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天鈺 許亮 劉雅迪


摘 要:實現“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轉變、“課堂為主”向“課內外結合”轉變、“結果評價為主”向“結果和過程評價結合”轉變的“三個轉變”,是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戰略目標和理念,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手段,是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要抓手。從制度保障、信息技術支持以及課程改革實例三方面論述了北京化工大學在過程評價改革促進“三個轉變”方面的探索實踐。
關鍵詞:三個轉變;過程評價;學習過程;信息技術
過程評價與“三個轉變”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學校長譚天偉教授曾在《中國科學報》上刊文指出:“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月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大學教育只是人終身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階段,我們應該把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作為教育的出發點,以學生的終身發展作為教育的目標,以學生為本,樹立“以學生學習與發展成效為核心”的教學質量觀,實現“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轉變、“課堂為主”向“課內外結合”轉變、“結果評價為主”向“結果和過程評價結合”轉變的“三個轉變”[1],旨在全面提高本科教育教學的質量。北京化工大學在近幾年的教育教學改革中,一直努力實現以“三個轉變”為引領,以“三個轉變”中的“結果評價為主”向“結果和過程評價結合”轉變為教學改革的重要抓手,從制度保障、信息技術、考核方式改革等多方面入手,切實取得了一定的改革實效。
過程評價的意義
英國哲學家彼得斯認為,知識以及教育本身具有內在價值,因而對學習過程本身的價值應給予充分的肯定。[2]人的學習過程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生物反射過程。個體在不同的成長環境中所積累的知識結構、認知水平、理解方式等很多方面存在著差異,這些差異決定了在教室中聽同一位教師講授同樣的知識,不同學生能夠接納和掌握的知識水平也可能是不同的。除此之外,還有一個主觀能動的要素,即學習態度,在學習的過程中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即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學習態度下進行學習的效果差異也可以非常大。知識結構、認知水平、理解方式等因素在短期的學習過程中可以被看成是穩定因素,而學習態度則是不穩定因素。過程評價的重要意義在于,這種評價方式可以滲透到學生對課程學習的各個環節當中,尤其是對學生學習的態度、方法等過程性、主觀性、非穩定性因素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提升學生學習的整體效果和質量。2020年,由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中,針對學生評價的改革,也強調要創新過程性評價辦法,完善綜合素質評價體系。
過程評價的改革實踐
1.制度保障。2017年2月4日,教育部發布第41號令《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該規定從2017年9月1日開始施行。各高校依照41號令的規定,紛紛開始修訂學校的學生管理規定。北京化工大學在修訂學生管理規定時,對課程成績做出了新的規定,從頂層設計方面為強化過程考核提出了制度安排和空間。修訂的相關內容為:課程成績由平時成績(含階段測驗、期中考核、課堂討論、作業、論文等)和期末考核成績綜合評定,期末考核成績在該門課程考核成績中所占比例最高不超過百分之七十。
在2018年修訂的《北京化工大學本科生課程考核管理規定》《北京化工大學本科課程成績評定與管理辦法》中對相關內容做出了進一步詳細規定。明確了平時成績包括考勤、作業、平時測驗、期中考試、課程討論、課程論文、上機及實驗等項目,各項組成部分應設置百分比,各分項成績采用百分制記載。課程開課1周~3周內,任課教師應登錄教務管理系統,設置各項組成部分所占百分比。在教學過程中,隨時將平時成績分項錄入到教務系統中,期末時只錄入期末考試成績。同時,明確了課程考核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是學業評價的重要手段。學校鼓勵廣大教師按照先進的教育教學思想和理念,遵照教學規律,有組織地開展考核模式和考核方法的改革探索與實踐,創造多樣化的考核方式。通過考核,更科學、客觀、公正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知識運用能力和水平。這就為教師更加靈活地創新考核方法,特別是對過程評價的考核方法提供了廣泛的制度空間。
2.信息技術支持。第一,教務管理系統升級。為了讓教務管理系統能夠跟得上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步伐,更好地為教育教學改革提供技術支持和服務,2017年9月,我們啟用了一個全新升級的教務管理系統。新版教務管理系統從底層設計、基礎架構等完全不同于舊版系統,其個性化開發潛力非常巨大,界面也非常友好。利用新版系統的這一特性,我們與系統開發公司的技術人員一起設計開發了方便教師設定、調整、錄入的過程評價個性化功能。這個功能有三個特點,即過程考核的項目數量可自主化設定、項目名稱可以自主化設定,項目占比可以自主化設定。在過程評價中給予任課教師充分的自由度,盡可能多地為教師提供創新空間。表1是部分課程任課教師在系統中設置的課程考核評價項目構成及占比情況。
第二,智慧教學系統投入使用。智慧教學系統是北京化工大學昌平新校區建設時完成的國內首家一次設計、一次建設、高度集成的云端一體化智慧教學服務與管理平臺。智慧教學系統綜合運用物聯網、移動互聯、云計算等新技術,服務于學校的教學管理、教師的課堂教學和學生的課上課下學習,構筑了跨校區、跨時間的智能化、個性化、移動化、互動化的新一代智慧教學系統。
該系統中的智能考勤系統可以通過智能化信息收集技術實現無感知簽到、智慧班牌人臉識別簽到、掃描二維碼簽到、分發考勤卡簽到等多種智能化的日常考勤工具,可以極大地提高教師對學生日常出勤考核的效率。而且,還可以自動生成課堂抬頭率曲線,對考勤數據做智能分析,這些數據處理技術極大地方便了教師統計考勤結果及分析授課過程,利于教師改進授課方式,調整授課內容。
智慧教學系統還可以靈活接入自主研發的智慧課堂App、清華雨課堂、中成智慧課堂等移動應用系統,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自主選擇使用所需App的不同功能,實現課堂師生互動。教師可以通過智慧教學系統下發測試題目,學生在課堂上通過手機端即時答題,答題結果立刻可以在手機端顯示、存儲,這樣的互動模式大大提升了課堂檢測的效率。
智慧教學系統的云錄播系統,支持在線高清直播和自動錄播,請假的學生、聽課的學校領導和督導組專家,可以通過PC客戶端或手機端直接觀看課程直播內容,或通過回放實現課堂再現,為學生課后進行隨堂復習及任課教師自我反思與經驗總結提供便捷的工具。
3.過程評價改革課程實例分析。在促進“三個轉變”的教育教學改革號角引領下,在政策保障和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北京化工大學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課程開始進行過程評價方面的教學改革。“材料導論”作為一門國家級精品課程,經過多年的建設,其課程評價體系科學、客觀,突出了過程評價在學業評價中的重要性,具有很強的示范效應。下面就“材料導論”這門課程的評價體系進行實例分析。表2是該門課程評價指標構成情況。
在“材料導論”課程成績評價的指標體系中,第一項出勤及課堂回答問題,教師均可以通過智慧教學系統高效率地完成;第二項MOOC課程學習和討論發帖,要求學生課下完成MOOC課程的學習,MOOC課程的成績按照所得成績的分數段,對應一定該項平時成績,滿分占總成績比例為10%,該項另外5%的過程評價占比是對學生在學習討論群中討論發帖情況的考核;第三項是英文形式的隨堂測驗(至少3次),成績占15%;第四項是研究性學習作業,進行材料相關主題的學術演講,占比也是15%;第五項為全英文的期末閉卷考試,占比為50%。
從過程評價的前四項考核指標來看,平時的過程考核合計占比是50%,與期末考試的占比相同,給予了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同的權重,引導學生既要重視課程期末的考試,也要重視平時的過程學習考核。學生要取得較好的平時成績并不容易,除了在課堂上要認真聽課,積極回答問題以外,課下還須完成該門課程MOOC的學習及討論發言,還要準備期中的研究性主題演講。另外,還需要課后認真復習,以便在至少3次的課堂測驗中取得好成績。課下學習評價指標的設立,更多地突出了課下學習的重要性。這四種不同形式的過程評價,可以引導學生積極投入時間和精力在課程學習的全過程中,更多地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作用,使學習從“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轉變,從“課堂為主”向“課內外結合”轉變,而不是搞期末突擊式復習。同時,過程評價結果很好的學生,期末的時候也不需要進行突擊復習,因為課程的學習一直是個持續的過程,把平時對學習的成果展現在期末考試中,期末卷面成績自然也不會差。
這樣的過程評價改革以“結果評價為主”向“結果和過程評價結合”轉變為抓手,使“三個轉變”中的另外兩個轉變,即“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轉變、“課堂為主”向“課內外結合”轉變,成為教學活動自然而然也是必然發生的事情。“三個轉變”互相促進,形成良性循環上升的螺旋,將教學質量不斷提升到更高的水平。
參考文獻:
[1]譚天偉.“三個轉變”培養創新人才[N].中國科學報,2015-01-08(7).
[2]黃光鋒.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下學生學習過程評價[J].智庫時代,2018(45):177-178.
[3]于潭,胡松,魏永亮.基于“大作業”+“全過程”的任務驅動-翻轉課堂課程考核評價方法探究—以“海洋數據處理與可視化”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9(10):146-149.
(作者單位:北京化工大學教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