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華 張琳禎
摘要:幼兒食育指的是以食物為載體,對學生進行教育,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健康的飲食觀念和習慣。幼兒園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也是學生用餐的場所,在幼兒食育中發揮著關鍵的作用。文章就幼兒園食育的開展策略進行探討,并且提出了一些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幼兒園;食育;策略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41-152
引言
“民以食為天”,食物是人們生活的物資基礎,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而幼兒園階段是學生成長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階段,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正在初步形成。所以,學校要提高對幼兒食育的關注程度,從小培養學生的飲食習慣,以此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
一、完善食育課程體系
現如今,國內很多幼兒園都比較關注學生食育,經常開展相關的主題活動,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學生具備一定的營養知識和餐桌禮儀。然而,這卻遠遠不夠,營養知識和餐桌禮儀教育只是食育的一部分。所以,對現有的食育內容進行補充,并且優化食育課程勢在必行。首先,幼兒園要結合學生的心理需求和認知水平去確定食育方向,制定合理的食育課程內容,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其次,幼兒園也應當定期開展營養知識、飲食文化、飲食知識之類的主題活動,以加深學生對食育課程的理解。例如,國內有很多與食物相關的節日,諸如臘八節、中秋節、端午節等等。如果教師能開展與節日相關的主題活動,并且把節日滲透到幼兒食育中,就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進而提升食育的質量。另外,幼兒園的教師要考慮到學生之間的差異性,針對不同的學生采取相應的教學方法。例如,對于活潑好動的學生,教師可以通過游戲來釋放學生的精力,同時還能強化學生的動手能力;對于性格文靜的學生,教師則需要通過漫畫和故事來增加學生的營養知識和飲食知識[1]。
二、聘請專業的營養師
課程的開展離不開教師,幼兒食育的開展離不開專業的營養師。幼兒園的學生年齡段比較低,正處于身體發育的階段,需要攝入大量的營養物質。如果幼兒園沒有專業的營養師,學校就不能確定學生所需的營養物質和膳食搭配,就可能盲目地提供食物,例如為了追求健康,一味提供蔬菜水果,減少了肉類的供應,嚴重時可能導致幼兒營養失衡而患病。因此,學校需要聘請專業的營養師,為學生提供豐富的食物,以保證學生的營養均衡,為學生未來的發展打下牢固的基礎。
三、學習國外幼兒食育的經驗
國內的幼兒食育起步較晚,很多幼兒園的食育課程還存在較多問題。所以,為了保證幼兒食育的順利開展,幼兒園需要學習國外幼兒食育的經驗,參考他們的教學方法,以提高自身教學的質量。具體的說,學校可以去參觀訪問,或者邀請專家來講課,通過“走出去,請進來”,加強與國外學校的交流。需要注意的是,學校不能生搬硬套國外的食育模式,而應該根據自身的情況篩選出合適的食育方法。在資金充足的情況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種植蔬菜,讓學生了解農作物的生長情況,進而讓學生學會珍惜糧食。在種植蔬菜的過程中,學生會積極思考并且實踐,當遇到困難時,他們會向教師求助,長此以往,學生就能積累很多實用性的經驗,掌握食物生長的相關知識。這樣一來,幼兒園食育將會上升到更高的階段。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制作食品,比如,帶領學生制作餅干或者烘培一些簡單的小蛋糕,在制作食品時,學生會慢慢了解食物的形成過程,并且鍛煉了自己的實踐能力[2]。
四、家園共育、積極引導
幼兒園的學生剛剛脫離家庭環境進入校園生活,他們對父母的依賴性比較強,可能無法快速適應校園的學習生活。所以,學校要加強與家長的合作,積極推動家園共育,以保證幼兒食育的開展。目前,很多學生都是獨生子女,他們的家長往往會給予過度的溺愛,包容孩子的錯誤,這就導致幼兒形成惡劣的飲食習慣,給學校的幼兒食育開展造成不良影響。幼兒是民族的未來,社會的發展也需要健康的人才,由此可見,健康的飲食是多么重要。所以,學校和家長要重視幼兒食育,共同制定規則,正確引導學生健康膳食,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例如,面對剛入學的學生教師可以進行餐桌禮儀教育,這一方面可以及時糾正學生在家里養成的不良習慣,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學生對食育課程形成初步的印象。而且教師也要把食育落實到日常生活中,在開餐之前,教師應要求學生洗手;用餐時,教師要旁邊監督,讓學生保持安靜用餐,文明用餐;用餐結束之后,教師再讓學生擺好餐具以及桌椅板凳。并且教師要把這些行為準則告知家長,讓家長參與監督工作,使家園形成教育合力,進而實現幼兒食育的目的。
五、結束語
總而言之,幼兒園食育也是幼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幼兒食育涉及很多方面,學校要充分考慮各方面的因素,完善食育課程體系,積極地創新教學方法,給學生創造更好的環境,以促進幼兒食育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白麗. 淺析在幼兒階段開展食育教育的策略[J]. 小作家選刊, 2017, 000(029):228-229.
[2] 蔣行亞. 在幼兒園中開展食育的建設[J]. 大慶師范學院學報, 2019, 039(002):1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