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 園 徐春霞 薛蓓云
代謝綜合征(Metabolic syndrome, MS)是一類以肥胖(或超重)、高血糖、血脂異常、高血壓病等多種危險因素集合的代謝紊亂癥候群。近年來,隨著人們飲食及生活方式的改變、人口老齡化等,MS的患病率正逐年升高,在世界范圍內呈流行趨勢[1]。據國家健康和營養調查研究結果顯示,全球大約有25%的成人(年齡標化后大于20歲)患有MS,其中高血糖和腹型肥胖所占比例較高[2]。最新研究數據顯示,我國18歲以上的成人中,MS的患病率約為33.9%,據此估計中國目前有4.5億人為MS[3]。MS能夠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腎臟疾病及癌癥等疾病的發病風險及死亡危險[4-7],嚴重危害人體健康,已成為臨床和公共衛生的雙重難題。
本研究對江陰市人民醫院體檢中心2020年度體檢人群進行調查分析,旨在探索江陰地區MS發病與中醫體質的相關性,具體如下。
1.1 一般資料病例來源于2020年1月—2020年12月至江陰市人民醫院健康體檢中心查體符合MS診斷標準者323例,非MS患者1327例作為對照組。
1.2 診斷標準參照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分會(CDS)2004年制定的診斷標準[8]:具備以下3項或全部:①BMI(Body mass index, BMI)≥25 kg/m2。②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 FPG)≥6.1 mmol/L,和(或)餐后2 h血糖≥7.8 mmol/L和(或)已經確診為糖尿病患者。③血壓升高:收縮壓(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140 mm Hg(1 mm Hg≈0.133 kPa)或舒張壓(Diastlic blood pressrue, DBP)≥90 mm Hg,或己經確診為高血壓病并治療者。④三酰甘油(Triglyceride, TG)≥1.7 mmol/L(150 mg/dl);和(或)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HDL-C):男<0.9 mmol/L(35 mg/dl),女<1.0 mmol/L(39 mg/dl)。
1.3 納入標準①符合MS診斷標準者;②年齡18~80歲;③知情同意者。
1.4 排除標準①因各種原因出現的一過性血壓、血糖、血脂升高的患者;②伴有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肝、腎功能衰竭及有精神病史者;③不能配合完成調查問卷(如文化程度低)或病例信息記錄不詳者;④妊娠、哺乳期婦女。
1.5 方法
1.5.1 中醫體質類型的判定根據2009年中華中醫藥學會制定的《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9]編制量表,由中醫師根據量表進行體質判定。
1.5.2 觀察指標①一般情況:姓名、年齡、性別、職業、身高、體質量、血壓;②個人史:吸煙、飲酒、運動習慣、飲食習慣;③家族史、疾病史;④四診信息:中醫癥狀、體征以及舌苔、脈象;⑤實驗室指標:FPG、TG、HDL-C。

2.1 不同性別、年齡組MS患者基本特征比較經χ2檢驗,不同年齡組不同組分分布比較。P>0.05;男性與女性不同年齡組發病情況比較,P<0.05;男性與女性不同組分分布比較,P>0.05。見表1。

表1 323例MS患者不同性別、年齡組基本特征比較 (例,%)
2.2 MS患者與非MS患者相關指標比較經t檢驗,MS患者與非MS患者的年齡、BMI、HDL、SBP、DBP水平比較,P<0.05;經秩和檢驗,MS患者與非MS患者的FBG、TG水平比較。P<0.05。見表2。

表2 MS患者與非MS患者相關指標比較 (例,
2.3 MS患者與非MS患者中醫體質類型分布情況比較經χ2檢驗,MS患者與非MS患者中醫體質類型分布比較。P<0.05。見表3。

表3 MS患者與非MS患者中醫體質類型分布情況比較 (例)
2.4 MS患者不同年齡組體質類型比較痰濕質與濕熱質的MS患者發病年齡要早于其他體質患者。見表4。

表4 323例MS患者不同年齡組體質類型比較 (例,
2.5 MS患者相關指標與常見體質類型關系比較濕熱質的TG水平明顯高于其他體質;濕熱質BMI最高,陰虛質BMI最低;陰虛質FBG最高,痰濕質FBG最低;痰濕質、濕熱質的HDL水平明顯高于其他體質,但兩者間比較無明顯差異;氣郁質血壓水平明顯高于其他體質。見表5。

表5 323例MS患者相關指標與體質類型分布關系比較 (例,
本研究體檢人數排除信息缺失者,最終納入分析1650例,男性901例,女性749例;平均年齡為(47.09±12.90)歲。符合MS診斷人數為323例,患病率為19.58%,平均年齡為(54.88±12.15)歲。其中男性占比64.40%,平均年齡為(53.37±12.69)歲;女性占比35.60%,平均年齡為(57.61±10.62)歲。發病率最高的年齡段為60歲以上,占35.29%;其次為50~60歲,占34.98%,與60歲以上人群接近;18~50歲中青年發病率為29.73%,提示MS發病人群有年輕化的態勢。MS患者男性與女性不同年齡組發病情況差異有統計學意義,50歲以下男性發病率(79.17%)遠大于女性(20.83%),隨著年齡增長差距逐漸縮小,50歲以上男性發病率為58.15%,女性發病率為41.85%,可能與女性絕經后雌激素水平下降相關。MS肥胖、血脂異常、高血壓病、高血糖4個組分在不同年齡組及性別中分布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MS患者中痰濕質(31.89%)最多,其次分別為氣虛質(17.03%)、濕熱質(12.07%)及瘀血質(11.76%),與非MS患者比較,體質分布有明顯差異。MS患者痰濕質>氣虛質>濕熱質>陰虛質>兼加質>瘀血質>氣郁質>其他質,非MS患者痰濕質>氣郁質>其他質>陰虛質>氣虛質>兼加質>瘀血質>濕熱質。痰濕質(48.44±12.01)歲、濕熱質(47.72±12.97)歲的平均發病年齡較其他體質年輕。18~50歲中青年群體中常見癥狀為形體肥胖、四肢困乏,口苦口黏、自汗盜汗、頭昏頭重、脘腹痞滿、便溏、月經不調等,常見舌苔為白膩、白厚或黃膩苔,脈象以弦、滑、沉脈多見,亦有部分患者無明顯臨床癥狀;50歲以上中老年群體以痰濕(20.26%)、氣虛(20.26%)、陰虛質(16.30%)以及兼夾體質(15.42%)多見,常見癥狀為頭暈、乏力、嗜睡、口干、尿頻、蛋白尿、肢麻、胸悶、腰酸等,舌質暗或有瘀斑,舌苔厚膩、黃或少津,脈象呈弦、細、滑、澀、弱、數等。通過觀察323例MS患者相關指標與體質類型分布關系,筆者認為,濕熱質、痰濕質與血脂異常,濕熱質與超重,陰虛質與高血糖,氣郁質與高血壓病可能存在一定的相關性。
MS的發病機制目前尚不明確,公認的發病因素是遺傳和環境因素,肥胖是MS發病的始動因素,胰島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為其中心環節,與精神因素、藥物、生活習慣、飲食結構、體育鍛煉等因素均密切相關。中醫學并無MS的病名,根據其癥狀表現可歸為“眩暈”“肥滿”“胸痹”“消渴”等范疇。多數學者認為MS為“本虛標實”證,病位涉及脾、肝、腎三臟,痰、濕、瘀、濁、熱等為其病理因素,相互影響及促進,共同導致了MS的發生發展。仝小林等[10]認為,《黃帝內經》“脾癉”之論述與“代謝綜合征”類似,脾癉是過食肥甘,以口中發甜為主癥的疾病,往往能發展成消渴病。《素問·奇病論》:“有病口甘者……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認為“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素問·通評虛實論》:“凡治消癉、仆擊、偏枯、痿厥、氣滿發逆,甘肥貴人則高粱之疾也”。肥甘厚味導致肥胖,肥胖導致脾癉,脾癉最終演變為消癉、仆擊、偏枯、痿厥等,病機為郁、熱、虛、損。
通過對323例MS患者的中醫體質分析,我們認為MS早中期以標實為主,主要為痰濕、濕熱,病機為脾虛肝郁,痰濕熱滯。現代人過食肥甘,久坐少動,精神壓力大,“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郁”,導致脾胃運化失常,轉輸失調,膏脂痰濕集聚,使人肥滿;氣血升降失調,各臟器失于榮養,出現肢乏困重、月經不調等;氣機阻滯胸中,胸陽不展,導致胸痹;肝膽失疏,膽汁分泌輸送異常,不能凈濁消脂,出現濁脂內聚、口苦口黏,脘腹痞滿;氣郁痰阻,清竅失養,導致頭昏頭痛;痰濕蘊熱,或氣郁化熱,耗傷氣陰,出現消渴。MS中晚期以虛實夾雜證為主,病機為脾腎不足,氣陰兩虛,痰濕瘀滯。年老體衰,后天損耗,導致脾腎不足,氣陰兩虧,加之痰濕瘀血阻滯,致絡脈受損,臟腑功能失調,進而引發冠心病、腦梗、糖尿病腎病等變證叢出。
本研究依托該區域最大的體檢中心,通過對323例MS患者四診信息及生化指標的采集與統計,觀察MS患者中醫體質的分布情況和不同年齡、性別的發病特點,探討MS的病因病機及與體質的相關性,為當地中醫藥防治MS提供一定的基礎和依據,但由于時間和樣本的局限性,還需進一步擴大規模、延長隨訪時間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