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肖肖 梁夢園 潘甜甜 孫靜蕾
(河南科技大學,河南 洛陽 471000)
邙山陵墓群包括了孟津和偃師以及洛陽市的西工區、老城區、洛龍區等5 個區,涵蓋了20 多個鄉鎮,360 多個自然村。鑒于陵墓群整體調查研究過于繁重復雜,本文選擇具體地理位置較確切、分布較聚集且文獻記載豐富的東漢帝陵為研究對象,以便實地調研活動的開展。基于對東漢陵區現狀的調查與總結,我們于本文提出具體可行的開發與保護措施。
東漢時期總共建有12 座帝陵,只獻帝陵墓位于焦作境內,其余11 座都處于洛陽市周邊,根據分布位置的差異,劃分為邙山陵區和洛南陵區,也稱為北兆域和南兆域。北兆域陵區原陵、恭陵、憲陵、懷陵和文陵,五座帝陵以及陪葬墓都應分布在海拔170 至210 米的邙山原上,大約位于西起西山頭,東至天皇嶺,南起平樂鄉,北至屋鑾溝,東西8、南北7 公里的范圍之內。東漢帝陵的南兆域陵區處在今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市大口、高龍、寇店鄉一帶,包括明帝顯節陵、章帝敬陵、帝慎陵、殤帝康陵、質帝靜陵和桓帝宣陵。
經過建國以來循序漸進的考古工作的展開,截至目前,對東漢帝陵及其陵園遺址的勘探總面積已達256 萬平方米,大漢冢、二漢冢、三漢冢、劉家井大冢、朱倉722#、朱倉707#和白草坡村東漢帝陵七座帝陵已進行考古勘探。目前考古人員對墓區、陵區的界限,墓冢的種類及分區,包括帝陵的核心區域、后妃冢、陪葬墓區以及墓冢封土的規格、范疇、品級等諸多情況已有初步了解。
在早年間,邙山陵墓群其價值被忽視,政府的保護性干預過少東漢帝陵未能逃脫自然與人為的雙重破壞。在邙山陵墓群價值日漸被深挖的背景下,政府開始針對邙山陵墓群各部分出臺具體保護措施。洛陽古墓博物館的創辦與公共開放,吸引了社會各界目光。《洛陽市邙山陵墓群保護條例》的頒布與實施,對東漢帝陵的保護和開發利用加上了更加有力的制度保障。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為了獲取關于東漢帝陵的具體現實狀況的一手資料,我們前往東漢陵墓群中的二漢冢、朱倉M722、朱倉M707 和兩座未確定歸屬的墓冢實地走訪。漢順帝陵處于田地中,其周圍有排列整齊的人造松林,其上有一圈完整的荊棘和樹枝屏障,用以防止游覽者攀爬,破壞陵墓封土。順帝陵的保護措施全面,陵墓保存狀況良好。漢安帝陵是五座陵墓中占地最廣的一座,陵墓一半被樹林環繞,外面設有護欄,另一半則是直接相鄰于兩條交錯的公路。陵墓封土上有多條顯而易見的小道可以通往封土頂端,人為痕跡較重。漢沖帝陵處在一個人工建造的樹林中,周圍安裝有防護欄外圍安放有記錄陵墓信息的碑石。此外,還有兩個尚未被考證的不知名墓冢,一個處于一片田地的角落中,遠離公路,周邊雜草叢生;另一個墓冢處境則較為糟糕,陵墓封土邊即是尚在通行的公路,來往車輛容易對墓冢造成意外傷害。以上五座陵墓周圍都設有兩個無死角監控設備,且預留了陵墓保護人聯系方式。整體上看,目前東漢陵墓群在這些措施的保護下沒有受到明顯毀壞,基礎保護設施和保護人員如今也在正常發揮作用,但保護措施仍有待完善。為此我們提出了相關開發建議與保護措施。
歷史遺址的各類遺存,直接體現出遺址的珍貴價值。毫無疑問的是,歷史遺址保護的第一步便是盡量克服一些不可抗力的因素對遺存物的損壞,維持遺存原本的面貌。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1.劃分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
嚴格按照《洛陽市邙山群保護條例》劃定帝陵的保護范圍,同時外擴出作為建控地帶的范圍以保護墓葬安全、環境及歷史風貌。
2.覆土保護墓葬
基于較少擾動原則,封土流失嚴重的墓葬加固覆土,其余墓葬保持原狀高度。同時在帝陵表層種植植物,以預防土壤流失。帝陵周圍植物的選擇在不破壞遺址現況的條件下,做到保留和復還遺址的全局狀貌,同時與遺址展示成效相適應。
3.組織墓葬周邊排水
對墓葬土地進行合理規劃調整設計以減少墓葬周圍積水。如有專業技術支撐,可以復原部分帝陵環濠,同時連接現代排水系統,確保復原溝渠底部與原始溝渠底部之間的高差是安全的保護距離,以保護原有文化層。
對東漢陵墓群進行細致的調查與勘測,根據具體情況進一步實施綠化工程,改善墓冢的生態環境,從而提高文物保護水平。與此同時,在陵區周邊設立垃圾投放處,設置禁止亂扔垃圾的標牌與標語并安排清潔人員進行定時打掃、處理垃圾。
歷史遺址出土的可移動文物,可通過建立主題性展覽館等形式,在積極保護的同時,避免其丟失、破損、被盜、風化等現象的發生,這樣不僅留下了可展示古代文化的珍貴文物,同時也為有可能促進旅游發展。
不可盲目致力于遺址的人為修復,要嚴謹處事,對于列入文物保護單位的歷史遺址,更應該把保護修繕作為第一原則。
在建立的邙山遺址管理機構的基礎上,完善機構建設,強化機構職能,讓機構措施實施落到實處,并細化措施。如增設監督管理機構,適時對邙山陵墓群管理處的工作展開檢查與監督。請考古工作者和資源開發建設者等多個領域的優秀專家對機構建設定期展開視察活動,發現不足之處,提出專業建議。除此之外,可以積極調動吸引當地群眾參與管理,構建最基層的管理班子。
東漢帝陵的開發建議在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模式下進行,從國內諸多較為成功的大遺址保護利用經驗中可以看到此種模式的穩妥與高效。同時在過程中也要注意以下幾點:
東漢帝陵可以選取其中一座或幾座最具吸引力的陵墓,參照遺址公園的模式開發成特色考古遺址公園,以發掘其文化和商業價值帶動洛陽市的文化進步和商業發展。[3]
遺址蘊含著豐富了歷史底蘊,相應文化內涵的挖掘就顯得極為重要。我們可依照邙山陵墓群遺址屬性,向大眾反映陵寢制度文化的演替歷史,同時由其陵寢制度延申,展示東漢時期社會文化的各個方面。我們就可以模擬東漢時期歷史情境,利用3D 等多類技術手段,創建一個可體驗的動態性體驗場景,實現游客在旅游體驗中感受東漢帝陵考古遺址的歷史、文化以及審美等。
歷史遺址旅游,需要通過設計新穎的旅游活動方式,從而突破固有的觀賞方式,以吸引游客,如陜西華清池風景區開展的“唐明皇選妃”“貴妃伴駕游”等專題節慶演出等。從旅游角度對資源、特色、空間的綜合分析,由此構造的情境規劃主線,能夠使游客在大遺址受到深刻的歷史熏陶和獲得獨特文化情境的難忘體驗。[4]東漢帝陵也應建立此種現代科技下的全新旅游模式,使游客獲得浸入式體驗。
通過總結國內大遺址保護與利用的經驗,我們知道政府主導和社會力量參與是關鍵。對東漢帝陵的開發利用進行約束也是必要的,畢竟它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最常見的約束就是法律,除此之外,根據中國國情及社會環境,政府力量的參與是不可或缺的。根據市場經濟的開放性,社會力量參與其中可確保經濟可持續。
邙山陵墓群作為中國最大的陵墓群遺址,是中國帝陵體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東漢陵墓群更是其中翹楚,為深入研究我國古代歷史尤其是陵寢制度史提供了可能性。對其來說:保護是基礎,是重中之重,開發是需要,是必然選擇,我們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過程中,要深度挖掘其文化底蘊,堅持效益與可持續性相融。積極建設邙山陵墓群考古遺址公園,發掘其旅游資源,與其他相關產業相融合,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多方面的構建將更好地激發東漢帝陵價值潛力,由此在保護珍貴遺址與文物的前提下,助推洛陽經濟騰飛。
注釋:
①中國國家博物館,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編著.洛陽大遺址航空攝影考古[M].文物出版社,2017(07).
②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