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艷 王 昊
惡性腫瘤是威脅人類生命和健康的重要殺手,是僅次于心腦血管疾病的第二大死亡原因。目前針對惡性腫瘤主要的治療手段仍是手術和放化療。化療藥物所致的周圍神經病變(CIPN)是常見的不良反應,許多化療藥物都可導致CIPN,包括鉑類、微管蛋白抑制劑(紫杉類、長春堿類等)、烷化劑、氟尿嘧啶類等,有研究指出30%~40%的化療患者出現CIPN[1]。2019年2月—2021年1月,筆者用加味補陽還五湯聯合甲鈷胺片治療化療后CIPN40例,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研究中80例病例均選自于衡陽市中醫醫院的門診和住院病例。將病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成研究組和參照組。研究組40例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28~73歲,平均(51.36±12.63)歲;肺癌17例,胃癌6例,腸癌5例,乳腺癌7例,其他5例;CIPN分級分別為:0級0例,Ⅰ級9例,Ⅱ級21例,Ⅲ級10例,Ⅳ級0例。參照組40例,男19例,女21例;年齡26~74歲,平均(52.97±13.17)歲;肺癌15例,胃癌7例,腸癌6例,乳腺癌6例,其他6例;CIPN分級分別為:0級0例,Ⅰ級11例,Ⅱ級20例,Ⅲ級9例,Ⅳ級0例。2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種、神經病變嚴重程度、卡氏評分等資料相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診斷與辨證標準
1.2.1 西醫診斷標準參考人民軍醫出版社的《神經病學·神經系統中毒及代謝性疾病》制定[2]:惡性腫瘤患者應用化療藥物后出現周圍神經病變,肢端感覺異常,刺痛、無力、麻木、腿反射減退,神經傳導速度減慢,排除其他能導致周圍神經病變的干擾因素或疾病,即確診為CIPN。
1.2.2 CIPN分級標準參考美國國立癌癥研究所常見不良反應評價標準4.0(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s Common Terminology Criteria for Adverse Event,NCI-CTCAE)制定:0級為無癥狀;Ⅰ級為感覺異常和(或)腱反射減弱,但不影響功能;Ⅱ級為中度癥狀,影響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Ⅲ級為不能耐受的嚴重感覺異常和(或)運動功能障礙,影響個人日常生活活動,需要輔助裝置;Ⅳ級為危及生命的,需要緊急治療。
1.2.3 中醫證候診斷標準氣虛血瘀證:久病體虛,手足麻木不仁或有刺痛,肌肉瘦削,四肢乏力,肌膚甲錯,舌質暗淡或有瘀斑、瘀點,脈細澀。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CIPN的診斷,分級在Ⅰ~Ⅲ級者;②符合中醫證候診斷標準;③年齡在18~75周歲,男女不限;④受試者卡氏評分≥50分;⑤1個月內未服用其他與本病相關的藥物;⑥自愿受試,簽署知情同意書者;⑦預計生存期大于6個月。排除標準:①不符合納入標準者;②有智力障礙或者精神疾病,不能準確描述病情者;③有嚴重心、肝、腎功能障礙或者其他嚴重的全身性疾病者;④孕婦、哺乳期婦女或月經期婦女;⑤對本試驗藥物有過敏史者。
1.4 治療方法參照組每日給予甲鈷胺片0.5 mg,口服,每日3次,20 d為一個療程。研究組在參照組的基礎上加用加味補陽還五湯:黃芪30 g,當歸15 g,川芎10 g,赤芍10 g,紅花10 g,桃仁10 g,地龍10 g,白參15 g,熟地黃20 g,白芍15 g,雞血藤20 g,木瓜10 g,川牛膝15 g,桑枝12 g,伸筋草10 g。上方日1劑,水煎,分2次溫服。
1.5 療效評價標準
1.5.1 周圍神經病變療效評價標準根據周圍神經病變改善情況制定:①顯效:周圍神經毒性評估為0級或者CIPN分級評估降低≥2級;②有效:CIPN分級降低1級;③無效:CIPN分級未減輕或加重。顯效、有效計入總有效率。
1.5.2 中醫證候療效標準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制定。見表1。

表1 中醫癥狀分級量化評分標準
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值比治療前積分值下降≥70%為顯著改善,積分值下降≥30%為改善,積分值下降<30%為無改善。
1.6 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 23.0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的采用t檢驗,不符合正態分布的采用秩和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或者P<0.01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療效比較完成療程后,研究組總有效率為82.5%,參照組總有效率為52.5%,經秩和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2組患者療效比較 (例,%)
2.2 2組患者中醫證候療效比較完成療程后,比較2組中醫證候積分改善情況。研究組總有效率為85.0%,參照組總有效率為72.5%,經秩和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2組患者中醫證候療效比較 (例,%)
2.3 2組患者治療前后卡氏評分比較完成療程后,2組卡氏評分均有提高。經配對t檢驗,研究組治療前后比較,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而參照組治療前后比較,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組間比較采用成組t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4。

表4 2組患者治療前后卡氏評分比較 (例,
CIPN引起的大多數癥狀和體征來自背根神經節神經元或軸突的損傷,導致肢端疼痛、感覺喪失和感覺性共濟失調,運動、自主神經和顱神經癥狀也可能出現[4]。CIPN發生機制錯綜復雜,可能與膠質細胞活化、線粒體功能障礙、氧化應激、離子通道改變、脫髓鞘、細胞修復系統改變、DNA損傷、炎癥因子等多種機制綜合作用相關[5]。甲鈷胺常用于CIPN的治療,它是一種內源性的輔酶B12,在由同型半胱氨酸合成蛋氨酸的轉甲基反應過程中起重要作用。動物實驗發現,能促進軸突運輸功能和軸突再生;對藥物引起的神經退變,具有抑制作用;能使延遲的神經軸突傳遞和神經遞質減少恢復正常,使飼以膽堿缺乏飼料大鼠的腦內乙酰膽堿恢復到正常水平。
化療后周圍神經病變大致可歸屬于中醫“痹證”“痿證”“麻木”等范疇。惡性腫瘤患者病久正氣虛衰,臟腑功能受損;加之藥毒攻之,氣血俱虛,肌膚筋肉失于濡養,故肌膚麻木不仁、四肢乏力、肌肉瘦削;氣虛血液運行無力,瘀阻脈絡,故有手足刺痛感、肌膚甲錯、舌質暗淡或有瘀斑、瘀點;因此本研究治以益氣養血,活血通絡。加味補陽還五湯中以大劑量黃芪為君,取其補中益氣、生津養血、行滯通痹之功;白參健脾益氣,生津養血;熟地黃、白芍、當歸、川芎四藥配合,功能養血活血,使營血調和,補血而不滯血,和血而不傷血;赤芍、紅花、桃仁活血祛瘀止痛;地龍性善走竄,通行經絡;雞血藤活血補血舒筋;川牛膝活血通經,引血下行;桑枝祛風濕利關節;伸筋草、木瓜舒筋活絡。以上諸藥合用,可健脾益氣,以固后天之本,使氣血生化有源,氣血充足,脈絡通暢,則筋脈得以濡養;能活血祛瘀,脈絡得以疏通,通則不痛;使得諸癥得以緩解。本觀察結果表明,采用益氣養血、活血通絡之加味補陽還五湯配合甲鈷胺片治療化療后周圍神經病變,能顯著減輕肢端感覺異常、刺痛、麻木等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取得了較好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