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亮 陳 瑞 邱 爽 孫志華
輪狀病毒腸炎(Rotavirus viral enteritis,RVE)為兒科常見病,占嬰幼兒腹瀉30%~50%,據統計,我國每年由輪狀病毒(Rotavirus,RV)引起腹瀉的嬰幼兒約1800萬,導致死亡高達3萬~4萬,嚴重影響患兒身體健康[1]。目前臨床尚無特效治療RVE藥物,西醫以保護腸黏膜、維持酸堿平衡等對癥支持治療為主,雖有效果,但療程長。小兒RVE屬中醫“泄瀉”范疇,認為脾病濕盛為基本病機,治療應以清熱利濕運脾為主。本研究以炎性因子、免疫功能為切入點,分析葛根芩連湯合四苓散治療RVE患兒的效果及可能作用機制。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駐馬店市中心醫院2018年1月—2020年7月RVE患兒95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治療方案不同分組。對照組(47例)中男27例,女20例;病程0.5~3.0 d,平均(1.78±0.51)d;年齡8~34個月,平均(22.03±5.05)個月;脫水程度:輕度39例,中度8例。研究組(48例)中男29例,女19例;病程0.5~3.0 d,平均(1.85±0.55)d;年齡9~32個月,平均(20.59±5.27)個月;脫水程度:輕度40例,中度8例。2組基線資料(性別、病程、年齡、脫水程度)均衡可比(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諸福棠實用兒科學》診斷標準[2];②中醫辨證為濕熱證,主癥:瀉下急迫、大便色黃穢臭、量多次頻、大便水樣或蛋花樣、舌苔黃膩,次癥:煩熱口渴、腹痛、小便短黃、肛門灼熱、脈滑數[3];③糞便RV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呈陽性。排除標準:①細菌感染性腹瀉;②合并腸道傳染病;③重度營養不良、重度脫水;④合并腎、腦、心、免疫系統、血液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⑤過敏體質者。
1.3 方法
1.3.1 治療方法均調整飲食,給予常規抗病毒、靜脈補液或口服補液、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及酸堿失衡等。對照組:給予西藥常規治療,口服雙歧桿菌三聯活菌散(上海上藥信誼藥廠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10970105),0~1歲:0.5 g/次;1~3歲:1 g/次,均3次/d;口服蒙脫石散[博福-益普生(天津)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00690],<1歲:每日3 g;1~2歲:每日3~6 g;>2歲:每日6~9 g,均分3次服用。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葛根芩連湯合四苓散治療,方藥組成:澤瀉6 g,葛根5 g,茯苓10 g,黃連1.2 g,扁豆衣6 g,車前子10 g,白術6 g,黃芩5 g,豬苓6 g,甘草3 g。泛惡苔膩加姜半夏6 g,藿香6 g;腹痛明顯加廣木香5 g;發熱加炒金銀花10 g,清水豆卷10 g;濕重加蒼術6 g;中期舌紅少苔加山藥10 g,荷葉6 g,烏梅3 g;脾虛去黃連、黃芩,加干姜2 g,懷山藥10 g。水煎取汁100 ml,分2~3次口服,每日1劑。2組均于治療3 d后評價療效。
1.3.2 檢測方法取靜脈空腹血6 ml,均分成2份,一份離心10 min(2000 r/min),取血清,以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血清可溶性白細胞介素-2受體(SIL-2R)、白介素-2(IL-2)、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另一份以Gallios流式細胞儀[貝克曼庫爾特商貿(中國)有限公司]測定T淋巴細胞亞群(CD4+、CD3+、CD8+),試劑盒、試劑均由上海康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由相同高年資檢驗科醫師參考試劑盒說明完成。
1.4 觀察指標①統計對比2組療效。顯效:用藥3 d內,大便性狀、次數均恢復正常,臨床癥狀、體征完全消失,大便常規鏡檢無明顯異常;好轉:用藥3 d內,大便性狀、次數有所改善,臨床癥狀、體征明顯好轉,大便常規鏡檢較前好轉,但未恢復正常;無效:未達到以上標準。顯效、好轉計入總有效。②對比2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主癥按無、輕、中、重記0、2、4、6分,次癥按無、輕、中、重記0、1、2、3分。③對比2組治療前后免疫功能[T淋巴細胞亞群(CD4+、CD3+、CD8+)]水平。④比較2組治療前后炎性因子(血清SIL-2R、IL-2、TNF-α)水平。⑤對比2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

2.1 療效研究組總有效率97.92%高于對照組80.85%(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療效比較 (例,%)
2.2 中醫證候積分治療后,研究組中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例,
2.3 免疫功能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治療后CD4+、CD3+水平較高,CD8+水平較低(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CD4+、CD3+、CD8+水平比較 (例,
2.4 炎性因子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治療后血清IL-2水平較高,SIL-2R、TNF-α水平較低(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例,
2.5 不良反應治療期間,2組均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
RVE發病機制復雜,目前研究發現主要與病毒對宿主腸黏膜破壞、腸道微生態失調等密切相關[4]。西醫尚無特異性治療RVE方法,常采用保護腸黏膜、改善腸道微生態等治療,但由于藥物過敏反應、綜合用藥成本等問題,尚未達成治療準則。
《幼幼集成·泄瀉證治》云:“夫泄瀉之本,無不由于脾胃”。小兒“脾常不足”,飲食不當,寒溫不調,均可損傷脾胃,清濁不分,合污而下致泄瀉。此外,濕邪在小兒泄瀉發病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故有無濕不成瀉之說。臨床實踐中,筆者也觀察到早期RVE以濕熱瀉為主,應以止瀉清熱、化濕運脾為治療原則。葛根芩連湯合四苓散方中葛根味甘、辛,性涼,歸肺、胃經,退熱解肌,止瀉生津;黃連、黃芩苦寒,利濕清熱,燥腸胃之濕,寒解腸胃之熱;扁豆衣性溫,味苦、甘,歸脾、大腸經,止瀉,健脾化濕;車前子甘、寒,歸腎、肝、肺經,清熱利尿,實大便利小便,濕熱分清;茯苓味甘、淡,性平,歸心、脾、腎經,健脾和中,淡滲利濕;白術苦、甘、溫,歸脾、胃經,健脾,燥濕利水;甘草甘、平,歸心、脾、肺、胃經,調和諸藥,全方共奏化濕運脾、止瀉清熱之功。現代藥理研究證實,黃芩具有抗病毒、抗炎作用,黃連能止瀉、解熱,茯苓能調節水電解平衡[5]。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總有效率97.92%高于對照組80.85%,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P<0.05),可知葛根芩連湯合四苓散治療RVE患兒效果顯著,能有效改善癥狀,與石對先等[6]研究結果相似。
RV主要侵犯腸絨毛上皮細胞,T淋巴細胞占腸上皮集合淋巴結中絕大部分,表現出細胞免疫功能低下,CD8+水平升高,CD4+、CD3+水平降低,由CD4+T淋巴細胞產生的IL-2水平隨之降低,而SIL-2R與IL-2介導免疫反應密切相關[7]。此外,RV感染后,易激活Th細胞,分泌大量致炎因子TNF-α。本研究初次嘗試從炎性因子、免疫功能方面,探討葛根芩連湯合四苓散治療的機制作用,發現治療后研究組CD4+、CD3+、IL-2水平高于對照組,CD8+、SIL-2R、TNF-α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考慮與葛根芩連湯合四苓散中茯苓、白術可增強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作用,提高機體抵抗力;葛根中葛根素、黃芩中黃酮類化合物,可降低炎性介質釋放,抑制急性炎癥反應有關[8],但具體機制需進一步研究。
綜上,葛根芩連湯合四苓散加減治療RVE患兒效果顯著,能減輕炎癥反應,提高免疫功能,有效改善癥狀,且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