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群艷
統編教材綱要式的敘述、大跨度的結構、密集型的內容,給一線教學帶來了極大挑戰。
我以《北洋政府統治時期政治、經濟與文化》為例,針對教材實際,遵循“合理整合教學內容”的課標理念,采用抓大帶小的辦法,突出本課的關鍵問題,并以關鍵問題為中心,通過重點內容的突破,帶動整體教學。
一、教材分析
本課講述了北洋政府時期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以及文化。辛亥革命后,社會秩序未能重建,袁世凱復辟帝制、北洋軍閥相互混戰等造成嚴重的社會動蕩,民生凋敝,但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進行了一系列的反專制求民主的活動。在中華民族危機不斷加深的背景下,不同階級階層展開了各種形式的救亡圖存活動,民族工業迎來了短暫春天,工人階級的隊伍不斷壯大,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科學”的旗號。
所以,這段歷史絕不是簡單的“沉淪”或“上升”能夠概括,中華民族的脊梁和精神在當時那一代人身上得到了光榮的傳承。
二、教學過程
開門見山,展示課題之后,通過微課解釋“北洋軍閥”這個歷史概念。
(一)夯實基礎知識
梳理教材。將本課內容從政治、經濟、思想和社會生活四個方面進行梳理,夯實基礎知識。
政治上:認識袁世凱倒行逆施的史實及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所做的斗爭,了解這段時期民主與專制的較量。
經濟上:通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脈絡圖,了解民國初年我國民族工業發展的狀況。深刻理解民族工業發展的原因、表現及影響。
社會生活:通過圖片展示,讓學生可以更好理解教材的文字內容。
思想文化:通過教材,掌握新文化運動的標志、代表人物以及主要內容,理解新文化運動產生的影響。
歸納出四方面內容呈現出新舊并存的特征。由此引出,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到底是歷史的沉淪還是向上的轉機?
整合內容,抓大帶小,滲透唯物史觀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是中國近代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怎樣看待這段歷史呢?我們應該從整個中國歷史發展的角度、運用唯物史觀去看待。結合以下材料分析。
材料一:北洋軍閥統治在名義上基本保持著民主共和的體制。除短暫的流產帝制外,北洋政府統治始終打著“民國”招牌,披著《臨時約法》為象征的法統外表,力圖用形式上的資產階級法統對社會進行控制,以達到其專制的目的……統治者就無法完全避免其成為民主與精神和原則的象征,無法完全泯滅其對人們為民主而奮斗的激勵作用……所以當袁世凱妄圖恢復帝制的時候,人們群起攻之,為維護民主共和制而奮斗。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社會和革命》
材料二:傳統經濟社會結構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隨著迷惘和陣痛。歷史學家陳旭麓認為,在這一過程中,“除了舊生產方式逐步解體所產生的苦難之外,還應當有新生產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機和朝氣……”。
——《中國近代史綱要》
材料三:北洋軍閥加劇了對人民的政治壓迫和經濟掠奪。先后頒布《出版法》、《報紙條例》等法令,剝奪人民的言論、出版等基本的自由權利。軍閥們建立起嚴密的特務網,和各地軍閥、各級政府任意加征各種苛捐雜稅,并濫發公債,濫鑄銅幣,濫發紙幣,對人民進行變相掠奪。
——《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上冊
材料四:中國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并沒有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特點……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列強又卷土重來,致使民族工業立即開始萎縮。中國的資本主義的發展仍然直接受到帝國主義勢力的嚴重束縛。
——《中國通史》白壽彝主編
材料五:北洋軍閥袁世凱為適應政治上復辟帝制的需要,在思想文化領域推行尊孔復古逆流。1912年袁世凱下令尊崇倫常,1913年又頒發了“尊崇孔圣”的通令。并查封大批進步書刊,許多報人遭逮捕、槍殺,使當時國內報刊銳減300多種,釀成?“癸丑報災”。
——《民國初年的信仰危機和尊孔思潮》
“黑暗”、“混亂”是當時的重要特征。我們必須要看到這種黑暗和混亂。政治上,軍閥割據混戰,政權交替頻繁,社會動蕩不安。經濟上,軍閥戰爭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自然經濟和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侵略又制約著民族經濟的發展。思想上,掀起“尊孔復古”的逆流,為復辟帝制創造了條件。所有這些,給整個社會帶來了無窮的災難,使廣大人民陷于水生火熱之中。
但與此同時,民主與專制又不斷的進行著較量,民主共和潮流勢不可擋。民族資本主義出現了短暫春天,民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隊伍壯大,為后來五四運動的爆發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基礎。
這個時期,到底是歷史的沉淪還是歷史的上升?
我們的標準就是唯物史觀。即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發展帶動生產關系的變化,這些變化就孕育著向上的轉機。
所以,在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是歷史沉淪中孕育著向上的轉機。
(三)情景創設,走進歷史體驗
【時空體驗】假如你生活在那個年代,此刻正坐在茶館里,面對當時社會的變化,你們會有怎樣的對話?(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以經濟或社會生活或政治為主題編寫一段對話,緊扣主題。)
通過模擬“茶館對白”,感受當時統治對民眾日常生活的影響。
帶著學生穿越時空,讓學生身臨其境。
(四)情感表達,凸顯價值引領
以歷史情境為背景、以有效問題為導向、以史料研習為手段,多維度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學子,我們能夠從民主革命黨人和新文化的旗手們身上學習怎樣的精神品質?
如:善于學習接受新思想新事物;關心民族國家大事;追求自由平等;具有打破傳統禮教束縛的勇氣;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等等。
引導學生感受那代人承擔起的責任和使命,作為當代青年一代,我們肩負著這個時代的責任和使命。由此,滲透和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最后結語:讓青春在中國夢里綻放奮斗力量
“中國夢是歷史的、現實的,也是未來的;是我們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終將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為現實。”
——習主席在北大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