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習總書記關于新時代意識形態重要論述延伸到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逐步構成了一個更為系統、全面、極具現實意義的理論體系。通過梳理這一系列重要論述歸納其鮮明特色,對推進黨的意識形態建設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謀篇布局上展現出嚴密的邏輯性、在話語表達上擁有一定的藝術性,而在戰略視野上彰顯出宏達開闊的全球性。
關鍵詞:習總書記;新時代;意識形態
一、謀篇布局上的邏輯性
面對意識形態工作領域的復雜局面,習總書記總書記統籌全局,進行了整體性、戰略性的謀篇布局,體現出了嚴密的邏輯性。
1、內容闡釋的三條主線
從習總書記意識形態重要論述的邏輯主線看,習總書記在進行整體謀篇布局時是有一條清晰的邏輯主線貫穿始終的,即“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首先,圍繞“意識形態工作是什么”這一重點問題,他以“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的重要判斷,對新時代意識形態工作的戰略地位進行了新概括。他用經濟建設與意識形態之間的辯證關系,回答了“意識形態為什么是‘極端重要’地位而非‘中心地位’”的問題;以“三個關乎”、“五個事關”等的理論闡釋,回答了意識形態工作“為什么重要”的問題。其次,圍繞“意識形態究竟要建設成什么樣”的問題,習總書記站在全黨發展的戰略全局高度,明確指出:新時代意識形態建設的戰略任務就是“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進一步明確了實現這一戰略任務的方法路徑,為意識形態建設的進一步開展指明了方向。最后,圍繞“怎么進行意識形態治理”的問題,習總書記在十八大召開以來的意識形態相關會議上,從“黨管意識形態”入手,以意識形態領域為突破口做出了明確回答與要求。
2、運行機理上的三重邏輯
系列重要論述在運行機理上有著嚴密的思維邏輯。從其形成背景看,它是從現實中闡發,以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為基石,以社會主義運動史上意識形態發展的成敗得失為鏡鑒,以新時代我國意識形態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為導向等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而習總書記在進行論述時處處展現出了“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不論是意識形態建設還是治理都是從“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出發,形成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人民導向”的價值邏輯。在面對當前意識形態實踐中所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時,習總書記重要論述針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以相關理論作為支撐,創造性地研究、分析、設計相應的策略方針,實現了意識形態領域重難點各個擊破,呈現出了意識形態重要論述的實踐邏輯。從現實中來,到現實中去,習總書記關于新時代意識形態重要論述形成了生成邏輯、價值邏輯、實踐邏輯的三重邏輯閉環。三重邏輯為背景,三個問題為主線,展現了習總書記在意識形態建設中謀篇布局的嚴密邏輯。
二、話語表達上的藝術性
意識形態的相關論述是面向所有國人的,恰當的話語表達能夠實現意識形態理論的有效傳播,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思想凝聚力、引導力。
1、平衡政治話語與生活話語
在意識形態理論傳播過程中,如果只是一味的教科書示的政治話語,會和大部分社會大眾產生距離,沒有了“為人民服務”的溫度。因此,習總書記將政治話語生活化,將抽象的意識形態理論用通俗易懂、明白曉暢的群眾語言表達。例如,在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用“搖錢樹”、“大花轎”警示文藝工作者不可粗制濫造,用“剜爛蘋果”告誡藝術家要有批判精神,等等,促使理論被更多的群眾理解接受、認同、掌握。但是,生活話語雖能拉近與群眾的距離,卻缺乏理論的厚度、高度與力度,無法彰顯意識形態理論的科學嚴謹。因此,他用嚴密精確的政治話語提綱挈領、高度概括了較為復雜的意識形態政治話語。在闡釋主要內容時,言簡意賅指出了意識形態的戰略目標、任務以及路徑選擇,為意識形態發展起到了舉旗定向的作用。例如,在詮釋做好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時,習總書記指出要“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面對馬學科領域存在的問題現象,他用“三化”和“三失”做出了精準的概括,彰顯了政治話語的科學性。系列重要論述,實現了政治話語與生活話語在語言體系中的協同融通,確保了理論的高度和溫度。
2、創新國際話語表達
國內的話語體系很難適合國際舞臺,如果不進行意識形態話語創新,很難走出國門、走向國際。因此,習總書記非常重視意識形態話語在國際政治和對外宣傳中的應用創新。在一系列重大的外事活動中,“不論是會談、交流還是演講”,他都習慣于用外國人聽得懂、易于接受的話語體系進行表達,并針對不同的外交場合精心設計、定制“個性化素材”,把中國夢、中國故事、中國的和平發展理念講給外國人聽。例如,在中阿經濟合作高峰論壇上,他以約旦商人在義烏開阿拉伯餐館的故事為切入點,合理詮釋了“中國夢”和“阿拉伯夢”的完美融合,為中阿友好合作奠定了基礎。習總書記這種話語表達合理把握了情感交匯點,以推己及人的情感交流去感染人,大大增強了話語信度和廣度,為我國爭取國際話語權、增強國際傳播力提供了現實可能,體現了習總書記意識形態重要論述恰如其分的話語表達特色。
三、戰略視野上的全球性
在新時代背景下,習總書記在推進我國意識形態領域相關工作時展現出了宏大開闊的全球視野,具體表現在爭取國際話語權和“超越意識形態”兩大方面。
1、“爭取國際話語權”
習總書記從爭取國際話語權角度出發,在宣傳會議上要求全黨全國上下聯動,主動發聲,用“講好中國故事”的方式做好國外意識形態工作。當前,我國正處于“西弱我強”的國際輿論格局中,國際上“中國搭便車論”、“中國全輸論”、“中國不負責任論”等多種“中國嘲”言論也從未停止過。為有效扭轉這一局面,爭取國際話語權,習總書記指出:要切實做好中國特色與國際輿論的平衡,在意識形態建設和發展中既要顯現出“中國特色”,把握好國內主流意識形態;也要“到國外去做思想政治工作”,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相適應的國際話語權。這是習總書記站在宏觀層面看中國發展所做出的重要判斷,而從微觀上習總書記也做出了相應指導。例如,他指出:要想讓中國的聲音“愈來愈洪亮”,在國際上占據主動,只靠傳統的媒體宣傳是做不到的,我們必須建立起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外宣旗艦媒體”,合理利用網絡媒體全方位、立體化地展示中國的良好形象。
2、“超越意識形態”
習總書記在進行意識形態重要論述時,既向內看,著眼國計民生,創建了中國特色的意識形態工作體系;又向外看,聚焦國際視野,創新國際意識形態工作方式。早在2013年,習總書記就提出了國際共促發展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2020年,受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影響,習總書記創造性地提出了“超越意識形態”的思想。從疫情始起,習總書記就在聯合國峰會、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世界經濟論壇“達沃斯議程”對話等多個場合指出:以意識形態為界,建立文明沖突陷阱、搞零和游戲,不僅解決不了本國問題,更應對不了世界人民共同面對的共同的全球型挑戰。因此,世界各國都應該樹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意識,尊重其他國家的發展道路,摒棄意識形態爭論,堅持開放包容,加強合作意識,共同建設和諧互助的國際大家庭。這一系列論述充分顯示出習總書記關于意識形態重要論述具有宏大開闊的全球視野的鮮明特色。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11。
[2]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6。
作者簡介:張悅,女,漢,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單位及郵編:浙江工業大學,310000;
單位所在地:浙江省杭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