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玥,孟 楠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遼寧 110004
2017年11月,美國心臟病學會(ACC)和美國心臟協會(AHA)發布新的高血壓指南,將高血壓的診斷標準修改為收縮壓(SBP)/舒張壓(DBP)≥130/80 mmHg(1 mmHg=0.133 kPa)[1],這一指南發布的最大影響就是使高血壓患病率顯著增長[2-6],所以美國新高血壓指南能否應用于其他國家和地區將是一個討論的焦點。在“2017ACC/AHA高血壓指南”發布之后,中國醫師協會高血壓專家委員會對美國新指南是否適用于中國進行了專家共識,認為“2010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已經充分考慮我國高血壓管理的實際情況,所以建議在我國暫不考慮使用“2017ACC/AHA指南”標準[7]。高血壓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高血壓的管理和控制對于降低我國心腦血管疾病引起的疾病負擔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目前,已經有學者對我國人群的數據分析顯示,“2017ACC/AHA高血壓指南”將顯著增高我國高血壓患病率[4,6];但是,“2017ACC/AHA高血壓指南”對高血壓患病率長期流行病趨勢影響如何,目前相關研究內容較少[8-9]。進一步分析中美兩國指南對我國高血壓患病率長期流行趨勢的影響,將會使醫護人員更加理解“2017ACC/AHA高血壓指南”對我國人群的潛在影響。為此,本研究利用《中國健康與營 養 調 查》(Chinese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CHNS)1991年—2015年的9次橫斷面調查中的成人女性數據,比較分析基于中美不同指南對我國成人女性高血壓患病率長期流行趨勢的影響。
1.1 研究對象 CHNS是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人口中心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共同合作實施,對我國營養與食品安全情況進行隨訪調查的數據庫[10]。CHNS首次調查是從1989年開始,至今已進行10次橫斷面調查工作,對于每個受訪者都有相關的社區調查、住戶調查、個人調查、營養評估和體格檢查,詳細信息可參見文獻[11]。本研究數據分析主要選用1991年—2015年的9次橫斷面調查數據作為源數據。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女性;年齡≥20歲;身高和體重數據完整;血壓測量信息完整。最終納入47 385名女性成人數據進行分析。
1.2 血壓測量及高血壓診斷標準 血壓由考核合格的檢查人員使用水銀血壓計及合適的袖帶,根據標準統一的操作流程進行測量。研究對象在測量前30 min內避免吸煙、含咖啡因的飲料或運動,每個研究對象休息10 min后進行3次測量,測量間隔時間為2 min,計算3次平均值作為個體血壓值進行分析。“2017 ACC/AHA高血壓指南”定義:SBP/DBP≥130/80 mmHg或正在服用降壓藥;“2010中國高血壓指南”定義:SBP/DBP≥140/90 mmHg或正在服用降壓藥。
1.3 統計學分析 所有數據均使用SPSS 22.0進行數據分析和整理,定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描述,定性資料用頻數和百分率描述。關鍵變量隨年代變化的長期趨勢分析采用多元線性回歸或者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調整的變量包括年齡和體質指數(BMI)。因為不同調查年份研究對象的年齡不盡相同,為此本研究通過2000年人口普查數據進行加權調整,計算高血壓標化患病率。進一步以調查時間為自變量,高血壓標化患病率為因變量進行線性回歸分析高血壓患病率隨時間變化趨勢,以偏回歸系數(β)作為評價高血壓患病率增長速度;而偏回歸系數的比較采用Kleinbaum等推薦的t檢驗方法[12]。P<0.05認為有統計學意義。
本研究共納入47 385名女性研究對象,不同調查年份研究對象的基本特征隨時間變化的趨勢見表1。多因素分析調整年齡和BMI后,SBP和DBP均呈現隨年代逐步增長趨勢(P趨勢<0.001)。另外,總體女性人群的降壓藥使用比例從1991年的2.8%提升到2015年的14.7%(P<0.001)。

表1 1991年—2015年成人(年齡≥20歲)女性研究對象的基本特征
過去24年中美不同指南標準下的女性標化高血壓患病率隨時間變化的趨勢見表1。基于美國“2017 ACC/AHA高血壓指南”標準,我國女性高血壓標化患病率從1991年的27.0%[95%CI(25.6%,28.4%)]上升至2015年的51.8%[95%CI(50.1%,54.3%)](P趨勢<0.001);基于“2010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標準,女性高血壓標化患病率從1991年的8.4%[95%CI(7.7%,9.1%)]上升至2015年的24.1%[95%CI(23.1%,25.2%)](P趨勢<0.001)。但是,基于美國“2017ACC/AHA高血壓指南”女性高血壓患病率年增長速度遠高于基于“2010中國高血壓指南”的年增長速度(P=0.001)。

表2 中美不同指南標準下的女性標化高血壓患病率隨時間變化的趨勢分析 單位:%
本研究通過CHNS的9次橫斷面數據分析發現,“2017ACC/AHA高血壓指南”將會顯著提高我國女性人群高血壓的患病率。而且,基于“2017ACC/AHA高血壓指南”定義,我國女性高血壓標化患病率在1991年—2015年持續顯著增長;同時,增長速度明顯高于基于“2010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定義的女性高血壓標化患病率的變化趨勢。
高血壓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13]。在過去的20多年里,高血壓患病率顯著增長,已經變成一個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9,14-17]。由國家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2013年—2014年發起的中國高血壓現狀調查(n=174 621)發現,中國高血壓患病率為27.8%,診斷率為31.9%,治療率為82.9%,治療控制率為34.6%,總控制率僅為9.7%。在2013年—2014年,中國高血壓患者人數高達2.92億例,較2002年絕對增長1.39億例[18]。“2017ACC/AHA高血壓指南”發布以后,Muntner等[2]通過有代表性的美國NHANES數據庫分析發現,美國人群的高血壓患病率將會從31.9%增長到45.6%。我國Wang等[4]在Circulation發表的結果發現,如果使用“2017ACC/AHA的高血壓指南”定義,那么我國高血壓患病率將會增長25%~50%。Khera等[6]通過美國NHANES兩次調查(2013年—2014年和2015年—2016年)和中國CHARLS(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數據分析發現,美國“2017ACC/AHA高血壓指南”定義將會使美國和中國45~75歲人群高血壓患病率分別增加26.8%[95%CI(23.2%,30.9%)]和45.1%[95%CI(41.3%,48.9%)]。而本研究也是再一次通過CHNS縱向數據驗證了這一結論。同時,本研究發現基于“2017ACC/AHA指南”定義的中國女性高血壓標化患病率長期處于增長趨勢,這與美國的高血壓患病率長期趨于穩定不一致[8,19]。
另外,本研究發現基于“2017ACC/AHA高血壓指南”定義的女性高血壓長期增長速度遠高于基于“2010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的高血壓長期增長速度(P=0.001)。“2017ACC/AHA高血壓指南”對高血壓定義的最大改變就是將(130~139)/(80~89)mmHg定義為新的高血壓,而這一區間血壓在2003年美國預防、檢測、評估和治療高血壓全國聯合委員會第七次報告(JNC7)被分類為高血壓前期[20];同時,血壓在130~139 mmHg的人群已經在既往很多觀察性研究證實會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風險[21-25]。本研究結果發現的兩種指南定義下的高血壓增長流行趨勢不一致,進一步提示醫護人員(130~139)/(80~89)mmHg人群在過去的24年同樣在逐步增長,這一點也可以從SBP/DBP的平均水平逐年增長進一步得到驗證。這些結果提示醫護人員有必要進一步加強血壓管理,以更好地降低心血管疾病負擔。
總之,本研究發現基于中美不同的指南標準,我國女性高血壓標化患病率增長趨勢不一致;基于“2017ACC/AHA高血壓指南”標準,我國女性高血壓標化患病率長期增長速度更高,提示醫護人員應該采取更加積極的認知和干預我國血壓現狀,進一步提升血壓管理水平[26-27],以期降低由于高血壓而引起的心腦血管疾病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