要認識到傷害的危害性,賦予“不傷與傷害”更多的社會性價值和意義有利于幼兒表達合宜行為并在踐履中促進道德推理的發展[11]。不傷害和傷害的價值和意義恰恰是對于道德理解的內容,幼兒的道德實踐活動含有所有的道德內容,道德內容可以在道德實踐案例中的到體現。道德實踐案例一方面通過道德情景激發幼兒的積極情緒和生理喚醒,另一方面對幼兒的道德推理也是一面鏡子,能夠照出幼兒道德推理情況和道德行為的合宜程度,更能在實踐情景中明白道德的意義自己如何表達合宜的道德行為。如在幼兒矛盾沖突中生成傷害的課程,通過“小羊過河、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怏怏而亡者怒也”等故事來引起幼兒興趣的同時明白傷害的價值和意義,通過傳統文化“以直報怨;以德報怨;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先禮后兵”等道德思想的熏陶和相應故事情景的解讀,進而影響或者修正幼兒道德行為。闡述不合宜行為或者傷害的危害,可以通過真實案例進行疏導,也可以通過任何情景故事進行編撰,目的在于讓幼兒認識到傷害行為的危害性。這就是道德實踐的“情知不二”路徑。在這個路徑中首先要挖掘幼兒道德推理的內容、價值和意義,明確“以愛為宗、不傷為體、方法為用”的內容、價值和意義,隨時隨地都能借助于任何情景和事件生成相應的道德課程。“情知不二”的道德推理教學策略更有利于幼兒道德的理解與認同并愿意積極表達合宜道德行為。
4.3 自我覺知的路徑和策略。在幼兒矛盾沖突中大多數的傷害來源于“知覺到的傷害”,在幼兒至善的道德本體觀下出現對外在行為的傷害的判斷值得社會和教育者的深思,對于外在行為的有罪推定是當前孩子普遍存在的道德推理。而社會判斷研究表明,社會判斷是集觀察、思考、想象、動機、情緒等一體的,可以說任何人對于外在現象的判斷都是片面的、不客觀的[12]。面對幼兒自我為中心下的轉換思維和行為結果的判斷特點,判斷的結果更需要思考。換言之,大多數的矛盾沖突之前都存在一定程度上對于語言、肢體等行為的覺知判斷,而知覺到的傷害直接影響著道德判斷,進而做出相應的不合宜的道德行為。對于當前幼兒普遍存在的“知覺到的傷害”的現象,其一讓幼兒的權威者認識到這種不合理但普遍存在的現象,在面對外在道德現象的時候能夠自我覺知,進而減少消極情緒和不合理的道德判斷是非常重要的;其二因為權威者道德推理的自我覺知,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強化幼兒知覺到傷害的環境,進而降低幼兒消極情緒和不合宜道德行為;其三權威者的自我覺知一定程度上在對幼兒道德行為進行判斷、引導和支持時會更加的具有包容性、參與性、方法性,進而更有利于幼兒道德推理的發展;其四權威者對幼兒消除“知覺到的傷害”認識的熏陶和道德實踐案例的影響,會提升幼兒道德認知,即使這種道德認知不會內化為孩子的道德推理依然可以大幅度較少幼兒的矛盾沖突。因此權威者和幼兒認識到“知覺到的傷害”,并能夠在道德實踐中自我覺知,會很大程度上降低或者較少矛盾沖突的次數和程度。
認識到幼兒矛盾沖突的主要來源,可以引導幼兒形成處理矛盾沖突的“自我覺知—表達感受—提出請求—尋求幫助”四步驟路徑。幼兒在交往中面對知覺到的傷害馬上能夠進行自我覺知,敵意感會大大降低,為了制止行為和避免沖突,對知覺到的傷害的行為進行表達,表達出自己的感受,并提出停止行為或者變換行為的請求,一旦感受和請求提出很大程度上杜絕了不合意行為的出現,進而避免矛盾沖突的升級,如果請求不被認同,幼兒可以尋求權威的幫助(教師和父母),權威處理矛盾沖突的合宜程度直接影響幼兒道德推理,進而進一步影響自我覺知路徑的形成和效能。老子曰:“夫代大匠斫,希有不傷其手者矣”,從小讓幼兒認識到別人的錯是別人的錯,自己的錯是自己錯,不能因為別人的錯而去懲罰別人,即使別人有錯應該讓有權利的人去解決,凡是自己代權威去解決的哪有不傷害自己的。因此權威在這個路徑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權威能夠認識到自我覺知路徑以及策略,便能影響幼兒構建自我覺知的道德推理路徑,并在不斷的道德實踐中促進幼兒道德推理能力的發展。如圖二。
圖二:幼兒道德推理發展路徑
4.4 家園共育“參與、提升、包容”一體的策略。家園對幼兒道德推理的發展起到自尊權威的作用,家園只有在對幼兒道德推理“四觀”特點與規律達成認同的基礎上才能實現教師內群體與家長外群體的價值。在幼兒的道德實踐中家園參與中體現了家園的主體性,參與有了思想認同的一致性和道德干預的原則做保障,參與中感受話語權的同時覺知到提升,進而更自信的參與并為實現幼兒道德推理的發展而更加的包容[13]。家園共育在幼兒道德推理方面起到了一個橋梁的作用。一方面家園作為幼兒道德推理的影響者,樹立正確的道德觀以及了解幼兒道德推理的特點、規律以及原則能夠修正社會道德問題對幼兒的負面影響,給幼兒營造一個有利于幼兒道德推理發展的群體環境;一方面家園在共育中不斷的提升對幼兒道德推理的認同,并更包容的對待道德實踐并參與幼兒的道德發展教育中,這本身也是一種自身道德修養的提升;一方面把幼兒道德推理發展路徑和權威干預路徑建立了聯結,進而形成了一個閉環的實現幼兒道德推理發展的路徑;一方面兩條路徑的閉環聯結下又能互相的參照,構成了幼兒道德推理發展的教學課程模式。但家園共育這個節點的價值體現只有依托于“參與、提升、包容”三種權利的實現為基礎,這三種權利價值的體現以家園參與幼兒道德實踐中話語權、自信、凝聚力作為條件。因此在促進幼兒道德推理發展路徑和策略方面要重視家園共育,尤其是“參與、提升、包容”權利實現的條件,進而實現幼兒道德推理發展橋梁的作用。
從善的本體觀構建幼兒道德推理的“四觀”模式,能夠清晰的了解幼兒的道德推理的特點及其發展規律,以便遵循幼兒道德推理發展規律的基礎上促進幼兒道德推理的發展,進而為幼兒身心全面發展服務。在此基礎上構建“愛為宗,不傷為體,方法為用”和“道理不離事情而獨存的行為改變態度”幼兒道德推理發展原則,一方面闡明道德的真正價值和意義;一方面提出道德推理發展和或干預幼兒道德推理發展的認識和方法思想;一方面為促進幼兒道德推理發展提供了哲學文化思想的觀念;一方面為構建幼兒道德推理發展路徑和策略提供準繩和依托。從而架構了“幼兒道德實踐和權威干預”兩條路徑,并形成了原則思想下的閉環良性循環,起到了效能比對和縱向發展的作用,加之轉換思維、情知不二、文化熏陶策略以及樞紐環節的家園共育策略,形成了促進幼兒道德推理發展的課程及實施體系。幼兒道德推理“四觀”模式及路徑策略對深化研究幼兒道德發展,培養幼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和諧人才的培養具有舉足輕重的價值與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