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益林 張慧珍 吳玉婷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在中醫被納入到了“中風”范疇,患病主要因素以過食肥膩、勞倦內傷及氣血內虛等為主[1],臨床常見癥狀包括肢體無力、意識及語言障礙等。目前,現代醫學常用抗血小板、抗凝以及溶栓等方法進行治療,雖然能取得一定療效,但已然不能滿足現階段患者需求。根據研究報道指出[2],早期針灸、穴位按摩具有改善患者身體功能的效果。本次研究通過選取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80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將其均分為2組后分別予以不同康復治療方案,旨在探討早期針灸、穴位按摩聯合康復訓練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肢體功能的影響,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8月—2020年8月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80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將其均分為試驗組(40例)和常規組(40例)。其中常規組男27例,女13例;年齡45~78歲,平均年齡(58.20±4.77)歲。試驗組中男26例,女14例;年齡46~80歲,平均年齡(57.82±4.59)歲。經核實,2組患者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所有患者均經MRI或是CT檢查后確診,與第4次全國腦血管會議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斷標準相符;患者意識清晰,均為首次發病。排除存在認知功能障礙者,知情但不愿配合治療者,以及有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
1.3 方法常規組患者采取康復訓練,具體:上肢康復訓練需不同角度上肢肢位,訓練仰臥位、伸肘,同時將肩關節前屈0°~90°不同角度位置維持上肢不動;當取坐位或是仰臥位時,確保上肢上舉過頭頂,囑咐患者屈肘時手碰觸頭頂,范圍需從小至大并隨主動性提高降低輔助量;采取四肢支撐位,將手指固定并移動上半身的重心,使患側負重充分;雙手交叉掌心向前,手背朝腳做伸展上肢訓練,需注意應超過頭再回腳部或是頂住墻做上下滑動。下肢康復訓練需由醫者手將患足控制,以確保患足背屈及外翻,而另一只手則可以控制患者膝部輔助其進行屈曲及伸展動作;自主運動范圍要循序漸進,最后目標是能在不同角度停留,以訓練患者的下肢控制能力;取仰臥位,醫者用手將患足托住,患者屈膝將患肢置于床下保持髖伸展狀態,治療師則協助其將患腳抬至床面,做反復練習;取仰臥位,患腳支撐床上,醫者用手對患者踝關節進行固定,另一只手則協助其進行踝關節的背屈及外翻動作。試驗組患者上述基礎上配合針灸、穴位按摩治療,其中針灸取百會、風府、人中、內關、中脘、三陰交、氣海及足三里等,其中僅氣海與內關采取針刺熱補法,其他穴得氣以后柔和酸脹針感,每天1次,一個療程為7 d,持續4個療程。穴位按摩則上肢取尺澤、曲池、肩髎、手三里、合谷及外關等為主。下肢則取委中、足三里、環跳、陽陵泉、血海及三陰交等為主。分別采取點按、揉及拿捏等按摩手法按摩患者肢體進行按摩,每個穴位按揉3 min,力度要逐漸加大,直至患者無法耐受為止,速度不宜過快或過猛,每天按摩1次,時間為30 min。
1.4 觀察指標根據《腦卒中的康復評定和治療》[3]對患者康復療效經評價;治療前后分別運用FMA、MBI及SS-QOL對2組患者肢體運動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生活質量水平進行評價,分值與該項質量呈正相比。
1.5 效果判定標準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均消失不見,且活動受限一般,肢體運動、生活能力及生活質量改善明顯為顯效;臨床癥狀有一定好轉,活動功能受輕度限制,肢體運動、生活能力及生活質量與干預前相比有所提高為有效;各方面癥狀均無改善為無效。

2.1 2組患者康復療效比較干預后,試驗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康復療效比較 (例,%)
2.2 2組患者干預前后FMA、MBI及SS-QOL評分比較與治療前相比,2組干預后FMA、MBI及SS-QOL評分均有明顯改善,且試驗組改善程度優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干預前后FMA、MBI及SS-QOL評分比較 (例,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主要患病人群為中老年人群體,其病情較重,在臨床上有較高致殘率、致死率[4],目前常用治療方法主要有神經保護、溶栓治療、支持治療及恢復缺血區域灌流等,并在綜合治療的同時確保患者病情得到控制,以避免致殘或致死事件發生[5]。既往常規治療只能夠取得一定治療效果,而對于患者臨床癥狀改善十分有限,且所獲肢體功能障礙、神經損傷治療效果也并不盡人意,對患者日常生活、工作也會遺留不同影響。
傳統中醫將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納入到了“中風”范疇,認為患者主要是因憂思惱怒、勞倦內傷及氣血內虛等因素導致直沖犯腦[6],進而氣血逆亂,最終導致腦脈痹阻。常見臨床癥狀包括:言語障礙、半身不遂及口舌歪斜等。根據相關研究指出[7],通過針刺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頭針感覺區、患側肢體,具有促使其感覺功能恢復,進一步強化感覺輸入通路修復并改善運動準確性。本次研究重視百會穴,因其是腦病首選穴位,現代研究認為,百會穴具有調節腦神經細胞機能和保護受損神經元,從而改善腦血液微循環并提高腦血流量,達到改善、恢復腦組織功能的作用。而人中為督脈、手陽明經交會穴,針刺可起到醒腦開竅及救逆止搐的效果。通過針刺此穴可以作用于腦干,對呼吸節律與升高血壓有明顯作用。另外,針刺人中穴對于腦缺血及腦出血均有較高腦保護作用,而風府屬于督脈,具有善治頭面,針刺重點在于調節陰陽,因此除風是要穴。
內關穴是八脈交會穴之一,重在調理心氣促使氣血運行。現代研究認為,針刺內關穴具有加快神經、肌肉修復,進而強化手指功能恢復的作用。氣海主一身氣機,針刺在于疏導任脈。三陰交是足三陰經的交會穴,針刺能夠調補三經氣血,起到健脾和胃、行氣活血及疏經通絡的效果[8]。足三里穴針刺能夠補肝腎、除瘀通絡。通過針剌陽明經穴多穴可在益氣活血的同時達到通經活絡之功效。除此之外,穴位按摩也是中醫康復的重要治療手段,對于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肢體功能康復有著重要作用。
綜上所述,與單純康復訓練相比,同時予以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早期針灸及穴位按摩可有效改善其肢體功能,并提高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