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超 康建華 鄒 紅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臨床常見及多發的自身免疫功能障礙性疾病,其典型特征為系統性血管炎及關節滑膜炎,臨床癥狀多為關節腫脹疼痛、晨僵和活動不利等,對病患日常生活影響極大,隨著病情進展極易致使關節畸形和功能喪失等[1]。目前,臨床多應用免疫抑制劑及非甾體抗炎藥等西藥治療,雖可緩解病患臨床癥狀,但遠期效果不佳,且易引發一系列不良反應[2]。中醫學認為類風濕關節炎多是因風寒濕熱等外邪侵襲機體而發病,當受外邪侵襲后可閉阻經絡,使氣血運行不暢,從而導致肌肉、關節和筋骨等產生麻木、酸痛及屈伸不利等,重者可致關節腫大畸形,可見其病機為正虛邪侵,阻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因此,治療需以除濕散寒及祛邪通絡為主[3]。因此,為提升臨床療效,探索更為有效的治療方案,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特就薏苡仁湯加味結合溫針灸治療風寒濕痹型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臨床效果及對患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響作探究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擇取2019年11月—2020年10月診療的風寒濕痹型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患64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參照組和結合組各32例。參照組男女比11/21;年齡41~72歲,平均(51.4±4.7)歲;病程1~9年,平均(5.2±1.1)年。結合組男女比3/5;年齡42~72歲,平均(52.1±4.5)歲;病程1~8年,平均(5.3±1.2)年。2組普通資料比較,P>0.05,具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均符合類風濕性關節炎及中醫證型風寒濕痹型確診標準[3];入組前30 d未接受過治療者;均自愿簽訂知情同意書參與研究。排除標準:無法配合治療及不適用本研究藥物者;合并認知、溝通和精神障礙者;合并其他嚴重疾病及感染者。
1.3 方法參照組予以西藥治療,即服用甲氨蝶呤片(廠商:上海上藥信誼藥廠有限公司,批號:國藥準字H31020644)10 mg/次,7 d/次;服用塞來昔布膠囊(廠商:江蘇正大清江制藥有限公司,批號:國藥準字H20193414)0.2 g/次,2次/d。2種藥物均連服30 d。結合組在以上基礎上予以薏苡仁湯加味結合溫針灸治療。薏苡仁湯基礎方:薏苡仁30 g,防風、獨活、羌活、蒼術、當歸、川芎各10 g,麻黃、桂枝、炙甘草各5 g,生姜3片。對大便秘結者加麻子仁15 g,芒硝10 g,大黃6 g;對夜寐差者添加酸棗仁、柏子仁、夜交藤各15 g;對食欲欠佳者加麥芽、山楂、神曲各10 g。以上藥物水煎取汁400 ml,分早晚溫服,1劑/d,連用30 d。同時結合溫針灸治療,主穴取局部經穴和阿是穴,另對寒邪偏甚取關元和腎俞;對濕邪偏甚取陰陵泉和足三里;對風邪偏甚者取膈腧和血海。對所取穴位予以毫針針刺,應用平補平瀉手法,得氣后將點燃的艾條置于針柄施以溫灸,艾條燃盡留針10 min后予以拔針,1次/d,連續30 d。
1.4 觀察指標對比組間治療前后中醫癥狀積分及炎性因子水平改善情況。中醫癥狀積分包含關節腫脹、疼痛、活動不利及晨僵等,各項均采用0~4分制計分,分值越低說明癥狀越輕。炎性因子包含血沉、類風濕因子和C 反應蛋白(CRP)。

2.1 中醫癥狀積分2組治療前關節腫脹、疼痛、活動不利及晨僵等癥狀積分對比(P>0.05);治療后結合組上述積分均較參照組低(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癥狀積分對比 (例,
2.2 炎癥因子水平2組治療前血沉、類風濕因子和CRP等炎癥因子水平對比(P>0.05);治療后結合組血沉、類風濕因子和CRP等炎癥因子水平均較參照組低(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對比 (例,
類風濕性關節炎在中醫學上為“痹證”范疇,病機復雜且證型多樣,風寒濕痹型較為常見[4]。中醫學認為其主要病機為關節受風寒濕侵襲并留滯,從而痹阻經絡氣血而致,即不通則痛,病因主要體現為正虛、邪侵及痰濁瘀血,正虛多因稟賦不足、過勞或病后影響陰陽平衡、臟腑功能、氣血和營衛等而致,屬內在因素;邪侵多因氣候變化、起居調攝不慎、居住環境不佳等引發風寒濕熱而致,屬外在因素;痰濁瘀血多因七情失宜、飲食不節或跌仆外傷等而致,也可由久病氣血凝滯而致,屬病理產物,其可成疾病發展之因,對痹證的進展有著重要作用,可促進病情惡性循環,因此,中醫在治療中更著重于祛濕驅寒、祛邪通絡[5]。
本研究薏苡仁湯方中所含薏苡仁可健脾、透濕及解毒;防風、獨活和羌活可通痹止痛及祛風除濕;當歸可活血祛瘀及疏經通絡;麻黃與桂枝可溫陽通脈;川芎可行氣活血,眾藥聯用即達除濕散寒、祛邪通絡之效[6]。并且經現代藥理學證實,薏苡仁所含薏苡仁油可通過抑制炎癥反應來達到抗炎、鎮痛的目的;羌活同具抗炎、鎮痛的效果,其能有效調節基質金屬蛋白酶水平,抑制白細胞轉移;獨活能消腫抗炎;防風能抑制5-羥色胺和組織胺等釋放;麻黃具較好的免疫抑制效果[7,8]。溫針灸是中醫治療“痹證”的常用方法,通過溫針灸可達到通痹止痛之效,針刺各穴位有利于改善血液循環,并抑制內源性 5-羥色胺等因子釋放,從而達到鎮痛及緩解臨床癥狀的目的;此外,通過艾條燃燒釋放的抗氧化物質可通過熱量傳入體內,不但可提升鎮痛效果,而且還可促進關節活動度改善或恢復[9]。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結合組關節腫脹、疼痛、活動不利及晨僵等癥狀積分,以及血沉、類風濕因子和CRP等炎癥因子水平均較參照組低(P<0.05),此結果與學者劉偉軍[10]報道相符,可見予以薏苡仁湯加味結合溫針灸治療風寒濕痹型類風濕性關節炎可通過協同作用提升總體療效,最大程度改善或消除病患臨床癥狀。
由上述所得,在風寒濕痹型類風濕性關節炎予以薏苡仁湯加味結合溫針灸治療效果確切,有利于緩解或消除病患臨床癥狀,改善炎性因子水平,具有很大的推廣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