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健 陳曦
摘要:功利主義是歐洲近代社會啟蒙運動的思想產物,是新興資產階級革命的理論武器。杰里米·邊沁作為功利主義哲學創立者的身份登上歷史的舞臺,其功利主義思想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首先,苦樂原理是邊沁功利主義思想的理論基礎,其次,功利原理是邊沁功利主義思想的終極原則,再次,效果論是邊沁功利主義思想的判斷依據,最后,法律改革是邊沁功利主義思想的直接目標。
關鍵詞:功利主義;源流;內容;評述
一、邊沁功利主義思想的歷史源流
功利主義作為一種古典倫理學理論,根源最早可以上溯到古希臘時期的伊壁鳩魯學派主張的快樂主義學說等等,隨后經歷歐洲古典時代和中世紀的發展,到近代17世紀前后的哈特勒、休謨及其后來的愛爾維修等人處,初步形成并為資本主義社會的成長提供相適應的功利理論。
(一)古希臘時代的快樂主義
早在古希臘時代,蘇格拉底的前輩們對于道德理論做過一些零星的研究。作為同時代出現的德謨克利特對道德理論具有一定的貢獻。在德謨克利特的學說中,作為希臘倫理學的核心理論之一——作為“康樂人生”的幸福論的出現,他強調心靈是人類康樂的根基,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德謨克利特的幸福論為后來的伊壁鳩魯學派和昔勒尼學派所倡導的的快樂主義學說提供了思想根基。昔勒尼學派主要代表人亞里斯提卜在認識論上持感覺論,夸大感覺的主觀性,強調感官快樂與個人享受是追求人生的意義和目的所在。邊沁功利主義思想不同于伊壁鳩魯學派或是昔勒尼學派的快樂主義思想之處就是在于,無論是探索快樂思想的伊壁鳩魯還是尋求享樂主義的亞里斯提卜,都將思想視野停留于個人的生活以及個體的快樂的獲取和痛苦的回避作為中心,邊沁則是將視野由個體行為上升到集體行為所牽扯到的福祉,區別于伊壁鳩魯快樂思想的社會理論傾向。
(二)近代英國經驗論哲學傳統
近代英國經驗論傳統——哲學經驗論的觀點:個人感受到的一切只是都來自于自己的經驗,而經驗的最終來源是出自人的心靈所產生的一種感官印象。邊沁的功利主義思想繼承哲學經驗論的觀念,將快樂和痛苦與道德標準之間建立了直接聯系。邊沁的功利主義思想主張的“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原則,就是由從人對社會、人對自然的感覺經驗中總結出來的。
(三)英國情感學派和法國唯物主義的影響
英國情感學派的哈特勒建立了系統的聯想主義心理學體系,分析了人性的兩種方向——自愛和仁愛,并為此進一步展開論述人的道德行為和社會道德活動,為隨后的功利主義學說預先制定了理論研究的邊界和范圍。道德哲學家休謨提出一個在各個簡單的觀念之間存在有某種能夠觀念相互結合的性質的設想,使簡單的觀念可以通過某種介質相互結合并組成觀念聚合,這就是觀念之間的聯結。法國唯物主義哲學家愛爾維修倡導一種合理利己主義與社會公益論相結合的觀點,主張將個人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緊密結合。邊沁吸收哈特勒和休謨的理論,并強調觀念與觀念之間和觀念與語言之間的聯想作用,至于愛爾維修的社會公益論,邊沁認為,這時他已經建立了一種為行為提供正當性的標準——若一種行為偏向于增加社會的幸福總和時,這就說明它的行為具備正當性。
總而言之,英國情感論學派和法國唯物主義的思想對合理利己主義的承襲和發展直接地為邊沁的功利主義理論的形成提供了理論支持。
二、邊沁功利主義思想的內容
邊沁從休謨的著作中借來了“功利”,在貝卡利亞的理論中套用“最大多數人分享最大幸福”,進一步將它發展并運用到社會的各個領域。隨著英國近代哲學經驗論的熏染,資本主義與工業文明的進一步發展,時代的迅速變化要求新的社會思想理論引導,正是在在這種情況下,邊沁將功利主義理論展現到世人的面前。
(一)苦樂原理
邊沁的功利主義體系的個體道德理論是承襲英國經驗論哲學傳統并以經驗主義人性論為基礎,主張人對客體的認識和把握應當以感覺經驗為起點,且同時排斥一切與感覺經驗范疇相區別的思想,認為即便是理解人本身也應當在對人的實際經驗的基礎上才可以進行。在這層意義上,邊沁把作為感覺經驗之上的道德標準進一步發展并歸結為快樂和痛苦,汲取英國經驗主義哲學家有關個人追求快樂或逃避痛苦的本性的思想,將“苦樂原理”當做功利主義思想理論的基礎,奠定了苦樂在個人行為中的統領地位。他在《道德與立法原理緒論》第一章寫道:“自然把人類置于兩個至上的主人——‘苦’與‘樂’的統治之下。只有它們兩個才能夠指出我們應該做些什么,以及決定我們將要怎樣做。在他們的寶座上緊緊系著的,一邊是是非的標準,一邊是因果的鏈環。凡是我們的所行、所言和所思,都要受它們的支配:凡是我們所作一切設法擺脫它們的努力,都適足以證明和證實它們的權威之存在而已。”
(二)功利原理
功利是指客體所具有的一種性質:由此,它能夠于給利益相關的人帶來真實的好處、利益或幸福。他認為假設利益相關的人是一個具體的人,那么就是這個人的幸福,假設利益有關的人是一般的共同體,那么就是組成一般的共同體的若干成員的總和的幸福。功利原理,邊沁后來喜歡稱之為最大幸福原理,并將它作為評判個人行為與社會立法的唯一可接受的終極標準,所謂功利原理,“是按照看來勢必增大或減小利益有關者之幸福的傾向來贊成或非難任何一項行動的原理”。[3]或者說,當面我們對人的任何一種行為給予支持或者反對觀點的時候,我們是看該行為是增加或者是減少當事者的幸福,即是看促進這種幸福還是與其相對立。邊沁生成功利原理并為此進行辯護:“假使功利原理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各個場景中都起主導的原理,那么在這各個場景中與之不同的任何原理都必定是錯誤的,即是與功利原理相反的所有原理都是錯誤的。”
(三)效果論
任何一種道德理論都有一套評價行為的標準,邊沁堅持的是效果論,他認為,一個行為是善是惡,只要考慮它的后果就可以得到確定,如果它能夠引起愉快或排除痛苦,那么它就是善的,如果它能以前你痛苦而排除快樂,那么它就是惡的。這與義務論者的為動機論形成了鮮明對照,如康德認為,一種行為是否符合道德,不是看它的后果,而是看它是否出于善良意志,“善良意志,并不因它所促成的事物而善,并不因它期望的事物而善,也不因它關于達到預定的目標而善,而僅是由于意愿而善,它是自在的善。”總之,邊沁認為,從同一個動機出發,可能會產生善的、惡的或無善無惡的行為,只有后果才能決定行為的善惡,行為動機無法鑒定道德的善惡,但是行為產生的效果是判斷行為道德的標準。
(四)法律改革
法律改革理論是邊沁理功利主義倫理學理論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一方面是由于邊沁本身就是以法學家而聞名,在他所著《道德與立法原理緒論》為他贏取倫理學家稱號的同時,也確立了他在法學界的的地位。另一方面是由于邊沁深信人類福利的體系的建立要憑借“理性”和“法律”的力量,好的立法能夠最大限度地促進“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的實現。邊沁認為,法律的最大功能是防止人與人之間沖突的發生,限定個人對快樂的利己主義的追求,從而體現了合理利己主義的要求。法律是輔佐道德來調解倫理關系的手段,同時也是道德的另一種保障。法律體系中也是以苦樂與原理作為基本出發點的。在邊沁看來,凡是能夠減輕痛苦或是增加快樂者,在道德上就是良善,在政治上就是優越,在法律上就是權利。
三、邊沁功利主義思想評述
邊沁的功利主義思想的字里行間中得到他所講的絕不是僅僅說明個人倫理道德的問題,而是涉及到整個社會應當轉變的某種方向性問題。尋求快樂和回避痛苦,應當是立法者必須考慮的唯一目的。實際上,我們所有人都希望追求幸福而回避痛苦,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但是這并不能意味著作為人的人就應該去追求快樂和回避痛苦,也并不意味著以“苦樂原理”為理論基礎的“善或惡的標準”是理所當然的。這是因為,從人所追求和希望事物的過程中,并不能直接得出人就應該追求可以得到的事物,或者應當承受的責任。功利主義把追求快樂作為直接推出善或惡和行為標準的原則,從個人倫理道德視角來看,是存在著根本缺陷的。功利主義思想的后繼者密爾在他著的《功利主義》一書中,批評了歷代以來的“功利主義著作的作者”,他主張快樂或幸福不但存在量的差別,而且還存在質的差別,承認這種質的差別與功利的原則毫無矛盾。正是在這層意義上,邊沁的功利主義思想得到了完善與發展,并為資本主義社會的前進道路提供相適應的功利理論。
參考文獻
[1]羅素,《西方哲學史》上卷,商務印書館,2017年版,第312頁
[2]周輔成主編,《西方倫理學名著選輯》下卷,商務印書館,1987年版,210頁
[3]邊沁,《道德與立法導論》,時殷弘譯,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第10-11頁
[4]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3頁
[5]張宏生主編,《西方法律思想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34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