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馨









摘 要:展示空間是信息交流傳播的重要場所,它所包含的博物館、美術館和各類會展等空間是重要的文化傳承地和信息交流場所。展示空間不能僅把滿足基礎展示、儲藏等功能作為空間的重點,隨著空間功能日益豐富,應更注重大眾觀展體驗。本文將“審美通感”這一理論作為研究切入點,結合審美通感與多種學科的交叉關系,分析審美通感在設計中的應用。通過對比分析審美通感在目前展示空間中的應用方式,依據多角度分析展示空間設計方法,具體分析審美通感理論在展示設計中的價值體現,明確了審美通感應用對展示空間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審美通感;展示空間設計;觀展體驗
一、審美通感的概念以及其與多學科的關聯
(一)什么是審美通感
審美通感又稱“感覺挪移”,是指把不同的感覺溝通起來,借聯想引起感覺轉移,“以感覺寫感覺”,即五感互相溝通交錯,彼此挪移轉換。通感與心理學中的“聯覺”相似,是人們審美中創造性的發揮,是感性與理性的統一。
(二)審美通感與多學科的關聯性
關于審美通感在文學中的應用,有很多耳熟能詳的經典,比如“字正腔圓”這個四字成語是描寫字音,但通過其描述我們感到聲音似乎有了形狀,即聽覺和視覺的互通。
以日本平面設計大師原研哉為長野冬季奧運會開閉幕式的節目紀念冊設計作品為例,如圖1。設計這個紀念冊的靈感來源于冬日積雪后的腳印,他特地用壓凹和燙透的技法,使得文字部分凹陷下去,形成了踏雪的感覺,讓人自然而然地聯想到“冰雪”世界。視覺和觸覺的雙重聯合,使設計更加深入人心。
二、展示空間設計中審美通感的應用概述
(一)展示空間概述
展示空間作為傳達空間,承擔信息的傳播功能,是有目的、有計劃地承載社會活動,從而實現某一主題信息的交流與傳遞。
展示空間設計需要設計師站在大眾的角度。展廳是為大眾服務的,使觀者通過觀展獲取信息、得到精神滿足是展廳的意義所在。目前,展示空間有各種主題類項目,由此形成的展覽空間獨具特色。從社會歷史的角度看,展示空間可以記錄人類活動的各個方面,像一個時光容器,展現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從大眾心理的角度看,人們可以通過觀看展覽獲取所需信息,得到精神上的滿足。
(二)展示空間設計中審美通感的特征
隨著時代進步,大眾從以前的被動接受信息到現在主動獲取信息,受眾群體對展示行業的推動是有很大作用的。為了更好地換位思考,獲取大眾觀展的態度,我設計了一份調查問卷,以線上的形式進行作答,共有268人參與,下面是具體內容和數據分析。
調查問卷問題1:在觀展時,什么樣的展示形式更吸引你?[單選題]
如圖3所示,在現代展覽行業的發展中,展覽空間不能僅僅局限于圖文的靜態展示形式,更多的觀眾希望展廳中加入多媒體影像展示甚至是互動展示。
調查問卷問題2:在觀展時,你更關注什么?[多選題]
如圖4所示,大眾在觀展過程中,除了關注展覽的具體內容,較多人群選擇關注展廳的整體環境氛圍。數據表明,展覽娛樂化現象越來越明顯,在觀展活動中,大眾更關注體驗感。如今獲取信息的渠道各種各樣,能走進展廳去觀看展覽的人們,不光想要獲取部分信息,更希望從中得到片刻寧靜和精神升華。
三、審美通感在展示空間設計中的設計表達應用
近幾十年來,世界各地都在積極地新建或擴建博物館、美術館等,各類博物館的建設不僅能夠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還可以極大地提升大眾的文化自信。當代博物館設計需要滿足使用者與管理者更多新的需求,提倡空間功能的復合化和“讓文物活起來”。要增強觀眾在博物館空間中的體驗感,讓博物館不僅是教育基地、研究中心,更是人們聚會休閑的好場所。展示空間設計應注重通感的作用,需要引入更多的新媒體技術,增強大眾觀展的趣味性和參與性。
就目前展陳形式來看,展示空間設計手法越來越多樣。展陳已不僅僅利用單純的圖片、文字、視頻、音頻等方式表達美感、傳遞信息,而是更加注重多媒體的應用以及空間整體氛圍的營造,從而提升大眾觀感體驗。以如下三類展示空間展開分析。
(一)主題性紀念館——以柏林猶太人博物館為例
該博物館設計時代背景為二戰之后,目的是記錄與展示猶太人在德國前后共約兩千年的歷史。從外觀上看,建筑整體呈現深灰色,有多處形態各異的開窗,呈現一種不規則的形式。從平面上看,建筑整體呈現反復連續的銳角曲折,賦予了生命力,表達出一種曲折的痛苦。從室內空間上看,空間寬度極其狹窄,猶如迷宮一般,設計者通過曲折的通道沉重的灰色調和局部打光渲染氛圍,給觀眾視覺上的震撼。裝置藝術展區“落葉”,用厚3厘米的鋼做了10000個眼睛和嘴都打開的面孔,鋪滿整個地面,并且允許訪客踏過。通過觸覺介入并且與視覺通感結合,觀者更能直接代入到屠殺猶太人那段歷史。
(二)寺廟遺址——以南京大報恩寺遺址博物館為例
在我們常規的認知里,寺廟遺址在我們腦中可能會出現“古舊”、傳統等印象,但當我走進南京大報恩寺博物館時,它卻給我很強的新鮮感。它突破以往傳統遺址類博物館展陳形式,利用多媒體設備和圖文展示結合的方式,進行展陳設計。如圖7是大報恩寺博物館內部展廳部分,空間多處利用佛教元素,像蓮花燈、樹等元素,鏡面不銹鋼和鏡子的結合,使得空間無限放大,讓人在視覺上得到雅的體驗。在這類空間里還伴隨有音樂,局部還有可互動設備,觀眾進入空間后聽覺、視覺、觸覺等多感官被同時激活。這種多感官展陳方式讓人深陷其中,久久駐足。
(三)新媒體互動展覽——以teamlab展覽為例
通過多媒體技術應用,這個展覽中展示的作品之間沒有界線,時而混合,時而相互影響。觀眾通過身體的感知去理解、去體驗,在這類沉浸式體驗展廳中,觀者的五感都會被充分激發出來。
圖9 teamlab 展覽現場(來自teamlab官方網站)
經過對以上三類空間的對比分析,可以明顯看出,以通感為切入點,進行展示空間設計是非常有必要的。
結 論
人類生來就擁有的感覺接收器,是我們了解外部世界的重要窗口。展示設計的研究重點應是設計師如何把自身對事物的感覺轉化成設計語言,表達給大眾,從而讓大眾對設計產生情感共鳴。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展廳中的沉浸式體驗逐漸走進大眾視野。和以往展覽形式不同的是,這類展廳更能充分調動大眾通感,將成為未來展覽空間設計發展的趨勢。
(西安美術學院設計藝術學院)
參考文獻
[1] [日]原研哉著,紀江紅譯.設計中的設計(全本)[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 文藝.產品X通感:產品設計中的通感藝術[M].吉林美術出版社,2017.
[3] 蔡濤.傳達空間設計[M].中國青年出版社,2006.
[4] 錢鐘書.通感[J].文學評論,1962(01).
[5] 吳百衡,李一暉.現代建筑中的通感藝術.重慶建筑大學學報(社科版),2001(04).
[6] 王萬婷.基于通感研究的展示空間體驗性設計.南京理工大學,2017.
[7] 吳愷峰.淺析建筑與音樂的歷史相通性以及審美通感.科教文匯(下旬刊),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