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茂磊
摘要:高中階段是塑造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關鍵時期,素質教育的理念要求高中教學不單單是知識的傳輸,還應該要包括高尚品格的培養。如果僅僅是機械地向學生展示美術鑒賞課的知識內容,而不從思想角度對學生加以引導,那么學生除了空洞的臨摹學習外將很難有所收獲。德育在高中美術鑒賞課程中的融入能在引導學生認識“美”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審美能力,積極發現生活中的美,進而形成高尚的道德素養和優秀的道德品格。基于此,本文章對高中美術鑒賞與德育的融合進行探討,以供相關從業人員參考。
關鍵詞:高中美術;鑒賞;德育;融合
引言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高中美術鑒賞課程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這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十分積極的影響。但是在開展高中美術鑒賞課程的具體實踐中,仍然有一些現實存在的問題,影響了高中美術鑒賞教學的實際效能。針對這種情況,老師要對當前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有一個全面正確的了解,并結合當前的信息技術和教學趨勢,不斷優化高中美術鑒賞課程的教學內容,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夯實的基礎。
一、高中美術鑒賞與德育融合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學生全方面發展
高中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學生的自覺意識和自主意識日益增強,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進步,提升美育的效果,必須對青少年的培養模式進行改進,使學生在學習文化課程之余,也能獲得各種藝術文化知識的體驗,在藝術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也能獲得精神上的慰藉,拓展知識的領域,感受不同民族文化,對藝術文化有更廣闊的認知,體會藝術家的內心情感。加強美育的同時,也要加強德育和人文教育,使得美育和智育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促進學生全方位發展
(二)有利于陶冶學生情操
高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學生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較強。通過開展美術鑒賞課程可以讓學生學習美術知識,感知更多的美術作品。在課堂教學的開展過程中,涉及對作品鑒賞的過程,學生也可以在其中感受藝術的廣闊,同時對作者產生好奇心,豐富學生對人生經歷的了解。在美術鑒賞課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思想情操可以得到陶冶,通過其他課程的學習達不到該效果,這也是美術鑒賞課程教學的意義。在課堂上學生會不斷欣賞美,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美術鑒賞的過程是一種潛移默化的,能夠對事物形成理解,促進精神領域的活動。
二、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未能充分發揮學生的課堂主導地位
在新課改不斷深入的教育背景下,充分發揮學生的課堂主導地位,已經成為了一種不可避免的發展趨勢,這對學生適應社會發展的潮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還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能。但是在新課改下的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中,部分老師仍然沿用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對學生的課堂主導地位缺乏足夠的重視。在這種教學模式下,老師與學生之間缺乏必要的溝通交流,同時課堂教學的氛圍沉悶枯燥,學生的課堂參與感并不是十分理想,這對學生的全面發展造成了巨大的阻礙。
(二)教學方式單一
在當前的美術教學開展過程中,教師所使用的方法較為單一。其主要是外部環境比較消極,很多教師沒有意識到美術學科對于學生成長的重要意義,在教學過程中所使用的方式較為單一。
三、高中美術鑒賞與德育的融合策略
(一)重視美術延伸活動
一個優秀的美術活動不僅是指在活動時間內達到的效果,活動后作業的完成也會影響美術活動的效果。拓展活動中的作業是檢查學生美術活動的效果,但是最后活動知識的鞏固是對教師教學效果的檢驗,拓展活動中的家庭作業也很重要。想要得到別人的認可和贊揚是人的本性,這對高中生來說尤其如此。他們非常渴望老師能夠肯定自己的作品,得到老師的表揚。教師應該是積極、用心地去面對學生的作業,仔細觀察學生的美術作品,積極尋找作品中的閃光點,讓學生可以發現自己的優點,從而提高學習的信心。
(二)迎合學生的“動性”審美
高中生處于思維與意識活躍發展的階段,他們對某事物產生好奇心時將會持之以恒地對問題進行探究思考。當學生看到新穎的美術作品時,將會產生高漲的求知熱情,進而主動地搜集資料,進行討論與探索。這意味著,在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中,教師要迎合學生的“動性”思維,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他們產生積極情緒,從而使之在鑒賞過程中形成活躍思維。為此,在美術鑒賞中教師要從五個方面引發學生的思考,即用眼、用嘴、用腦、用心、用情,首先觀察美術作品的整體與局部,通過基礎審美認識美術作品,接下來運用語言描述加深對美術作品的了解,隨后在腦海中思考美術作品的寓意,然后結合教師的教學指導獲得心得感悟,進一步認識其蘊藏在表層下的精神含義,最后用情談談對美術作品的個人見解,綜合得出最終觀點,形成完整的審美結構。
(三)引導學生認識藝術語言
作為一個有自己語言和表達方式的藝術領域,藝術作品和其他領域一樣,也是一個兼顧兩種不同風格的領域。藝術有其自身的特點,藝術語言是其中的一部分。在鑒賞藝術作品的過程中,越是掌握了這種藝術語言,就越能理解藝術作品中蘊含的深刻思想,甚至在藝術欣賞、創作技巧、創作風格、創作體驗等方面都具有社會意義,創作習慣和社會背景是藝術作品的藝術語言。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鑒賞藝術作品的過程中不能只停留在作品本身,必須充分了解創作者的具體情況,充分理解藝術語言,從而在本質上理解對藝術作品的充分欣賞和對藝術美的理解。
(四)講解畫家生平經歷或創作心路歷程
以“我們怎樣運用自己的眼睛”為例,在幫助學生理解作品空間、構圖、色彩、形象等要素之后,教師還可以對畫家的創作經歷進行講解,激發學生對生活態度的思考。比如,在賞析法國名家莫奈的作品《睡蓮》時,教師可以通過作品的色彩布局,聯系畫家的經歷進行講解。畫家莫奈晚年的視力狀況非常糟糕,但還堅持作畫,認真地觀察自然和生活中那些變幻莫測的色彩。因此,《睡蓮》這幅作品遠看是灰,近看時,視覺越好的人看到的色彩就越多。視覺對畫家來講非常重要,莫奈在視覺狀況糟糕的情況下并沒有自暴自棄,而是為了繪畫付出了更多努力。在名人經歷的講解過程中融入德育的教學,可以引導學生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更加坦然地面對挫折。
(五)重視教師的引導作用
在日常的美術教學實際課堂中,教師需要加強個人的引導作用,增加藝術形式方面的教學,提高色彩、線條等藝術元素在美術課堂中的占比,從而幫助高中生養成基礎的藝術感受能力,為后續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打下基礎。高中美術課堂的教師在日常也可以借助美術造型語言的方法來進行實際的教學,例如,如何達到畫面的均衡、增強畫面的藝術感,通過教師持續的引導與幫助能夠讓高中生具備基礎的藝術創新意識與有關知識,從而促進班級高中生個人審美水平進一步提升。
結束語
總的來講,在高中階段的教學中通過美術鑒賞課引入德育,能讓品德培養的內容以更加生動形象的方式展現。教師通過問題的引領,激發學生對藝術作品的思考,聯系畫家的生平經歷能幫助學生正確面對生活中的挫折。
參考文獻
[1]苗菁菁.淺析高中美術鑒賞與德育融合的教學[J].參花(下),2019(10):115-116.
[2]周科.高中美術鑒賞與德育融合路徑之研究[J].散文百家,2019(08):167.
[3]殷萱.淺談高中美術教學中的德育[J].吉林教育,2019(20):40-41.
[4]趙樂琳.在高中美術鑒賞課中滲透德育思政的探索與實踐[J].新課程(下),2019(04):229.
[5]李志.高中美術鑒賞與德育融合的教學解析[J].青春歲月,2019(01):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