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萬里
摘要:林業產業的發展在我國北方地區不僅可以保護綠化面積促進林業經濟,還可以在水土保持、防風固傷、改善空氣質量等方面做出貢獻。因此在可持續發展理論為基礎的時代背景下,完善北方林業產業的整體規劃,建設環境友好、資源節約型林業發展。對現存森林資源進行保護、對被破壞的區域進行修復,加強林業工程建設工作的推廣與投入力度是現階段需要研究的重點課題之一。本文主要對我國北方林業生態環境的現狀及保護措施進行分析,為促進北方地區林業產業的高效發展與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北方林業;生態環境;保護;落實發展政策
引言:沙塵暴、霧霾等極端惡略天氣的頻繁發生已經引起了人們的重視,林業資源在調節氣候與生態中所占的重要地位也逐漸被人們所認識。植樹造林、恢復生態已經成為現階段我國社會文明與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林業產業的建設過程中,還存在諸多的問題,積極分析林業工程的發展現狀,利用科學的手段對北方林業資源進行有效保護,是推進北方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步驟。
1、林業產業與生態環境的關系
當前我國林業產業與生態雖然不是相互對立狀態,但也遠未達到良性互動水平,仍處于中間的過渡轉化階段;森林生態環境的發展進度總體滯后于林業產業,二者處于低度協調階段。由此可見,林業產業發展不能忽視對生態環境維護,林業產業優化升級和生態環境建設必須統籌兼顧。林業產業發展一定程度上要消耗森林資源,從而影響生態環境系統的穩定性。生態環境是林業產業發展的基礎,生態環境狀況影響林業產業發展的質量和速度,進而影響林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
2、北方林業生態環境的現狀
2.1生態發展和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
現階段我國北方林業生態工程已經取得了一些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問題。長期以來,由于傳統思維與人們對林業認識的嚴重偏差,林業往往被當作一種產業或一般經濟,忽視了林業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為了提升林業種植的經濟效益,“邊治理邊破壞”現象十分普遍,這一想象也給造林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困難。林業資源保護力度弱,破壞問題嚴重,帶來的直接危害就是森林生態系統脆弱,發生病蟲害的概率增加。北方的許多林區,每年4、5月份后,氣溫回升,也是病蟲害集中爆發的時節,基層林業站的管理壓力增加。
2.2林業種植質量差
北方森林基礎較為薄弱,且受林業用地與森林覆蓋率存在矛盾,地區森林基礎薄弱,難以發揮森林資源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作用,從而使林業產業發展也受到一定的制約。為了完成林業建設目標,短時間內林區種植面積快速擴大,但是對于幼林的重視程度較低,很多森林培育工作者對于幼林沒有投入較多的精力,對于森林的管理也十分落后,相關的工作人員對于培育工作沒有較多的認知,對培育工作的重心并不是了解,對于樹木的砍伐以及培育時間沒有較好的把握,這就造成了森林質量較低,森林得不到可持續的發展,森林資源受到了較為嚴重的損害。如果基層林業人員仍然沿用傳統以人工為主的保護和管理方式,除了效率較低外,也不能全面、動態的掌握森林內部情況。
2.3林業建設人員與資金投入不足
首先,無論是森林資源的保護與利用,還是林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都需要一支具有吃苦耐勞意志品質、愛崗敬業奉獻意識的專職林業人才隊伍。但是現有的林業隊伍還不能適應林業工作要求。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由于新鮮血液少,林業人才數量短缺的問題嚴重;其二是由于培訓機會少,林業人員的業務能力普遍較差,森林資源保護管理與開發利用中所做的貢獻有限。其次,林業的建設與生態的保護是一個長期的 過程,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現階段北方林業建設中,由于不能對所需資金進行合理的規劃使用,導致前期資金充足,造林效率快。后期維護資金卻不足,導致林區成活率低的問題。
3、提升林業生態效益的有效措施
3.1 合理采伐保護生態環境
加強森林自然生態系統資源保護,在充分確保森林生態系統資源多樣性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可以保證本地森林木材的有效供應。這就必然要求林木產業森林采伐管理計劃必須科學有序多層次地綜合進行。首先,從當地林分種植層面的均衡發展需要角度出發,對當地林木種植物種、林木種植產量等等進行層次綜合均衡考慮,選擇最佳的林木品種進行搭配;其次,從林木物種資源多樣性及當地森林生態景觀綠化方面綜合考慮,全面準確衡量森林生態環境的良性持續發展功能需要。在此基礎上需要制訂合理的森林采伐保護計劃,才能有效保證自然林木的采伐質量不會對人類生態系統健康造成嚴重破壞,確保景區生態系統平衡,在保證滿足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持續發展安全根本需要的同時,保持景區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的整體景觀結構特征的平衡。
3.2提升造林質量
在林業產業發展中,需要立足當前現有的森林資源,將防沙治沙、森林培育作為首要工作,加強對現有資源的合理利用與監督,在保護現有資源的基礎上,促進林業產業發展。首先,需要進一步加大國土綠化與林木育苗培育力度,將濕地保護與恢復、三網綠化、生態林場等作為林業工程發展重點,嚴格遵循“適地適樹”基本原則,擴大營林造林規模,提升造林質量,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其次,要對比撫育強度不同的森林樣地,測定其生長量數值,還要采取樣地流場試驗方法測定森林資源保持水土、涵養水源、森林碳匯等功能的改變,觀測在森林撫育強度及方式不同的條件下森林的結構、健康及林下植被的改變情況,從而通過監測網絡進行觀測,憑借影視、數字等形式探索最佳的森林撫育與經營模式。
3.3加強林業建設的投入
組建一支扎實規范的森林管理人員隊伍,加強對現有工作隊伍的專業培訓,以此來提升整個工作隊伍的專業素質。在對現有工作人員進行專業培訓的基礎上,還應該積極引進高素質的專業技能人才,改善基層地區的工作環境工作條件,提高福利待遇,真正招收專業人才,留住高素質人才。要結合轄區范圍內林業發展營林隊伍建設的情況,引進大學本科以上學歷或中級以上職稱人才充實到整個營林管理隊伍當中。另一方面,需要積極明確相應人員的職責定位,積極強化每個人的責任意識,讓相應的林業人員和非林業人員知道自身在林業生態建設中所要承擔的責任,需要做的事情,從而為后續林業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
總結:北方林業的生態環境越來越被國家重視,在我國林業的生態環境保護和保護措施也越來越完善,林業的發展不僅可以保護綠化面積,對預防沙塵暴、泥石流等地理災害有顯著的效果,還可促進林業經濟,改善空氣質量,北方林業人員應重視、遵守相關的保護措施,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創新,注重對林業管理人員的培訓,提高林業人員的責任感,確定全面的責任分化制度,增加資金投入,培養相關工作人才,全面的提升林業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有效性,為林業效益的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睿.林業生態環境建設現狀與生態環境保護措施[J].吉林蔬菜,2020(2):82-83.
[2]馬垠田.基于林業生態環境保護下的林業經濟發展淺析[J].種子科技,2019,37(17):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