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文梅 黃 悅
在頸椎病中,椎動脈型頸椎病屬于一種較為常見的疾病類型,多發于中老年人群以及長期伏案的工作者中,近年來,伴隨著人們工作及生活壓力的增加,致使該疾病發病率逐漸呈遞增趨勢,且呈年輕化發展[1]。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發生主要是由于患者頸椎出現退行性改變,導致其頸椎管及或者椎間孔變得相對狹窄,或者存在一定程度的變形,從而對椎動脈造成壓迫,致使椎-基底動脈的血液供應量顯著降低,伴隨著病情進展極易導致腦部供血障礙情況出現,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及生活質量水平[2]。中醫理論認為,頸椎病的發生主要是由于風寒濕邪侵襲導致筋脈瘀阻以及血運不暢,因此,臨床治療應以行氣活血、止痛通絡以及祛風散寒為主要治療原則[3]。大多數患者通過采用物理熏蒸,借助熏蒸熱力以及中藥藥力的雙重功能,使得祛風散寒以及溫經活血的功能得到充分發揮,椎動脈型頸椎病病變情況得到顯著改善,但臨床實踐顯示單純采用中藥熏蒸治療的效果有限,且患者恢復進程較慢,從而使其在臨床應用中存在限制[4]。因此,本研究通過對經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采用中藥熏蒸與頸椎保健操相結合的方案,以探討其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因患有椎動脈型頸椎病來南昌市洪都中醫院接受治療的98例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研究組中男32例,女17例;年齡39~63歲,平均(52.4±6.9)歲;病程1~6年,平均(3.3±0.7)年。對照組中男30例,女19例;年齡41~65歲,平均(52.6±6.7)歲;病程1~5年,平均(3.1±0.5)年。2組患者的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且該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準許。
1.2 診斷標準2組患者均符合《頸椎病的分型、診斷及非手術治療專家共識》[4]中有關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入選患者均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均知情并同意本研究;具備較為完整的臨床資料。排除標準:合并強直性脊柱炎、惡性腫瘤疾病以及頸椎外傷者;存在顱內占位性病變者;患有心內科重癥以及其他原因而誘發的眩暈癥;合并認知功能障礙及精神類疾病無法有效配合者。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中藥熏蒸方法治療,熏蒸藥房應以溫經散寒以及祛風除濕為主,其具體的藥方組成為:川芎20 g,白芍、威靈仙、姜黃、獨活、羌活各15 g,甘草10 g。依據患者具體癥狀隨癥加減:伴有瘀血者加用紅花、當歸及桃仁各15 g;存在濕痹者加用蒼術及薏苡仁各15 g;存在氣血虧虛者加用生地黃、茯苓、白術以及當歸各15 g,黨參20 g。將上述藥物浸泡30 min后煎煮2次,取其500 ml湯汁放入到熏蒸凹槽中,對智能化溫控板進行調節使其溫度保持在45~50 ℃,達到預定溫度后叮囑患者躺在中藥熏蒸床上,并將其頸肩部充分暴露,使熏蒸孔對準患者的頸肩部位置,依據患者耐受程度對溫度進行護理調節,30~40 min/次,2次/d。熏蒸期間護理人員應全程陪同,若發現患者存在氣短、胸悶以及心慌等情況則應及時停止熏蒸,若患者存在皮疹以及皮膚瘙癢等則應考慮是否存在過敏,同樣應停止熏蒸。完成熏蒸后叮囑患者注意保暖,并對其熏蒸部位的皮膚狀況進行仔細查看。研究組則采用中藥熏蒸與頸部保健操相結合的方法,其中中藥熏蒸方法與對照組相同,頸部保健操的具體操作為:首先由護理人員針對頸椎保健操的具體操作方法對患者進行示范,確保患者能夠對各個動作要領準確掌握,進而規范頸部保健操的操作,每天上午由護理人員按時帶領患者在規定位置進行頸椎保健操練習,并對部分患者不規范的動作及時糾正,進而達到治療的效果。然后依據患者對保健操的適應及掌握情況,在下午可組織視頻觀看,使得患者能夠依據自身情況及耐受程度選擇進行重復操作的保健操,其具體操作為:①左右旋轉,取患者站立位,使其雙手自然下垂,叮囑患者保持頭部向左右緩慢旋轉,但幅度要大,每次盡量做到最大幅度,然后停留10 s。②左右傾斜,同樣取患者站立位,在其頭部前屈及后伸到最大限度時停留10 s,前后伸展各重復操作10次。③伸長背部,叮囑患者保持雙肩放松,在其頸部上伸至最大位置時停留10 s,重復操作10次。④回頭鍛煉,取患者的半蹲位,叮囑其手扶枕部,頭向后上方旋轉至最大限度時停留數秒,左右兩側各進行10次的重復操作。⑤環繞頸項,取患者站立位使其雙手自然下垂,并保持自然呼吸,頭部緩慢移動至最大幅度時進行順時針與逆時針兩方面轉動,各重復操作10次。上述動作20 min/次,1~2次/d。2組患者均干預14 d后觀察其效果。
1.4.2 觀察指標①評估并比較2組臨床癥狀評分,主要對2組患者的頸部活動障礙、腫脹、眩暈以及惡心、嘔吐等情況依據其癥狀嚴重程度分別記作0~4分,分值越高則表明患者臨床癥狀相對嚴重。②評估并比較2組干預前、后的疼痛情況,分別采用視覺疼痛模擬量表量表對患者干預前、干預后7 d及14 d的疼痛情況進行判定,得分為0~10分,分值越高則表明其疼痛情況較為嚴重。
1.4.3 療效判斷標準對2組患者的臨床療效進行評估判定,其標準為:經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均消失,且能夠正常工作及生活,經隨訪半年無復發則為治愈;若患者臨床癥狀有所改善,頸部及上肢仍存在不適感,則為有效;若治療后患者癥狀無明顯改善,甚至存在病情加重則為無效。

2.1 2組患者療效比較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較高(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療效比較 (例,%)
2.2 2組患者各項癥狀體征評分比較與對照組干預后相比研究組頸肩痛、頭痛、眩暈及惡心、嘔吐的癥狀評分均較低(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各項癥狀體征評分比較 (例,
2.3 2組患者疼痛評分比較與對照組干預后7 d及14 d相比,研究組的疼痛評分均較低(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疼痛評分比較 (例,
在臨床中頸椎病屬于較為常見的退行性病變情況,其中椎動脈型頸椎病情況較為普遍。現代醫學認為椎動脈型頸椎病主要是由于頸部軟組織反復受到急慢性損傷,并引發無菌性炎癥,從而導致軟組織水腫、充血,最終致使頸部肌群力量失調,椎體失穩,進而導致的一系列臨床癥狀[5]。為了促使患者的臨床癥狀得到有效緩解,改善其生活質量水平,應采取積極有效的治療方案。
中醫理論認為椎動脈型頸椎病屬于“痹證”“眩暈”范疇,大多是由于久坐耗氣、肝腎虧虛以及筋骨失養而引發,加之風寒等外邪侵襲,致使氣虛血瘀、經絡受阻[6]。因此,臨床中應以活血化瘀、滋補肝腎以及舒筋通絡為主要治療原則。中藥熏蒸法則是在熱能的作用下,使得皮膚毛孔擴張,藥物借助擴張的毛孔進入到患者體內,從而直達病灶,有助于藥物治療效果的充分發揮,采用該項治療方案能夠加速血液循環、促進血管擴張,使得血液黏稠度、聚集性等的血流動力學得到顯著改善,加速病理代謝物質的有效排出,進而使得機體大腦缺氧、缺血的狀態得到顯著改善[7,8]。在中藥熏蒸期間采用的威靈仙、獨活以及羌活等具有祛風通絡以及活血止痛的效果;而甘草及白芍則能夠緩急止痛;依據患者具體的臨床癥狀加用蒼術及薏苡仁則能夠健脾除濕;而紅花、當歸及茯苓則具有較好的化瘀止痛的效果[9,10]。中藥熏蒸期間能夠借助蒸汽將皮膚毛孔打開,使其中藥成分借助毛孔達到患處,使得藥力在溫熱刺激下加快局部的血液循環,進而使得患處血管的血流速度得到有效改善,椎動脈血流量能夠從根本上得到顯著改善。但經臨床實踐顯示,單純采用中藥熏蒸的效果有限,且患者疼痛情況的改善并不理想[11,12]。經本研究顯示: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較高(P<0.05);與對照組干預后相比,研究組頸肩痛、頭痛、眩暈及惡心、嘔吐的癥狀評分均較低(P<0.05)。說明,對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采用中藥熏蒸與頸椎保健操進行聯合干預,能夠提升其臨床治療效果,患者各項臨床癥狀得到顯著改善,加速其預后。頸椎保健操屬于一種能夠活動頸椎椎體且解除嵌壓的干預方法,采用該方法能夠達到疏通血脈以及調暢氣機的效果[13]。護理人員通過對患者進行有效指導,并叮囑其進行主動鍛煉,有助于加強頸椎部活動,進而達到松解粘連、活動頸椎、增強韌帶彈性以及滑利關節的效果,機體局部代謝速度得到加強[14]。另外,經本研究顯示:與對照組干預后7 d及14 d相比,研究組的疼痛評分均較低(P<0.05)。由此可見,采用中藥熏蒸與頸椎病保健操聯合干預,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疼痛,對其預后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通過采用頸椎部保健操與中藥熏蒸進行聯合干預,能夠使得頸椎活動調節功能得到有效恢復,加之,頸椎部保健操具有操作簡單、易學等特點,更加有助于患者接受,進而提升配合治療的依從性[15]。另外,患者出院后仍可堅持鍛煉,從而能夠有效降低病情復發,對其遠期預后也具有積極的應用效果。
綜上所述,對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采用中藥熏蒸與頸椎保健操相結合的干預方法,其效果較好,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緩解其疼痛,利于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