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莉芳
月經過少是指月經周期正常但經量明顯減少;或經期縮短至2~3 d,青春期與育齡期女性發生月經過少甚至可發展為閉經,更年期女性若出現月經過少的情況可提前進入絕經期。引起月經過少的原因有很多,包括過度節食、內分泌失調、心理抑郁、人工流產術、卵巢功能衰退、胸部病變等[1]。月經過少的出現對女性健康安全造成較大的影響,可引起子宮內膜異位、宮頸炎、月經性關節炎、月經性皮疹等疾病,甚至引起暗瘡、色斑等問題,對女性面部美觀及其心理造成了較大的影響[2]。因此需要盡早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目前西醫對于月經過少主要是根據患者的病因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若為子宮粘連堵塞,可通過解除粘連后激素治療,若為黃體酮不足,則補充黃體酮治療[3]。但是常規西醫治療的總體療效不夠理想,停藥后容易復發。因此需要尋找更加有效的治療方法。隨著中醫學在臨床醫學的廣泛應用,發現中醫治療在婦科中具有較好的應用效果。月經過少在中醫中可找到相同病名,中醫認為該病主要是由于腎-天癸-沖任-胞宮軸失調引起,腎虛是該病的病機,瘀血為該病的主要表現,因此需要采取補腎養精、活血化瘀的治療原則[4]。文章選取了110例患者對養血補腎調沖方聯合耳穴貼壓法治療腎虛血瘀型月經過少的臨床療效展開分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110例醫院收治腎虛血瘀型月經過少患者,按照分層隨機法分為2組,每組55例。觀察組55例患者的年齡為18~52歲,平均為(35.6±4.3)歲。對照組55例患者的年齡為19~54歲,平均為(35.3±4.6)歲。本次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2組患者在一般資料方面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符合《婦產科學》[5]中關于月經量少的診斷標準,即月經周期正常但月經量<20 ml;所有患者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月經來潮不足2年或進入圍絕經期患者;經期出血、黃體期出血、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子宮肌瘤、宮腔粘連史以及肝腎實質性病變患者。
1.3 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西藥治療,具體措施為:經期第5天開始口服戊酸雌二醇片,一次1片,一天1次,連用21 d;月經第17天加用黃體酮膠囊,一次2片,一天2次,連用5 d。觀察組則采取養血補腎調沖方聯合耳穴貼壓法治療,具體措施為:①養血補腎沖調方:熟地黃8 g,覆盆子12 g,炒知母10 g,當歸10 g,川牛膝6 g,醋香附7 g,枸杞子15 g,車前子8 g,五味子6 g,白芍8 g,川芎10 g,炒枳殼12 g,菟絲子20 g,黨參10 g,淫羊藿15 g,益母草10 g。加500 ml水煎服,一天1劑,分2次服用。月經干凈后開始服用中藥,月經來潮時停藥。②耳穴貼壓法:月經結束之后使用耳穴壓貼丸貼在子宮、卵巢、脾、腎上腺、腎、內分泌、肝等耳穴處,揉按至患者發熱、脹痛,每天按揉3次,每次40~50次,左右耳交替按壓,敷貼3 d后更換一次,經期不敷貼。2組患者連續用藥3個月。
1.4 觀察指標觀察2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并比較2組治療前后血清激素變化。本次研究臨床療效參照相關文獻制定:顯效:月經量與血清激素水平恢復正常;有效:月經量明顯增加且激素水平有所改善;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

2.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2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LH、FSH、E2、T水平比較2組治療前血清LH、FSH、E2、T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治療后血清LH、FSH、E2、T水平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LH、FSH、E2、T水平比較 (例,
月經是指卵巢周期變化引起子宮內膜周期性脫落和出血。臨床醫學認為月經主要是受下丘腦-垂體-卵巢軸的生殖反饋調節。月經量少可由多種因素引起,常見原因為:①過度節食:現代女性對身材追求較為苛刻,而女性體內脂肪與月經有密切相關性,尤其是已經出現月經異常的女性更是需要停止節食行為,加強營養管理,提高身體健康狀況;②內分泌失調:隨著現代都市生活節奏不斷加快,女性工作與生活壓力增加,加上熬夜、抽煙等不良生活習慣容易引起內分泌失調,從而引起該病[6];③心理抑郁:心理狀況對月經也有直接影響,過度緊張焦慮以及精神問題會造成月經量減少;④人工流產:人工流產后經期通常在1~3個月恢復正常,但也有部分患者在人工流產后出現經期延長甚至是閉經的情況;⑤卵巢功能減退:卵巢功能對女性月經周期有著直接影響,多數學者認為卵泡發育和排卵與月經有密切的相關性,因此促進排卵,加強卵巢保養對于改善月經異常具有重要意義[7];⑥胸部病變:女性在經期經常或感到胸部脹痛的情況,胸部病變也可能引起月經量改變,因此需要盡早進行檢查。目前西醫治療月經量少主要是采取激素補充治療,能夠改善子宮內膜狀況,但是停藥之后容易復發,因此需要尋找更加有效的治療方案。
中醫中有“月經過少”這一病名,《黃帝內經》中將該病記載為“女子不月”,《金匱要略》認為該病主要是由于氣瘀血虛、肝郁氣滯引起的;《丹溪心法》認為痰瘀阻滯是引起月經過少的主要原因。《黃帝內經》認為女子腎氣足則天癸至,月事時下,隨著年齡的增長,由于任脈虧虛則天癸竭。由此可見,腎虛是引起該病的主要原因[8]。腎乃先天之本,《本草綱目》認為女子月事一月一至,其主要物質為血,腎精充足則血液充盈,方可按時來潮。因此,腎氣充足可推動月事規律。瘀血是該病的主要表現,氣血虛無法推動血液向前,血液運行緩慢,腎陽虛使得血液因寒而凝滯,血稠則引起血液凝滯。瘀血阻滯加重了腎虛,從而形成惡性循環,卵巢供血不足,無法促進正常排卵,最終引發了該病。因此中醫學中主要是采取補腎活血的治療方法。
養血補腎沖調方是中醫中的經典方,其中熟地黃、菟絲子為方中君藥,熟地黃具有補益肝腎、益氣活血的效果,菟絲子具有溫脾補腎陽的效果,兩者合用可起到調理陰陽的效果;覆盆子、白芍、枸杞子、川芎、當歸為方中君藥,其中枸杞子具有補益肝腎的效果,覆盆子具有固精益腎的功效;當歸具有活血補血的效果,是補血的圣藥;白芍具有斂陰養血的功效;川芎具有行氣化瘀、活血散結的功效,上述藥物的聯合應用能夠共同達到活血補血的效果。五味子、醋香附、枳殼、黨參、車前子、淫羊藿、炒知母、益母草為方中的佐藥,五味子具有補益臟腑的功效,車前子具有利竅通氣的效果,香附具有疏肝理氣調經的功效;枳殼具有行氣活血的功效;黨參具有補中益氣的功效;淫羊藿具有補腎壯陽的功效;知母具有滋腎陰的效果;益母草具有活血調經的效果。川牛膝為方中的使藥,具有活血通經、補肝益腎的效果。諸藥合用,具有補益腎陽、活血補血的功效。
耳穴貼壓是中醫學常用方法,耳穴與五臟六腑功能有密切的相關性,因此通過刺激耳穴可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耳穴貼壓是中醫學常用治療方案,具有經濟、實惠、安全的優勢,在臨床得到了廣泛應用。本次選取的子宮穴能夠調節子宮功能,卵巢與內分泌穴能夠調節機體的內分泌狀況,改善卵巢功能;腎穴具有行氣活血的功效;肝穴具有疏肝解郁的功效;脾穴具有健脾濕化的功效;腎上腺穴具有調節腎上腺皮質的效果,通過刺激腎上腺穴能夠緩解雄激素分泌亢進的癥狀,改善人體的分泌水平,從而調節患者的月經與排卵。本次研究中觀察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2組治療前血清LH、FSH、E2、T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治療后血清LH、FSH、E2、T水平均優于對照組(P<0.05),這說明養血補腎調沖方聯合耳穴貼壓法在月經過少患者的臨床治療中具有較好的應用效果。
綜上所述,養血補腎調沖方聯合耳穴貼壓法能夠有效改善腎虛血瘀型月經過少,提高患者血清激素水平,值得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