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燕 王 巖
產后身痛發生在產褥階段,有肢體或關節酸痛麻木及重著的癥狀,為“產后身痛”。本病始見于《諸病源候論》[1]。產后是婦女的特殊生理時期,百脈空虛,氣血不足,加之寒濕之邪外襲,氣血凝滯不通而痛,或者百脈失養而身痛。臨床上也有好多治療方法,聊城市人民醫院在治療產后身痛方面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探求更安全有效的方法,減輕患者疼痛,提升患者滿意度。加味獨活寄生湯用于治療風寒型產后身痛療效顯著,可較好改善病情,聯合三伏貼穴位貼敷療法可進一步提升療效,促進患者康復。所以,選取聊城市人民醫院就診的80例風寒型產后風寒證患者,分組研究加味獨活寄生湯聯合三伏貼穴位貼敷療法治療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次的80例參與者,均為聊城市人民醫院2017年5月—2019年6月就診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例。年齡23~40歲,病程30~100 d。對照組40例中:7例為剖宮產患者,30例為正常分娩患者,3例為中晚期引產患者;平均年齡(30.68±4.71)歲;平均病程(59.75±16.05)d。觀察組40例中:9例為剖宮產患者,30例為正常分娩患者,1例為中晚期引產患者;平均年齡(30.00±4.40)歲;平均病程(57.10±17.65)d。其中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的分娩方式、發病年齡和病程長短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以進行對比研究。
1.2 診斷標準依據《中醫婦科學》[1]中產后身痛相關的診斷標準。①病史:在產時或者產后有失血量大的情況,產褥期出現過多出汗,又感受風寒外邪,住所又濕又冷。②中醫辨證:風寒型;主要癥候:產后關節腫脹疼痛;次癥:惡風畏寒,肢體麻木;舌及脈象:舌質為偏淡,舌苔為薄白,且雙側脈像浮緊感。③輔助檢查:抗溶血性鏈球菌“O”無異常,紅細胞沉降率報告和類風濕因子檢查等項目也沒有發現異常情況。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本次的所有患者,都是自愿參與,與本次中醫診斷標準相一致;②所有參與者對本次治療所使用的全部藥物沒有過敏反應。排除標準:①產后身痛合并免疫系統疾病、有心肝腎等原發病;②輔助檢查有異常;③近期服用止痛藥物且在半衰期內者;④皮膚病患者。
1.4 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加味獨活寄生湯。加味獨活寄生湯:獨活18 g,桑寄生18 g,秦艽15 g,防風12 g,細辛3 g,當歸12 g,川芎12 g,白芍15 g,熟地黃15 g,桂心10 g,茯苓12 g,杜仲10 g,黨參15 g,牛膝12 g,甘草6 g,菟絲子15 g,雞血藤15 g。中藥煎湯口服,早晨和晚上服用溫度適中的中藥湯劑150 ml,1個月需連續口服溫度適中的中藥湯劑10 d,本次研究需參與者服用此方劑3個治療周期。觀察組:在對照組的用藥基礎上再聯合三伏貼進行有針對性的穴位貼敷療法,本次三伏貼是由白芥子、細辛、延胡索、肉桂、艾葉等中藥材制成細粉,配上姜汁或蜂蜜,把細粉按照比例配好,手工調制,均勻地抹在敷貼中央,貼在特定的穴位上。本次研究主要的穴位選取如下:督脈的命門穴、足太陽膀胱經的腎俞穴、任脈的關元穴、三陰交穴。配穴:上肢取肩井、肩髃、阿是穴;腰骶及下肢取足三里、陽陵泉、阿是穴。依據所有參與者臨床表現的差異,治療時候加減配穴。貼敷時間為2~6 h,根據患者皮膚及耐受能力而定,貼敷時間為農歷三伏天的一、二、三伏第1~3天貼敷,每伏1次。
1.5 觀察指標①對比2組的臨床療效;②對2組治療前后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膝關節腫脹和疼痛指數進行比較;③對患者滿意度進行比較。評分:根據患者關節腫脹和疼痛的程度,本次研究使用VAS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方法,針對各部位的關節腫脹和疼痛進行0~10分評分。其中:0分代表無腫脹及痛感;0~10分代表腫脹及疼痛的嚴重程度;10分代表腫脹和疼痛程度劇烈。研究人員協助參與者填寫各部位的關節腫脹和疼痛程度來評分。各部位的關節腫脹和疼痛越明顯,相應的評分就會越高。療效評估:治愈:患者關節腫脹和疼痛感消失,評分為0。有效:患者治療后改善了關節腫脹和疼痛感,評分降低。無效:患者治療后關節腫脹和疼痛沒顯著的變化,有些甚至出現病情加重的情況,評分沒降低。總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滿意率:結束治療后,采取問卷調查方式,讓患者自己填寫。
1.6 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 18.0軟件處理數據,實行χ2檢驗及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療效比較觀察組的總有效率較理想(97.5%),高于對照組(85.0%),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2組患者療效比較 (例,%)
2.2 2組患者治療前后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膝關節腫脹和疼痛指數比較治療前,2組參與者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膝關節腫脹和疼痛指數均相當,P>0.05;治療后2組參與者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膝關節腫脹和疼痛指數都得到改善,觀察組患者優于對照組,P<0.01。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膝關節腫脹及疼痛指數比較 (例,
2.3 2組患者治療后滿意率比較觀察組參與者滿意率為92.5%,明顯高于對照組(8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治療滿意度比較 (例,%)
關于產后身痛有很多中醫方面的論述,也有很多名家,提出各自的心得體會。《婦人大全良方·產后中風筋脈四肢攣急方論》:產后特殊階段過度氣血虧虛,人體遭風寒或濕邪外襲,導致痹病[2]。傅青主指出產后階段最容易侵犯的外邪因素是感寒飲冷,尤其是這個階段正氣不夠旺盛,應注意避免[3]。蔡圣朝教授指出,該病的內部主因為產婦體質虛和瘀,外部原因是風寒濕邪趁空虛時來犯。蔡教授認為針刺和通脈溫陽灸聯合使用,可以起到很好的臨床療效[4]。洪麗美指出產后氣血虧虛是主因,臨床治療謹記此主因,如果還兼挾外邪,治療重心是調整氣血,還要佐通絡藥,風藥不可大量使用[5]。胡國華在朱南孫教授的研究基礎上認為產后身痛多因虛實夾雜,純虛者并不多見,基于婦人產后的特點,對于產后身痛的治療應遵循“勿拘泥于產后,亦勿忘于產后”的原則,結合病情辨證論治[6]。
歷代醫家主要從氣血虛、血瘀、風寒等方面辨證后治療本病。本研究所用方劑選自《備急千金要方》[7]。獨活擅長治療伏風,祛痹。細辛、秦艽、桂心、防風聯合使用,可達到祛除風濕又溫養的效果。配伍補肝腎的桑寄生、杜仲,加入牛膝來通利筋脈。佐以養血和血的當歸、熟地黃、白芍及川芎。用茯苓、人參和甘草來舒筋補氣。加入菟絲子來補肝腎、益精血、堅筋骨。雞血藤行血補血,舒筋活絡,為治療經脈不暢,絡脈不和的常用藥。
三伏貼屬于中醫學的外治法,該法可益氣溫陽,使人體抵抗力得到增強,起到防治疾病的療效,是天人合一治療產后身痛的綠色療法。利用三伏天溫度高,人體陽氣充沛,氣血通暢,腠理開泄,藥物容易深達臟腑,祛除寒氣,是治療慢性疾病的最佳時期[8]。“治病求本”是中醫的治療優勢,外治法有扶正祛邪之功,加快病情痊愈[9]。中藥貼敷在特定穴位后,陽性的藥物使局部穴位周圍血液循環加快,藥物經皮膚吸收進入血液循環,發揮了良好的藥理作用。本研究以清代《張氏醫通》的三伏貼配伍為基礎加減。白芥子可溫經散寒止痛。細辛辛溫發散,可安關節痛。延胡索對血中的氣滯之證,有很好的改善。《本草綱目》:“故專治一身上下諸痛,用之中的,妙不可言”。延胡索乙素可以起到很好的鎮痛療效,還可以達到催眠與安定的治療效果[10]。肉桂療風濕寒痹效佳。肉桂鎮痛,又有加快血液循環的作用。艾葉氣香味辛,溫經散寒。全方為陽性藥物,透皮性好,吸收良好,作用顯著。使用三伏貼對患者的命門、腎俞、關元穴、三陰交穴,并辨證取穴,在腫脹疼痛關節部位貼敷治療。調節陰陽平衡及神經內分泌系統[11]。中醫主張“天人相應”,意在人應當遵循自然界的規律[12]。貼敷使用的藥物大都是溫熱性質的,結合夏季陽氣充足的特點,能更好發揮祛除患者自身寒邪的效果[13]。具有可靠的理論淵源及堅實的理論基礎,臨床治療效果得到廣泛認可[14]。“三伏貼敷”滿足中醫技術推廣對“簡、便、驗、廉”4個方面的要求[15]。
加味獨活寄生湯聯合三伏貼穴位貼敷療法治療風寒型產后身痛療效佳,患者癥狀改善好,安全度高,且患者滿意率高,可以看出,中醫藥在治療產后身痛方面,有辨證論治、因人而異的優勢,內外聯合應用治療,辨證用藥及取穴,提升了臨床療效,產后的生活質量得到改善,這種方法在臨床工作中的推廣價值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