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論壇
1.4 青陽腔對中國戲曲平民性屬性的影響(上) 王長安
1.10 李少春對京劇現代戲的改革創新 李仲明
1.16 高等戲曲教育本土化與國際化研究初探 王琢玨
1.22 淺析京劇傳統劇目中的忠德思想 包天潤
2.4 《聲入人心》后的中國音樂劇現狀 黃莉莉
2.11 青陽腔對中國戲曲平民性屬性的影響(下) 王長安
2.16 晉南眉戶音樂發展述略 荊 晶
3.4 戲韻化蒼生 毛 琦
3.12 新時期以來“現代戲曲”論爭與反思 康建兵
3.22 抗戰時期浙東紅色戲劇創作及其現代意義 唐海宏
3.29 紅色題材的時代“劇”變 葉 瑩
4.4 奮進中的遼寧舞臺藝術 孫 浩
5.24 渾厚而多彩的舞臺景觀 張 倩
5.30 緊跟時代步伐 植根民眾生活 李曉娟
劇壇流光
1.28 小劇場話劇《兩只螞蟻在路上》的實驗探索 靳娟娟
2.22 抒情喜劇《那拉提戀歌》的創新性表達 李艷杰
3.38 不積跬步無以至“遠方” 王 甦
4.13 話劇《北上》:承載歷史的藝術遠航 胡海迪 李 娜
4.18 舞劇《鐵人》:超時空的感動 張 彤
5.4 《把一切獻給黨》:用心鑄造英雄豐碑 喬世華
5.9 張揚信念,無悔青春 張立軍 馬雪潔
5.15 用責任、用真情譜寫生命贊歌 杜子棟
6.24 你還有得選嗎? 王茸茸
6.27 從《太行娘親》也談對紅色戲劇發展的思考 郝天石
6.33 《The habit of art》 袁丹璐
6.37 本土IP開發之路 道阻且長 王 甦
魯藝在東北
4.21 延安魯藝的悠悠足音 劉恩波
4.29 魯藝戲劇的光輝歷程 劉新陽
4.36 魯藝歷史價值與當代音樂文化思考 崔 健
4.43 東北魯藝美術的發展歷程 李丹青
4.52 魯藝精神在遼寧黑土地上扎根鑄魂 李 銘
綜合視角
3.42 改制院團深化改革發展策略研究 林 潔
3.48 田莊臺“史詩” 劉標玖
影像記憶
1.33 請珍惜身邊那個默默守護你的人 喬宗玉
2.29 略論崛起中的中國動畫電影 栗曉云
2.34 一部大銀幕上的包袱喜劇電影 姜少東
3.51 啟人覺醒的《覺醒年代》 郭曉鵬
3.54 穿越至暗 等待黎明 黃 雪
3.57 青春若有一張不老的臉 喬宗玉
4.59 野火勁草,春風古城 劉嘉陵
4.64 在歷史潮頭上洗禮和沖浪 李 霞
4.67 紅色經典電影中的歷史真實與民族信念建構 程玉林
6.42《追捕》:自證無罪的逃亡 李保平
6.48 兵貴神速:讀電視劇《借槍》 侯德云
6.51 論中國電視文藝節目“文化+”模式創新實踐 姜 普
6.58 跨文化視閾下《守望先鋒》游戲短片的電影化制作陳一歌
圓桌談藝
4.72 聚焦藝術實踐,探討文藝創作的時代精神
人與戲劇
1.36 化作春泥更護花 劉新陽
2.26 京劇《岳母刺字》的文化內涵與角色把握 王巍螢
3.35 苦于歲月成于藝 王巍螢
5.20 英雄的幻覺,真實的浪漫 郭 旌
活動側記
5.45 如歌的行板 鄭永為
藝苑新風
6.4 立心鑄魂塑己身 做有信仰有擔當的新時代文藝工作者 曲滋嬌
6.7 積極反映人民心聲 熱情謳歌時代精神 佟春光
6.10 守底線 德為先 藝為上 田劍峰
6.13 守初心 修其身 傳精髓 保本色 呂 萌
遼藝70周年
6.16 壯美七十年·遼寧人藝砥礪奮斗再前行
6.20 我們同共和國一起成長 黃 丹 高 婉
劇本平臺
1.43 話劇《戰國紅》 黑紀文
1.73 小戲《重生》 郭玲玲
2.37 話劇《血祭龍源》 隋治操 張漢良 許鳳國
2.72 小戲《兔子上樹》 李 銘 張 倩
3.60 評劇《牽·纖手》 李 銘
5.48 話劇《林西之歌》 陳國峰
6.62 戲曲《大別山傳奇》 馮 冬 趙 靜
6.80 總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