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歡 田 燁 陶志強 范少勇
膝關節骨關節炎為骨科臨床較為常見的一種退行性病變,多發于老年群體。臨床通常認為該病發病機制是由長期膝關節磨損、過度勞累、關節軟骨纖維化或者脫失等導致的,若患者發展為重度關節炎時則需要采取手術治療,而輕、中度患者則可以給予藥物治療,由此緩解疼痛癥狀,改善膝關節功能,但常規西藥服藥療程長、不良作用明顯,造成患者依從性低,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整體治療效果[1]。中藥熏洗療法為中醫外治法,是通過熱氣化的藥液滲透至皮膚,達到活血止痛功效[2]。有文獻發現[3],在給予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療同時結合科學的護理干預可以提高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預后。運動療法通過指導患者進行運動,有利于改善其膝關節功能并提高關節活動性。臨床研究發現[4],中藥熏洗聯合運動療法可有效緩解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的疼痛,并且可以改善膝關節功能。為此,本研究選擇2018年1月—2019年5月收治的78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為研究對象,分析中藥熏洗聯合運動療法在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護理中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8年1月—2019年5月南昌市洪都中醫院收治的78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為研究對象,應用隨機數字表法將78例患者分為對照組(39例)和研究組(39例)。對照組中男15例,女24例;年齡53~86歲,平均(70.56±7.59)歲;患病時間最短2個月,最長4年,平均(2.42±1.12)年;Ly-sholm關節功能評分為(62.15±5.20)分。研究組中男17例,女22例;年齡55~87歲,平均(71.41±7.57)歲;患病時間最短4個月,最長5年,平均(2.55±1.07)年;Ly-sholm關節功能評分為(63.34±5.33)分。采用統計學軟件分析2組資料,發現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研究已經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者均已知情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診斷標準①經影像學檢查確診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X線片顯示關節間隙狹窄、關節邊緣骨質增生;臨床表現為膝關節疼痛劇烈,伴有腫脹、僵硬、畸形等。②近1個月出現反復性膝關節疼痛。③CT 檢查顯示病變處關節間隙狹窄,且軟骨出現硬化、囊腫等,并伴有關節邊緣骨質增生。④MRI檢查出現水腫,且半月板變形、損傷。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診斷標準;年齡>50歲;晨僵時間約為30 min;運動時伴有骨摩擦音。排除標準:合并嚴重心、肝、腎等器官功能不全者;伴有類風濕性關節炎、大骨節病、痛風者;惡性腫瘤者;膝蓋處或者鄰近皮膚破損者。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對照組用常規西藥聯合傳統護理干預,方法:塞來昔布膠囊(西樂葆,廠家:輝瑞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J20080059,規格:0.2 g)口服,0.2 g/次,1次/d。傳統護理:指導患者每日睡前用熱水熏洗,即將熱水放置于盆中,覆蓋毛巾,熏患處,待熱水溫度下降后,再緩慢清洗患處。研究組用中藥熏洗聯合運動療法干預,中藥熏洗方法,主藥方:制川烏6 g,川芎6 g,川牛膝10 g,當歸10 g,伸筋草10 g,制草烏6 g,紅花10 g,羌活10 g,桑寄生10 g,獨活10 g,沒藥10 g,乳香10 g,威靈仙10 g。加減治療:微寒怕冷加干姜10 g,附片10 g;陰虛發熱加黃柏6 g,秦艽10 g。將諸藥以水煎煮后取藥液2000 ml,放置于盆中,覆蓋毛巾,熏患處,待熱水溫度下降后,再緩慢清洗患處,1次/d。運動療法干預:①直腿抬高訓練:鍛煉可由護理人員或者家屬協助和監督,待患者連續訓練7 d后,則可由患者獨立訓練;每次均堅持15~30 s,然后休息5 s再進行下一組,18~22次/組,2~3組/d;②收縮股四頭肌:做收縮運動開始需緩慢至收縮完全時需要用力,堅持10 s再放松5 s后再進行,18~20次/組,2~3組/d;③踮腳鍛煉法:跖部屈曲10 s,放松5 s后伸直10 s,放松5 s,一屈一伸共為1次,18~20次/組,2~3組/d;④ 膝關節伸屈訓練:膝蓋部屈曲10 s,放松5 s后伸直10 s,放松5 s,一屈一伸共為1次,18~20次/組,2~3組/d;⑤蹬空自行車:仰臥于床上或者瑜伽墊上,做騎自行車姿勢,15 min/d。2組患者均持續干預28 d。
1.4.2 觀察指標①比較2組患者治療優良率。②采用疼痛數字評分法(NRS)量表評分患者的疼痛程度,量表是采用數字式的0~10來代替文字表達疼痛的程度,將一條直線劃分為10小段,并按照0~10分的順序排列,通過患者在過去24 h之內主訴最疼痛的數字作標記。其中0分段為無痛;1~3分段為輕微疼痛,但不影響睡眠;4~6分段為中度性疼痛;7~9分段為重度性疼痛,睡眠中易被痛醒;10分段為劇烈疼痛。③采用Ly-sholm關節功能評分量表評估患者的關節功能,量表評估內容包括支撐、不穩定、爬樓梯、腫脹、下蹲等共8個項目,總評分值為0~100分,評分越高代表患者關節功能越好。
1.4.3 療效判斷標準采用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定(ADL)量表評估2組治療優良率,其中量表內容主要包括床椅轉移、平地行走45 m、上下樓梯、洗澡等共10個項目,用4級評分法,0分為完全不能獨立、1分為需極大幫助、2分為部分獨立、3分為完全獨立。總評分為30分,其中評分為25~30分為優秀、20~24分為良好、13~19分為一般、<13分則為無效。優良率=優秀率+良好率。

2.1 2組患者優良率比較治療28 d后,研究組優良率高于對照組(87.18%>66.67%)(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優良率比較 (例,%)
2.2 2組患者NRS、Ly-sholm評分比較治療前,2組NRS、Ly-sholm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28 d后,研究組NR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Ly-sholm評分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NRS、Ly-sholm評分比較 (例,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為一種退行性關節炎疾病,其病理特征主要包括邊緣骨質增生、關節軟骨侵蝕、軟骨硬化以及關節腔出現的一系列形態學改變[5]。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發生與肥胖、衰老、關節過度使用、炎癥、代謝障礙等因素相關,但其發病機制臨床尚未完全明確,因此,尚未統一治療方案。目前,臨床多采用塞來昔布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該藥為非甾體類抗炎藥,可以通過抑制的環氧化酶-2(COX-2)達到抑制前列腺素生成的功效,具有強效抗炎、鎮痛作用,但該藥極易出現藥物不良作用,影響預后。
中醫學認為膝關節骨關節炎屬“骨痹”范疇,是由于風濕寒邪、過度勞損、外傷等對筋骨浸邪,致使血氣瘀阻,造成骨關節疼痛。相關文獻報道[6],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大患病以肝腎虧虛為病理基礎,此外結合血瘀、痰濕、脾虛等癥,故而治療該病時主張扶正祛邪、舒筋活血、溫補肝腎為主。本研究發現,治療28 d后,研究組優良率高于對照組,且Ly-sholm評分也高于對照組,研究組NRS評分則低于對照組(P<0.05)。由上述結果可知,中藥熏洗聯合運動療法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的療效顯著,可以有效緩解患者疼痛感,并且可以改善關節功能。中藥熏洗法為中醫外治療法,以中醫辨證論治觀點作為指導思想,具有調和氣血、活血化瘀、疏通經絡等功效,可以調整臟腑陰陽,促使機體恢復正常,從而達到治病的目的。中藥熏洗經熱氣的滲透力滲透至膝關節組織內,可促進吸收關節滲出物質的吸收,具有溫陽筋骨、益氣血,改善關節活動以及修復關節軟組織的功效。中藥熏洗藥方中,川芎祛風止痛、活血行氣,獨活祛風除濕、通痹止痛,羌活祛風勝濕、散寒止通,伸筋草舒經活絡、祛濕消腫、散寒止痛,制川烏和草烏溫經止痛、祛風除濕,川牛膝活血化瘀,威靈仙祛風通絡,沒藥消腫定痛、散血祛瘀,當歸活血補血、通經止痛,桑寄生祛風濕、補肝腎、強筋骨,諸藥合用,具有祛風除濕、止痛通絡、活血化瘀的功效[7]。將上述藥物以煎煮后熏洗的方式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能夠產生熱效應,先以升高患者局部皮膚,促使經絡開泄,有助于擴張毛細血管,促進血液循環,從而利于吸收或者擴散藥物,使藥物有效成分到達關節病灶,進而驅散外邪。此外,中醫熏洗中的藥物有效成分不僅肝臟、脾胃等臟器吸收,無藥物首過效應,因此,患者出現不良反應較少,且中藥熏洗療法操作簡單,患者依從性較好。運動療法則具有解除痙攣、疏松筋肉等功效。臨床研究發現[8],早期進行運動鍛煉,可以有效緩解關節僵硬、疼痛等癥狀,改善關節功能,同時還可以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從而能夠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中藥熏洗與運動療法相結合可以有效減輕患者膝關節疼痛、活動受限等癥狀。在運動療法護理中,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的病情制定運動時間、運動強度,避免患者運動過度而增加關節負擔,故而達到改善膝關節的功能。
綜上所述,中藥熏洗聯合運動療法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的療效顯著,可以有效緩解患者疼痛感,并且可以改善關節功能,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