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寧

摘? 要: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使得環境污染程度愈加嚴重。生態環境嚴重失衡,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水資源不足等問題愈發嚴重。水土保持具有減少自然災害、改善土質、凈化空氣、涵養水源和防風固沙等作用,可以保護生態環境,保持生態平衡,因此就水土保持現狀及對生態環境保護的功能進行分析探究并提出相關手段措施,確保水土保持工作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現狀;措施
1.水土保持功能的具體概念及確認原則
1.1水土保持功能
只有對水土保持功能有清晰地了解和認識,才能為水土保持功能開展提供準確的依據。水土保持功能非常豐富,可以對水資源進行全面的保護,從根本上規避旱澇災害的產生,使生態環境得到針對性的改善。而在部分區域所設置的水土保持設施,可以儲備大量的水土資源,并有效促進地產的提高,這些都是水土保持的主要功能。
1.2水土保持功能的確認原則
只有在固定的區域范圍內設立水土保持設施,并確保這些設施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才能確定水土保持功能的有效性。對于水土保持來說,水土流失防治是確認其功能的主要標準。具體來說,水土保持最為基本的功能就是保護水土資源及植被資源,在確認水土保持功能時需要以這些數據為主要的依據。
1.3水土保持對環保的作用以及對環境的改善
人類在世界上生存最為關鍵的因素就是水土資源,水土保持措施可以有效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對于一些比較貧困的地區來說,存在嚴重的水土流失問題,只有將水土保持措施落實到位,才能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為當地經濟發展提供穩定的基礎。另一方面,水土保持可以使當地生態環境得到有效的改善,水土保持是提高農業生產的主要措施之一,通過合理應用不同的水土保持措施,能夠對農田水分狀況進行針對性的調節和改善,使自然災害的抵御能力得到進一步的增強,保證生態環境處于良好的運行狀態,對農作物的生產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人類在多年的發展中已經對自然規律有了深刻的了解,只有遵從這一規律與自然和諧相處,才能改造自然,更好地保護人類的生存環境。
水土保持工作就可以有效彌補自然的缺點,對水土流失問題進行針對性的改善。人類的生活與水土保持具有密切的關系,因此,環境保護與水土保持之間也具有著緊密的聯系。
2.水土保持對生態環境保護功能
2.1減少自然災害
大量數據顯示,森林能夠大量吸收太陽能日溫差較小,夏季可以削弱高溫,冬天可以減弱嚴寒,冬暖夏涼。同時,森林由于綠植較多空氣濕度相比正常空氣的濕度大約要高20%,有助于農作物產量的提高,加快植樹造林,減少自然災害。在發生洪澇災害時,可以減弱水流速度,從而降低災害影響[1]。
2.2對土質進行改善
保護生態環境的方式有很多種,改善土質是其中最有效果的方式之一,通常人們使用一些方式來改變土壤的理化性質,例如建造防護欄、防護林等,這些措施極大的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質。另外土地可以吸收落葉等腐爛之后的物質作為大樹的養分,從而增加土壤的肥力,改善土壤質量,不僅減少水土的流失,還改善了土壤中有機物質流失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生態環境。
2.3凈化空氣
凈化空氣是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措施之一,當前的工業排放物對空氣質量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且這種影響幾乎無法避免,嚴重影響了生態環境。由于工廠的工業污染物質排放量較大,導致個別地區的空氣質量完全無法達到標準,因此需要針對這種情況進行科學的管理。隨著如今水土保持工作的實施開展,這對于空氣凈化有很大的益處,并且還改善了周圍的生態環境。地球的主要碳庫是森林,不僅可以釋放大量氧氣,還能吸收二氧化碳。因此凈化空氣的主要方法是植樹造林,同時森林還可以通過吸收空氣中是有害物質改善空氣質量美化環境。所以,水土保持工作的實施能夠凈化空氣,促使生態環境得到保護[2]。
2.4涵養水源
人類的生命之源就是水,水資源是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源,是維持人類生活的基礎物質。但是目前我國水資源極度匱乏,這一重要問題無法忽視。因此保護生態環境,保護水資源成為我國保持水土工作的重要課題。之所以森林有涵養水源的能力,是因為植物在生長過程中,其根部會吸收地下水分儲藏水分,同時在發生洪澇災害是,森林能大幅度減緩水流速度,不僅能降低災害影響,還能吸收水分,在枯水期避河流干涸。因此,科學的退耕還林保持水土能夠起到涵養水源的作用。
2.5防風固沙
沙塵暴是嚴重的自然災害,如沒有植被遮擋破壞力極強。為發揮水土保持防風固沙的基本功能,需要我們合理科學的進行樹木種植,利用綠植減緩自然風力的風速,從而防止風塵天氣的產生,保護地表資源。干旱地區采用耐寒耐旱的綠植,能有效提高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效率,有助于恢復生態,而且灌木根部不僅能穩固土壤顆粒,還能轉化固定沙土,有效防止土地荒漠化。
3.加強水土保持對生態環境保護功能的措施
3.1結合區域治理特點,合理規劃實施
水土保持及生態環境保護是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重要任務,在整個治理過程中要始終堅持生態可持續發展、資源開發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針對城市內部的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需求,并結合區域特點,制定規范、科學的治理規劃,將治理計劃科學安排到各市區及縣級城市,實現水土保持治理的有效分解,方便各施工隊伍開展重點項目建設。需要做好水土流失的綜合把控,研究防控措施,出臺防控方案,為城市水土流失防控提供有效依據。應加強專項水土流失論證,明確水土流失防治目標和任務,建立渣土調運中心,統籌規劃城市化過程中所需要的土石等原材料,同時規劃出明確的位置和面積,落實城市化需要的垃圾場、廢土場。應加強植被建設,大力推行公共綠地和公園,科學分析植被生態需水量,保障生態用水[3]。
3.2引入先進技術,提高治理效率
加大高新技術的應用,將知識理論與操作實踐相結合,使水土流失治理與環境保護得到雙重保障。使用空天地一體化技術對城市的水土流失進行監測,通過低空無人機和高空衛星獲得一手遙感數據,全面了解城市水土流失現狀。使用GIS軟件重點分析水土流失嚴重地區,有針對性的在當地進行現場勘探。建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數據庫,對比不同時期的GIS數據及航拍照片,掌握水土流失和生態環境的周期性變化,并結合日常無人機巡視動態掌握水土流失的范圍,為水土流失防治責任追查和環保工程竣工驗收提供詳實的技術資料。發揮互聯網技術優勢,開發城市生態保護移動APP,使各級管理人員可以在APP上隨時掌握城市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工程的進展,以便可以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減少水土流失。
3.3加大宣傳力度,促進全民參與
通過現代化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相結合,在電視、報紙、廣播、政府官網、電子屏幕等媒介上開展全方位宣傳,向群眾講解水土保持及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并就工作方向、科學治理措施以及治理后帶來的效益讓群眾進行熟知,讓每一位群眾有意識地參與到水土流失治理以及生態環境保護中來,營造一種全民參與的良好氛圍。
4.結語
水土保持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有效措施,具有減少自然災害、改善土質、凈化空氣、涵養水源、防風固沙等作用,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利用水土保持工作有效進行改善生態環境。因此國家和有關機構要加大重視程度,充分認識理解水土保持工作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結合實際情況進行科學管理,全方位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管理體系,加大對水土保持工作的投入,保障水土保持工作進一步落地實施,改善生態環境加快生態平衡的進程,提升美化人們生存環境質量,從而推動環境、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張曉利,江勇.水土保持對生態環境保護的功能探討[J].資源節約與環保,2020(10):29-30.
[2] 王承海.水土保持對生態環境保護的功能研究[J].資源節約與環保,2020(03):36.
[3] 林整.水土保持對生態環境保護的功能探討[J].吉林水利,2019(11):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