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強王法
(1.貴州大學經濟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2.貴州省社會科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2)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著重提出,要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不同方面予以支持與肯定。2020年,農業農村部指出,在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基礎上,大力培育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不斷增強其發展實力、經營活力和帶動能力,是關系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大戰略。《鄉村振興法》指出,要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把“三農”問題作為當前改革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并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強調建立現代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以及經營體系的重要性,國家也提出很多政策支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研究有助于推進健全農業、農村的支持保障體系,鼓勵更多人加入到農業現代化改革的浪潮中去,真正地實現農民與現代農業發展的對接工作。在“十四五”時期,大力培育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關系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的重大戰略,對實現農業生產增值提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助力鄉村振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農業經營主體是指直接或間接從事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和服務的任何個人和組織[1],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關鍵在于其“新”,可以說是一個與小規模、碎片化傳統農業市場相對的概念[2]。2012年之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主要見于相關理論研究之中;2012年之后,在部分地區政策文件中開始出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家庭承包相比生產規模較大,生產較為專業,且能夠較好地適應市場需求。目前,農業部將適度的土地規模界定為,當地戶均承包土地面積的10~15倍[3]。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實現了兼業化向專業化、碎片化向規模化、傳統農民向現代農民轉型的農業市場經營組織。
有關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構成和分類,學術界的看法相對統一。從微觀角度主要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分為家庭經營為主導的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經營為主導的專業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公司制經營主導的龍頭企業、專業服務公司[4-6]。張照新和趙海則直接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分為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和經營性農業服務組織5種類型。這也是目前學術界通常所理解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不同類型。本文認為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在實質上是類似的,而且目前大部分專業大戶在向家庭農場等方式轉變。因此,本文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分為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種類型。
截至2018年,貴州各地認定或登記的家庭農場8000多個,涉及蔬菜、茶葉、食用菌、中藥材、水果和生態畜牧業等特色優勢產業。2016年,貴州省農委發布了《省農委關于促進全省家庭農場發展的意見(黔農發〔2016〕137號)》,明確了家庭農場不改變土地承包經營權,以農戶為主體、適度規模、多方協作等經營原則,指出家庭農場的收入應以農業收入為主,農業凈收入應占家庭農場總收益的80%以上[7]。但對家庭農場的適度規模標準并未做出明確的規定。整體來看,家庭農場相對沒有合作社普遍,組織方式和經營規模等缺乏具體指導性政策文件,同時對家庭農場的配套性扶持政策不明確,家庭農場處于起步階段。
截至2019年6月,貴州共有合作社68584家,正常運轉的37439家,占54.6%,“空殼社”達31145家,占45.4%。合作社成員241.6萬戶、776.7萬人,其中貧困戶112.6萬戶、375.4萬人,輻射帶動非合作社農戶100萬戶以上。在貧困村的合作社數量為16368家,占合作社總數的23.9%;“村社合一”的合作社有10941家,占16%;建立黨支部的合作社有4181家,占6.1%。合作社實有資產總額1364.1億元(其中固定資產261.6億元),流轉土地面積427866.67hm2,建在33.33hm2以上壩區的合作社7040家。
近年來,貴州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較為迅速,至2018年底,貴州省新型省級以上龍頭企業達952家(其中有25家為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經縣級以上主管部門認定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183家(其中國家級25家,省級927家),與2012年相比,省級增加了700家,平均每年增加100家。有90%以上農業產業龍頭企業與合作社、農戶建立了利益連接機制。
從以上分析可以發現,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農業龍頭企業作為3種主要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都具有規模化、組織化的特征,有利于改變分散的農戶經營方式,但是3種經營主體又有著各自明顯的差異性特征。對不同經營主體核心特征的把握,有利于在農業經營主體培育過程中針對不同的農業環境選擇培育適合的農業經營主體。對于一種組織的特征區分,主要包括其組織方式、經營性質、產權結構、利益分配、組織規模等方面,核心特征在于組織方式和利益分配方式。在3種經營主體當中,家庭農場是最為簡單的一種經營主體,組織方式為單個家庭通過承租其他農戶的耕地擴大自己的生產規模,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產權結構清晰,所有收益歸家庭農場所有,主要成本為土地承租成本和雇傭勞動力成本,但是組織規模有限,規模通常不超過家庭勞動力經營能力范圍,不低于勞動力城鎮年收入所需生產規模。農民專業合作社是一種相對家庭農場稍復雜的經營模式。合作社由所有加入合作社的成員共同所有、共享收益、共擔風險,傳統意義下的合作社是一種不以盈利為目的,社員之間為了共同應對市場的互助組織,主要經營購銷等服務生產的內容。但隨著合作社的發展變化,合作社逐漸轉變成一種追求盈利的經營主體,經營模式從提供生產的服務型擴展到流轉土地進行生產的生產型合作社,社員以土地入股或者合作社以承租的方式從農戶手中租入土地。合作社存在產權不清晰的特征,社員與合作社的利益聯結不夠緊密,合作社收益的二次分配難以落實執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則是公司制企業,以盈利為目的,包括自己流轉土地、組織建立生產基地進行農業生產的農業企業和進行農產品深加工的農業企業。

表1 3種農業經營主體特征比較
4.1.1 自我發展能力有限
從合作社相關數據可以看出,目前省內近50%的合作社為空殼合作社,部分合作社面臨生存困難、管理不規范、帶動能力弱的問題。從課題組實際調研來看,全省合作社以“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為主,這種農戶自發組織的合作社普遍經營困難,自身生存都難以保障,無法帶動更多農戶。
4.1.2 合作社內部治理不規范
大部分合作社規范管理意識差,章程照抄照搬,缺乏管理制度,財務較混亂;合作社原本產權不清晰,難以激發社員的積極性,存在出工不出力的情況;產權不清晰導致利益分配不明確,甚至有利則合,無利則散,結構松散。部分合作社股權設置不合理,存在“一股獨大”的現象,少數人控制,失去合作意義。合作社農民收入主要是依靠土地流轉費、勞務費和入股分紅,盡管絕大多數村(居)成立了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但由于起步晚,帶頭人素質參差不齊,合作社還難以發揮更大作用。
4.1.3 政策扶持力度不夠
貴州省現有近7萬家合作社,全省每年來自中央和省級財政用于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與發展的專項資金每年不足5000萬元,平均到每個合作社不足700元,絕大多數合作社幾乎享受不到財政的扶持。由于貴州近幾年助力脫貧攻堅,部分合作社依存扶貧資金存續。全面脫貧之后,扶貧資金若削減,將會出現更多合作社難以維持運營。
4.2.1 缺乏具體指導政策意見
目前,貴州省還沒有制定引導家庭農場發展的具體政策措施。雖然2016年省農委發布了《促進全省家庭農場發展的意見》,但是沒有對家庭農場的發展定位、組織措施、組建規模、注冊登記、政策支持等做出具體的指導意見,全省家庭農場還停留在填表格、統計數據的層面。
4.2.2 家庭農場融資困難
家庭農場的經營需要大量的資金,但由于是以單戶家庭為組織,家庭農場的發展只能依賴于單戶家庭積累和籌集的資金,資金來源渠道單一、資金實力薄弱。家庭農場在流轉土地、購買農機等生產資料方面會占用大量的資金,且農業生產有自身的周期性,資金流轉相對較慢,制約了生產規模擴大和集約化水平提升。
4.3.1 融資難問題依然突出
以從江縣20家龍頭企業為例,其中14家龍頭企業反映融資難、融資貴。13家企業的銀行貸款余額為0,其余7家企業銀行貸款余額共計4021萬元。形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是龍頭企業缺乏信用基礎,信用等級低;金融機構涉農金融產品不豐富,貸款手續繁雜、時間長、評估慢、落地難;政府普惠性的擔保體系不健全,信用體系還不完善;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與“三權分置”不夠到位,導致企業生物資產等權益不能作為抵押資產。
4.3.2 部分企業經營管理能力不足
部分龍頭企業管理粗放,生產、銷售、財務和質量管理制度不健全,甚至難以提供完整的銀行賬戶流水和財務報告。如,貴州濟生鐵皮石斛公司缺乏防范自然風險意識,不愿意購買農業保險,2018年雪災時大棚被壓垮600多個,造成嚴重經濟損失。
4.3.3 企業人才隊伍匱乏
多數龍頭企業引進人才的意識淡薄,管理、技術人才缺乏,管理水平不高,新產品、新技術研發不夠,導致初加工產品多,產業鏈條短。同時,企業實力弱,難以留住人才。如,貴定縣金海雪山四季花谷投資公司的花卉苗木長勢不良,花谷缺少創意設計,企業知曉問題所在,但因考慮投資成本和缺少園藝設計管理人才,問題暫時不能解決。
構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之間關聯,發揮農業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龍頭企業在市場信息和市場競爭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將龍頭企業與市場直接對接,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對接龍頭企業,農戶分別由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進行組織,同時家庭農場同樣可以加入合作社。這樣不同的農業經營主體之間構成了一個有機系統,發揮每種農業經營主體的優勢,具體如圖1所示。
根據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特征,家庭農場適合在農產品的生產階段組建,合作社的培育組建更適宜在農產品生產過程中提供購、銷和農機服務、技術服務等活動,而農業龍頭企業直接與市場進行聯系,更適合在農產品對外銷售、農產品深加工等階段進行培育組建。
5.2.1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培育發展對策
5.2.1.1 探索適合當地發展的合作社模式
不同的生產條件下,根據環境探索適宜的專業合作社發展路徑。人均耕地較多的地區、農業發展基礎較好的地區可以選擇在農資采購、農產品銷售和農業生產性服務環節培育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在人均耕地較小、農業生產薄弱的地方,可以組建生產型合作社或者培育家庭農場,擴大生產規模。
同時,結合“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組織方式,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在開拓市場、品牌營銷、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等方面的優勢;充分發揮農民合作社在生產組織、農資統購、技術支持等方面的優勢;發揮好合作社“一頭連農戶、一頭連龍頭”的橋梁紐帶作用。
5.2.1.2 發展優勢產業
選擇適合當地發展的農業經濟作物進行培育發展、建立品牌、擴大生產規模,是合作社賴以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在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過程中要積極探索、引進、帶動農戶進行專業化生產,形成規模化農業產業。
5.2.1.3 規范合作社的內部治理
規范合作社治理關鍵在于完善合作社民主機制和完善合作社利益分配機制。民主包括合作社社員大會、理事會、監事會等機構的設置和完善;利益分配主要包括合作社剩余利益的具體分配,按股分配或者按交易額分配等。
5.2.2 家庭農場的培育發展對策
5.2.2.1 制定家庭農場規模標準
立足貴州實際,研究出臺全省家庭農場項目申報指南,建立家庭農場建設項目庫,完善政策措施,推動財政資金直接投向產業特色鮮明、示范作用明顯、市場前景良好的家庭農場,培育一批星級家庭農場。
5.2.2.2 引導家庭農場產業化發展
積極按照農業農村部的要求,結合省委、省政府確定的茶葉、蔬菜、水果、食用菌等12個重點產業,出臺全省家庭農場培育計劃,讓更多家庭農場主加入到產業革命的行列中,通過政策扶持引導和資金項目實施,使家庭農場成為產業發展的參與者和受益者。
5.2.2.3 加大政策支持
積極爭取省級財政支持,特別是探索利用“三變”改革資金入股家庭農場的有效實現形式,既豐富農村“三變”改革內涵,又切實解決家庭農場發展資金短缺問題,達到發展壯大一個家庭農場,帶動四方農戶特別是貧困農戶增收渠道拓寬的雙贏效果。
5.2.3 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培育發展對策
加強對中小型農業企業的扶持,引導農業企業與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建立合作,既減低企業生產成本,又穩定合作社和家庭農場銷售渠道。通過農博會、電商平臺等方式引導本地農產品企業積極拓展銷售市場,引進先進技術、更新設備,提高生產效率。為農業企業提供信貸優惠,降低貸款條件、提供政府擔保、增加政府貼息等;為農業企業提供稅費減免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