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樂 丁林堅
膝關節骨折為臨床常見骨折,包括股骨遠端、脛骨近端、髕骨骨折,多為高能量暴力導致,使得膝關節在短時間內形成粘連,導致膝關節功能和活動度受限,嚴重危害患者身心健康[1]。膝關節骨折屬于關節內骨折,需要及時手術治療恢復關節面平整,術后患者膝關節功能恢復為關鍵環節之一,若康復訓練不到位極易引起膝關節功能障礙,表現為膝關節周圍肌肉肌力下降、膝關節屈曲受限以及自我感覺減退,對患者術后生活造成嚴重影響[2]。因此,為了提高膝關節骨折手術的治療效果,有效改善患者術后膝關節功能,臨床上需要給予患者全面、完善的術后康復訓練,康復訓練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患者膝關節功能康復速度與效果[3]。與此同時,可以配合中醫操作促進患者膝關節功能快速康復[4]。本研究對比研究了70例膝關節骨折手術患者的術后膝關節功能康復過程,探究在膝關節骨折術后使用中藥熏浴聯合針刺對患者膝關節功能康復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五邑中醫院骨傷科二區2019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70例膝關節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患者均接受了手術治療,術后進行膝關節功能康復訓練。按照入院時間分組,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5例。其中對照組男性18例,女性17例;最大年齡71歲,最小年齡45歲,平均年齡(53.63±2.05)歲;髕骨骨折10例、股骨髁(間)上骨折11例、脛骨平臺骨折14例。觀察組中男性19例,女性16例;最大年齡70歲,最小年齡46歲,平均年齡(52.12±2.18)歲。髕骨骨折12例、股骨髁(間)上骨折12例、脛骨平臺骨折11例。2組患者在一般臨床資料上相比較,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組間比較。本研究經五邑中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經膝關節X線、CT或MRI檢查等確診為膝關節骨折;②患者膝關節功能損傷嚴重,HSS評分<40分;③患者及其家屬對本研究內容、方式、開展時間等基本情況了解并知情,自愿參加并簽署知情告知書。排除標準:①既往有膝關節手術史者;②患有心臟或者肝腎功能嚴重障礙者;③對中草藥過敏者或有暈針史者,或精神異常不配合膝關節功能鍛煉者等。
1.3 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術后均接受為期15 d的膝關節功能康復訓練,由專業康復訓練師根據患者術后病情恢復情況制定個性化康復訓練計劃。術后第3天指導患者進行股四頭肌力量訓練,主動屈伸膝關節3次,持續20 s,休息5 s后再次屈伸。另外,進行3次股四頭肌的等長收縮訓練,每次20 s,中間休息5 s。指導患者將腿伸直并抬高到30°~45°,抬高放下反復3次,每次在抬高最高點停頓20 s,緩慢放下休息5 s。指導患者對膝關節進行主動拉伸和被動拉伸,動作輕柔,每組拉伸30次,中間休息5 min急需拉伸,每種拉伸做3組,共6組。拉伸完成后給予患者膝關節冰敷,時間為20 min。術后鼓勵患者盡快下床進行膝關節活動,攙扶患者緩慢踏步3 min,然后前后側向上下樓梯行走,反復做4次,每次20 s。觀察組在常規術后康復訓練基礎上增加中藥熏浴及針刺治療。中藥熏浴配方組成:艾葉20 g,桑枝15 g,伸筋草15 g,青風藤15 g,甘草10 g,白芷15 g,赤芍20 g,透骨草20 g,荊芥15 g,紅花15 g,桂枝15 g。加入4000 ml水進行煎煮,水開后轉小火20 min后取汁,將患者膝關節放在中藥熏浴盆上方持續10~15 min,待水溫適宜不燙人后將患者足部浸入藥盆中浸泡。另外取毛巾浸濕后熱敷在患者膝關節處。中藥熏浴2 d/次,每次30~50 min即可。待熏浴后2 h行針刺治療,采用45 mm×0.3 mm一次性毫針針刺患膝,取穴梁丘、血海、內外膝眼、鶴頂、陽陵泉及陰陵泉等穴,適時提按針柄,感酸脹麻等時說明穴位得氣,整個操作過程對術口無污染,連續治療15 d。
1.4 觀察指標比較2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疼痛程度,疼痛評定標準根據VAS疼痛自評量表判定(VAS疼痛量表評分:滿分10分,0分表明無疼痛感,1~3 分表明輕微疼痛,4~6 分表明中度疼痛,可以忍受,7~10分表明重度疼痛,不能忍受);比較2組治療前及治療后膝關節功能水平,評定標準參照HSS膝關節功能評分評定(HSS膝關節功能評分:滿分100分,包括疼痛、功能、活動度、肌力、屈曲畸形、穩定性幾個項目,分數越高膝關節功能越好)[5]。

治療前2組患者膝關節VSA疼痛評分及膝關節功能H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膝關節VAS疼痛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觀察組膝關節功能HSS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膝關節VSA及HSS評分比較 (例,
膝關節骨折通常會伴隨較為嚴重的軟組織損傷,對關節面形成累及,影響到膝關節的功能,如果治療不及時或者術后康復訓練不到位的話,極易引起骨折畸形愈合,造成終身殘疾,日常生活受到巨大影響[6]。目前臨床上治療膝關節骨折最佳的方法是手術,術后患者需要接受一段時間的膝關節功能康復,以此逐步恢復膝關節功能[7]。
中醫理論認為膝關節骨折會對人體骨骼經絡造成一定損傷,容易造成離經血液的不斷瘀積,致使氣血不暢引發骨折周圍肌肉萎縮、關節僵硬等,不利于膝關節功能康復[8]。《黃帝內經》有云:“摩之浴之”,《理瀹駢文》亦云:“外治之理, 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即內治之藥, 所異者法耳”,通過配合中藥熏浴治療,利于藥物熱效應,擴張患肢血管、改善血液循環,加快炎性產物排泄及疼痛因子的吸收,發揮疏通經絡、活血化瘀功效,可有效緩解患者術后疼痛,并且還可增強機體免疫力和抵抗力,對于患者膝關節功能康復起到關鍵作用[9]。針刺內可調臟腑、外可絡肢節,內外同調,起到通經、疏絡、止痛之功;針刺施治于膝部,可降低膝關節內壓力,改善膝腔微循環,減輕炎癥反應,促進關節軟骨再生,恢復膝部生物學平衡,有利于膝關節功能恢復[10]。治療前2組患者膝關節VSA疼痛評分及膝關節功能H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膝關節VAS疼痛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治療后觀察組膝關節功能HSS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可知,中藥熏浴聯合針刺對膝關節骨折術后關節功能康復具有積極促進作用,可緩解患者術后疼痛,改善關節功能活動,值得臨床廣泛推廣與普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