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貞紅
霉菌性陰道炎是由假絲酵母菌引起的常見外陰陰道炎癥,發病率呈逐年上升且向年輕女性蔓延的趨勢,嚴重影響女性身心健康[1,2]。針對霉菌性陰道炎,臨床多采用廣譜抗真菌藥物治療,但存在不良反應明顯、停藥后易復發等局限性。中醫學認為,霉菌性陰道炎屬于“陰癢”范疇,可參照其辨證論治。有研究表明[4,5],采用達克寧栓、中藥熏蒸等方式治療霉菌性陰道炎具有較好的療效。為發揮中西醫結合協同療霉菌性陰道炎的優勢,本研究在硝酸咪康唑栓基礎上采用祛霉湯熏洗治療。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1月—2020年9月在泰安市中醫醫院就診的86例濕熱下注型霉菌性陰道炎患者,按1∶1隨機原則運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3例。觀察組年齡23~40歲,平均(29.76±6.58)歲;病程1~13個月,平均(6.52±1.90)個月。對照組年齡25~40歲,平均(30.41±6.63)歲;病程1~12個月,平均(6.49±1.85)個月。2組濕熱下注型霉菌性陰道炎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參照《婦產科學》[6]確定霉菌性陰道炎診斷標準:存在外陰瘙癢、灼痛、白帶分泌增多,呈凝乳或豆腐渣樣,甚則性交痛、尿痛;婦科檢查可見外陰水腫、紅斑、抓痕等陽性體征;實驗室檢測陰道分泌物可檢出芽生孢子和假菌絲。參照《中醫婦科常見病診療指南》[7]確定濕熱下注證陰癢診斷標準:外陰瘙癢、灼痛、白帶分泌增多,呈凝乳或豆腐渣樣,質黏稠,有異味,可伴有頭痛,口苦,納差,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或弦數。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年齡18~40歲;有性生活史者;預期具有較好的試驗依從性,能夠配合治療及隨訪;患者知情同意者。排除標準:合并嚴重心腦肝腎等器質性病變、精神障礙性疾病、血液系統疾病、糖尿病、免疫抑制性疾病、其他感染性疾病;妊娠或哺乳期女性;復發性、復雜性霉菌性陰道炎,或合并滴蟲、細菌感染性陰道炎者;近2周應用過糖皮質激素者;對試驗藥物過敏者;正在參加其他臨床試驗者。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硝酸咪康唑栓(生產廠家: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30214,規格:0.2 g/枚)經陰道給藥治療,洗凈會陰后將栓劑置于陰道深處,每晚1次,每次1枚。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祛霉湯(組成:苦參20 g,黃柏15 g,蛇床子15 g,黃芩12 g,黃連10 g,蒼術12 g,地膚子12 g,白鮮皮12 g,生百部10 g,甘草6 g)熏洗治療,每日1劑,水煎至1000 ml,早晚各取500 ml進行熏洗會陰,每次15~20 min。2組均連續治療2周。
1.4.2 觀察指標臨床癥狀評分:參照文獻[8]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對外陰瘙癢、陰道灼熱、白帶增多進行評分,分值范圍為0~10分,患者根據自我感受進行賦分,分值越高,癥狀越嚴重。炎癥因子水平:晨起采集空腹肘靜脈血,采用ELISA法檢測白細胞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干擾素-γ(IFN-γ)。
1.4.3 療效評定標準治愈:癥狀體征消失,陰道分泌物鏡檢菌絲、芽孢陰性,3個月內無復發;顯效:癥狀體征明顯改善,陰道分泌物鏡檢陰性;有效:癥狀體征有所改善,陰道分泌物鏡檢陰性或弱陽性;無效:癥狀體征無改善或加重,陰道分泌物鏡檢陽性。

2.1 2組患者治療前后外陰瘙癢、外陰灼痛、白帶增多評分比較2組治療后外陰瘙癢、外陰灼痛、白帶增多評分較低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外陰瘙癢、外陰灼痛、 白帶增多評分比較 (例,
2.2 2組患者治療前后IL-6、TNF-α、IFN-γ水平比較2組治療后IL-6、TNF-α水平均低于治療前(P<0.05),且治療后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2組治療后IFN-γ水平均高于治療前(P<0.05),且治療后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IL-6、TNF-α、IFN-γ水平比較 (例,
2.3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7.67%高于對照組的81.40%(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假絲酵母菌是機會致病菌,10%~20%非孕婦女及30%孕婦陰道中有此菌寄生,菌量極少,呈酵母相,并不引起癥狀,但在機體免疫力下降情況下,假絲酵母菌可迅速繁殖并轉變為可引發相應癥狀的菌絲相,則出現相應癥狀,其發病與應用廣譜抗生素、妊娠、糖尿病、應用免疫抑制劑、穿緊身化纖內褲以及肥胖等因素有關[6]。臨床針對霉菌性陰道炎的治療包括健康教育、消除誘因及應用抗真菌藥物2個方面,其中抗真菌藥物硝酸咪康唑栓為臨床常用藥物,能夠抑制真菌細胞膜的合成,以及影響其代謝過程,臨床治療以局部短療程為主,以減少藥物不良反應,但存在復發率高的弊端[9,10]。
中醫學認為,霉菌性陰道炎屬于“陰癢”范疇,病因病機主要為肝經濕熱或肝郁脾虛化火生濕,濕熱之邪,隨經下注,蘊結陰器生蟲;或忽視衛生,久居陰濕之地,感染蟲疾,蟲擾陰部,發為陰癢。本病以濕熱下注最為常見,治宜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為提高治療霉菌性陰道炎的療效,本研究在應用硝酸咪康唑栓的基礎上采用祛霉湯熏洗治療,取得了較滿意的療效。祛霉湯是筆者針對濕熱下注證陰癢病證特點,結合既往臨床經驗及現代藥理研究成果而創制的自擬方。方中重用苦參為君藥,其功善清熱,燥濕,殺蟲,誠如《本草正義》云:“苦參,大苦大寒,退熱泄降,蕩滌濕火,其功效與芩、連、龍膽皆相近,而苦參之苦愈甚,其燥尤烈,故能殺濕熱所生之蟲,較之芩、連力量益烈”。黃柏、蛇床子共為臣藥,黃柏清熱燥濕,瀉火解毒;蛇床子長于祛風、燥濕、殺蟲,《神農本草經》云:“主婦人陰中腫痛,男子陰痿、濕癢,除痹氣,利關節,癲癇,惡創”。二者配合,增強苦參清熱燥濕殺蟲之力。黃芩、黃連、地膚子、白鮮皮、百部、蒼術為佐藥。黃芩與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黃連尚可殺蟲;蒼術健脾燥濕辟穢;地膚子清熱利濕,祛風止癢,《滇南本草》云:“利膀胱小便積熱,洗皮膚之風,療婦人諸經客熱,清利胎熱,濕熱帶下”。白鮮皮清熱燥濕,祛風止癢,解毒,《本草經疏》云:“淋瀝及女子陰中腫痛,亦皆下部濕熱,乘虛客腎與膀胱所致也”。生百部下氣殺蟲。甘草為使藥,清熱解毒兼能調和諸藥。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苦參外用對陰道感染的細菌、衣原體及真菌等病原微生物均具有抑制作用,特別是對真菌中白色念珠菌的抑制尤為明顯,同時能夠抑制陰道炎癥因子表達,發揮止癢及抗過敏作用,尚可增強吞噬細胞吞噬功能,促進炎癥損傷的修復[11,12]。黃柏能夠抑制炎癥因子表達[13];黃芩及黃連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等作用,其中黃芩素能夠顯著抑制炎癥因子IL-6、TNF-α的釋放及PGE2、NO的產生[14,15]。蛇床子能夠通過拮抗組胺釋放發揮顯著的止癢作用,同時通過調節機體免疫而對抗疼痛及炎癥反應[16];地膚子能夠抑制TNF-α、PGE2、NO等炎性遞質的釋放,進而發揮抗炎、抗過敏及止癢作用[17]。全方配伍,共奏清熱燥濕、殺蟲止癢之功,以改善外陰瘙癢、灼痛及白帶增多等癥狀。研究結果顯示:祛霉湯熏洗治療霉菌性陰道炎,能夠改善外陰瘙癢、外陰灼痛、白帶增多癥狀評分及IL-6、TNF-α、IFN-γ水平,且均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7.67%高于對照組的81.40%(P<0.05)。
綜上所述,祛霉湯熏洗治療霉菌性陰道炎,能夠減輕外陰瘙癢、外陰灼痛及白帶增多等臨床癥狀,降低炎癥因子水平,提高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