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怡玲
(江蘇省張家港市悅豐幼兒園 江蘇 張家港 215600)
學習性區域游戲是通過孩子們在多彩紛呈的活動和學習交往中,在直觀和真實的活動情境下,學會合作和交往的禮儀,促使幼兒變得懂得分享和合作,養成彼此尊重,遵守規則的處世態度,進而提高幼兒思想品質和交往的能力。下文將從三個方面展開,探索幼兒在區域游戲活動中的學習表現力。
幼兒學習性區域游戲活動的開展需要完善好活動環境,聚焦環境的支持力,讓“獨立操作”成為一種需要,結合幼兒教育相關文件指示,需要幼兒教師對空間環境、游戲設施、游戲材料、學習工具等方面內容進行設計,為幼兒的區域游戲活動與自主探索提供支持。為了保障幼兒區域游戲活動的質量,激發幼兒積極主動學習,需要教師通過與幼兒的溝通與協調,創設學習空間,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和個性化需求,需要對各個區域進行合理設置,并且區域分工明確,對區域隔欄的設置要保障幼兒活動能夠自由發揮,在安靜自由的環境下探索游戲活動的學習內容,培養幼兒自主探究和學習能力,且不被外在和其他因素所影響。因此,需要工作人員對游戲中需要使用的材料、工具進行歸置和整理。在搭建游戲活動的材料選擇上,可以根據區域游戲內容特點。一是,選擇不同類型和形狀的桌椅,合理搭配組合,形成天然的區域隔斷,并且對阻隔的桌子、柜子等設施有效利用,促進幼兒可以在優化的環境下更好地發揮學習優勢。二是,教師可以自制游戲材料,教會幼兒根據感興趣的材料自己制造游戲玩具,在自制玩具過程中,教師可以由簡到難、循序漸進進行,促使幼兒能夠激發想象力和創造力,敢想敢做,積累實踐經驗,增強動手操作的能力。教師在這個游戲環節中,需要進行有效的指導,從幼兒的思維認知出發,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引導幼兒深入探索,在規范化地環境渲染下,幼兒會開啟探索模式,勇于嘗試。此外,良好規范化的活動環境能夠促進幼兒對區域性游戲的思想認識,自覺遵守游戲規則,擺正學習和游戲的心態,而且不同區域的設置和要求不同,幼兒在參與不同區域的游戲活動時,會依據設計規范深入體會游戲的精神,使得幼兒具備游戲任務意識,為達成任務調動思考能力,在適當的游戲指示和規則下,利用游戲材料和工具,完成學習目標[1]。
區域性游戲活動需要教師的適當引導,保障幼兒能夠充分理解游戲的規則和學習的內容,由于幼兒身心發展認識不足,往往只存在于對游戲的好奇和興趣上,難以認識到游戲規則的重要性,而是以情緒和興趣進行游戲活動。所以,教師除了要保障在空間環境、材料和工具方面,促進幼兒活動探索和學習的欲望和興趣,還需要抓住幼兒的好動活潑的個性特點,幫助幼兒確立自律和遵守規則的意識,讓幼兒明確規則是游戲開展的前提,幼兒在活動中必須參照游戲指示和游戲規定來進行,在活動環境中可以設置一些提醒和警示標語,以此規范幼兒規則意識。所以,教師要提升區域材料的驅動力,讓幼兒發現“自主探究”是一種樂趣。教師材料投放以及區域游戲環境的設施需要城開放性,讓幼兒有自主選擇和操作的機會,使幼兒根據自己的意愿和興趣參與活動,嘗試不同學習方式。慢慢地,幼兒能夠體會到游戲的趣味性和紀律性的認知,樹立正確的游戲精神。教師需要注意的是規則雖重要,但是不要打擊幼兒學習的積極性,要結合幼兒個體心理和性格差異特點,因材施教,以幼兒能夠接受和符合身心發展特點的方式進行傳導。同時,教師可以鋪墊自主創造和展現的契機,讓游戲環境融合幼兒作品展示,在游戲區域不同墻面,展示幼兒具有想象力的作品,啟發學習的探索興趣,促使幼兒能夠在游戲環節中體會到主人翁的主體意識,積極探索區域性游戲的內涵和樂趣[2]。
在區域性游戲活動中,教師和幼兒之間要建立良好的交流關系,促使幼兒能夠打開心扉,發自內心地喜歡和教師交流想法,讓幼兒根據教師的指引下自愿參與到游戲活動中來,教師應該給予幼兒更多的情感關懷,鼓勵幼兒積極、自信地探究游戲的精神要領。對于幼兒階段,不僅僅是要掌握基礎知識,還要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樹立端正的學習態度。比如:幼兒在搭建積木、闖迷宮等游戲中,幼兒可以自己搭建出想要的形狀、大小、圖案,解決帶有挑戰性的學習問題,讓幼兒自發思考、嘗試、探索,從構思到操作不斷調整結構和思路,從中獲得正面的學習能量,轉化為積極的學習態度。良好的習慣和態度的養成,除了幼兒自身的興趣驅使和能力作用之外,還包括幼兒注意合作和共享意識,在合作過程中,幼兒和同伴之間會產生智慧的碰撞和認知的重塑,可以有效促進幼兒之間的相互交往和學習。教師應該注重對幼兒合作能力的培養,比如:幼兒在制作“七彩蝦”的飾品游戲過程中,通過對故事情節、角色語言和動作的把握,還由此創設了玩具店、飲品店等相關情景,幼兒能夠在相互角色表演中學會溝通,與他人分享經驗,相互探討和分工協作,共同完成任務。這個例子體現出幼兒之間在細心觀察,與同伴交流和溝通下,通過知識和經驗共享,堅持找出解決問題的可行方案,不僅表現出幼兒之間合作共享的學習品質,還能夠學會觀察和反思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斷探索和嘗試。
很多教師刻板認為幼兒階段對系統性學習和技能性訓練相關理解和認知不足,所以,將這些學習內容設為敏感詞匯,導致幼兒活動中的技能提升造成阻礙。而結合現時代對學前教育規劃和相關教學要求,根據幼兒教育指南,明確提出讓幼兒在游戲活動過程中能夠自主積極參與,獲得終身學習和健康成長的品質和經驗。教師也要尊重和保護好幼兒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盡可能幫助幼兒在不同成長階段養成積極主動、認真專注、不畏困難、勇敢嘗試和探索、樂于想象和創新的學習品質。所以,圍繞幼兒中常開展的區域材料游戲活動設置分析,對于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開展區域材料游戲活動,需要突出區域活動的生態化,具有開放性、對話性、互動性、探索性等特點,滿足幼兒在材料游戲活動探究過程中,有目的、自由、快速地找到適合自己的區域游戲。在此基礎上,就需要教師針對游戲區域功能內容科學設置,并設計相應的引導和教學方式,以此讓幼兒們可以自由在游戲情境中達成學習的目的。而幼兒對區域游戲的整體性興趣一般,對教學目標的實現也存在瓶頸。因此,從以下層面思考,第一,投放符合幼兒學習階段的適宜的材料,材料要具備可操作、可互動、能激發幼兒探究樂趣的特點。第二,材料種類多元,有層析性,結合幼兒不同學習階段,分層設計,凸顯出材料的明顯特征,能夠快速讓幼兒感知材料的玩法,并且材料的安全性也需要考慮在內。第三,保障適宜學習工具、操作工具的數量供給,并且具備環保和多次利用的價值。比如:靜態圖片類工具書、動畫電腦多媒體等,讓孩子能夠動手也能動腦。所以,制定個性化游戲可以讓幼兒有自己的主見,而不是看別人玩什么,自己就玩什么,快速探究區域游戲的規則和玩法,找到自己的興趣。
雖然以往對幼兒教育不以功利性目的為核心,但是經過實踐證明,幼兒區域游戲設置應該帶著既定的目標,將區域游戲中所有隱形、長存、特別化的特點展示到幼兒眼前,只有讓幼兒帶著目標意識探究區域游戲材料、規則等,才能在幼兒實踐參與中找出游戲結果與目標的差異,通過差異對比、教師的適當引導,幫助幼兒明確自己的興趣、對游戲內容的理解和認知、找到自身能力弱項。具體來看,教師可以以下層面指導幼兒強化目標認知:第一,幫助幼兒明確各區角的名稱、內容、材料擺放的位置、區域規則。第二,引導幼兒在游戲前問自己“我今天最想干什么”,這是生成目標意識的第一步,然后問自己“昨天還有什么任務沒有完成”,產生學習的關聯。第三,運用記錄本將自己的一日活動以自己擅長和喜歡的方式記錄下來,既可以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還能幫助幼兒養成記錄的好習慣,使幼兒調動思維,將頭腦中的想法和感悟轉變為真實的畫面,并落實到筆端,形成思考邏輯。認識到區域環境和相關游戲內容,學習了區域游戲規則,在完整的區域游戲活動計劃中,可以讓幼兒有序提升自我學習能力。但是區域游戲活動中也會出現很多意料之外的情況。比如:許多幼兒同時擠進一個區域,不知道應該如何抉擇?如果采用簡單的方式如“剪刀、石頭、布”游戲、或者“謙讓”的道德鼓勵,實際效果不盡如人意,而且在幼兒低齡階段對“禮讓”的意識往往不是主動性的,常常是成人帶著一點“道德綁架”的感覺,教授學生謙讓的道理,但實際幼兒并不能理解,因為幼兒常常以自我意識出發。所以,如何讓幼兒既能自主參與游戲活動,又能為幼兒提供相對民主自由的游戲環境,讓幼兒甘之如飴遵守規則,但同時也能發揮學習創造和想象力,就需要教師落實以下內容:一是將規則內化為幼兒的自覺意識,才能外化為幼兒的行為表現。如將師生共同編訂的規則編成朗朗上口的兒歌,用圖文并茂的方式巧妙地布置在各個區域“我們的約定”欄里;二是細化規則,將規則轉化為具體的行為。如美工區規則中有一句“小工具,放放好”,包含剪刀不使用時放在桌子、到地上撿拾東西時放下剪刀等。
綜上所述,對于幼兒教師有效開展學習性區域游戲活動,需要加強對游戲環境的塑造,讓幼兒能夠在自由且區域功能分明的活動情境中發揮出自主創造能力,促進自身學習品質的全面發展。教師在幼兒活動進行中給予適當的引導,立足于幼兒個性特點,深入幼兒內心世界調動幼兒學習探究的興趣,懂得適時提供幫助,站在幼兒的視角思考其遇到的困難,讓幼兒自發形成對解決問題的方法思考,逐漸提升完成游戲活動內容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