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秋實 張立德
出血性腦卒中(HI)是一種由于非外傷性受損性腦實質血管破裂誘發出血的神經內科常見疾病[1],又稱為腦出血、腦溢血,本病的病因與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病等因素具有密切聯系,急性期的病死率為30%~40%,即便經治療仍存在部分患者認知、運動功能障礙,對日常生活質量影響較為嚴重[2]。中醫學認為,本病隸屬于“中風”范疇,隨著中醫治療中風病取得顯著優勢,逐漸成為臨床治療的重要手段之一[3]。本試驗就解痙糾偏針法對出血性腦卒中偏癱患者血流動力和運動功能的影響進行探究,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收集2019年6月—2020年2月在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治療的82例出血性腦卒中后偏癱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41例。試驗組患者中男21例,女20例;年齡50~75歲,平均(63.54±6.78)歲;出血位置蛛網膜下腔15例,小腦26例。對照組患者中男22例,女19例;年齡50~76歲,平均(64.01±6.74)歲;出血位置蛛網膜下腔16例,小腦25例。2組性別比例、平均年齡及出血位置等一般資料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標準參考《腦梗死和腦出血中西醫結合診斷標準》[4]中出血性腦卒中的相關診斷標準,經核磁共振成像和CT等影像學檢測證實,生存時間超過3個月;臨床表現為偏側肢體癱瘓,有明顯口舌歪斜、半身不遂等癥狀;所有患者均由本人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外傷性腦出血;存在認知功能障礙或意識功能障礙者;合并肺、腎、肝等功能異常者;伴有失認癥、智能障礙、癲癇等精神病,無法合作者;同時服用其他具有骨骼肌松弛作用的藥物者;由于缺血性腦卒中等其他原因誘發的肢體功能障礙者;過敏體質或對多種藥物過敏者。
1.4 治療方法2組接受基礎藥物、康復訓練治療,康復訓練由專業康復醫師進行訓練,服用益氣活血通絡湯,處方:黃芪25 g,黨參25 g,當歸10 g,桑寄生10 g,桂枝10 g,川牛膝10 g,川續斷15 g,赤芍10 g,川芎10 g,地龍10 g,紅花10 g,白術10 g,桃仁10 g,全蝎6 g。上述藥物水煎煮取汁200 ml,分早晚2次服用。對照組參考《針灸推拿學》[5]進行常規選穴,患者取仰臥位或坐位,選穴:雙側肩髃、手三里、曲池、外關、環跳、足三里、三陰交及昆侖,選平補平瀉法,針刺得氣后留針30 min,日1次,治療6 d后休息1 d。試驗組予以“解痙糾偏”針法,主穴:百會、至陽、雙尺澤、雙委中、雙小海、雙照海;輔穴:神庭、雙承山、雙陰陵泉、雙陽溪、雙郄門。針刺穴位消毒后,主穴中百會、至陽選擇平補平瀉法,尺澤、委中、小海選擇捻轉瀉法;輔穴中神庭選擇平補平瀉法,承山、陰陵泉、陽溪、郄門予以捻轉瀉法,針刺得氣后留針30 min,日1次,治療6 d后休息1 d。2組患者均連續治療4周。
1.5 觀察指標
1.5.1 臨床療效參考《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6],(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癥狀總評分比。治愈為臨床癥狀全部消失,癥狀總評分比超過85%,身體神經功能及運動功能基本恢復正常;顯效為臨床癥狀顯著改善,癥狀總評分比為60~85分,NIHSS評分降低超過80%,ashworth分級降低2級及以上;有效為臨床癥狀緩解,癥狀總分比為30~59分,NIHSS評分降低超過40%~79%,ashworth分級降低1級;無效為臨床癥狀無緩解或加重,癥狀總分為<30分,臨床無法運動。臨床總有效率為基本治愈率、顯效率與有效率之和。
1.5.2 腦血流動力學檢測應用CV320型腦血流動力學檢測儀對2組患者腦血流動力學進行檢測,指標包括腦血管外周阻力(R)、動態阻抗(DR)、頸動脈最小血流速(Vmin)。
1.5.3 肢體運動功能與神經運動功能檢測采取Fugl-Meyer評測法(FMA)評分量表對運動功能進行評估,分數越高提示運動障礙越小。選擇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對神經運動功能進行評估,包括意識水平、下肢功能、上肢運動、語言以及感覺等內容,分數越高提示神經功能越差。

2.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治療后與對照組相比,試驗組臨床總有效率較高(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2組患者神經運動功能與肢體運動功能比較治療后,2組NIHSS評分降低,Fugl-Meyer評分升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相比,試驗組NIHSS評分較低,Fugl-Meyer評分較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神經運動功能與肢體運動功能比較 (例,
2.3 2組患者腦血流動力學比較治療后2組患者R值降低,DR、Vmin升高(P<0.05);與對照組相比,試驗組R值較低,DR、Vmin評分較高(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腦血流動力學比較 (例,
出血性腦卒中是神經內科臨床常見疾病之一,部分患者經治療后存在意識障礙、頭痛以及嘔吐癥狀,本病發病突然,臨床進展快,預后較差,腦出血的發病誘因與顱內小動脈硬化、微動脈瘤及微血管瘤等因素具有密切聯系[7]。西醫治療本病以臥床休息、降顱壓、調血壓、防止繼續出血及加強護理維持生命功能等對癥處理為主,雖然能夠改善出血癥狀,但對患者存在的偏癱等治療效果不明顯[8]。中醫學認為本病的病機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病因為火、風、血、痰,由于氣虛痰瘀導致血滯腦部,血脈瘀阻、顱壓升高誘發腦血管破裂,出現出血。機體是通過經絡將各器官、組織連接構成整體,穴位遍布經絡周圍,通過針刺對應穴位能致使感受器傳入性沖動,直至大腦中樞,促進中樞肢體運動通路,加速患者肢體運動功能的恢復[9]。
解痙糾偏針法思路源于醒腦開竅療法,是臨床神經內科針對偏癱治療的重要手段,這一方法不僅有益于患肢局部,還能夠調整機體內經絡氣血循行,針對偏癱等癥狀具有顯著的臨床療效。督脈是陽脈之海,總督一身經氣;腎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從經絡結構方面,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相互溝通,督脈與腎、腦緊密相連。解痙糾偏針法則以督脈穴位為主,達到“督脈通,腦竅聰”的作用,從而治療中風病,緩解偏癱,改善肢體功能。百會穴和腦聯系緊密,能貫通諸陽經,屬于百脈朝會之處,具有振奮經氣、補益腦髓的功效。研究發現,中風病偏癱患者體質多為肝腎陰虛,將足少陰腎經照海穴作為主穴,能夠發揮育陰潛陽的功效[10]。又由于手足太陽經循行所過系偏癱的拮抗肌,將小海、委中穴進行針刺治療,能夠使拮抗肌張力增強,顯著改善肢體障礙。本研究顯示,治療后與對照組相比,試驗組臨床總有效率、Fugl-Meyer、DR、Vmin評分較高,NIHSS評分、R水平較低,提示經解痙糾偏針法治療后,患者的腦血流動力指標得到改善,肢體運動功能和神經運動功能修復情況均優于對照組。
本試驗通過對82例出血性腦卒中后偏癱患者的臨床療效、神經運動功能、肢體運動功能及腦血流動力學進行研究,證實了解痙糾偏針法能改善出血性腦卒中偏癱患者腦血流,促進運動功能康復,適宜臨床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