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兵(江蘇財經職業技術學院)
為了實現高等教育的機會均等,使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可以順利地完成大學的學業,每個國家和高校都有自己的政策和機制。在2015年,我國教育部明確提出了,要提高資助政策的精準度,使之每一筆資助獎學金可以真正地落實到需要幫助的學生身上。這體現了我國對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關心與愛護,也對學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開始進行資助工作的第一步,便是從學生中篩選出一批需要資助的學生,使之獲得資助評選的機會。但是在現階段,各個學校對于此資格的認定標準都模糊不清,或界限不清晰。這就會造成認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格摻雜很大的水分。例如,在高職院校就讀的學生,不同于小初高的學生,他們來自祖國的天南海北。地區的不同也就造成了經濟發展的不同,因此各地在認定貧困家庭的界限也是不同的。這就會造成雖然在經濟發展好的地區獲得貧困戶的認定,但是其比在經濟落后地區的家庭生活狀況要好。出身于后者的學生卻因為沒有得到貧困戶的認定,而喪失了認定貧困生的資格。以及在最后進行認定資格的評選時,各個高校為了防止教師徇私舞弊的現象出現,一般都會由班級內部組成評議小組。其組內成員由班級成員組成,但是這樣的做法就會出現小組成員的主觀臆斷和需認定學生進行拉票的情況發生,會使得評議結果有失公正和客觀。
高等院校最為重要的任務,那就是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和提供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人才。而精準發展性資助的含義便是,以經濟困難學生為基礎,針對他們的不同需要,為其提供具有針對性,結合自身實際的幫助。并且在這個過程當中,要給予困難學生足夠的心理層面上的關懷,關注他們在進行學業和其他方面發展的實際需要。這樣的做法也貼合了高等院校培養人才的初衷,因為貧困學生和其他學生相比,他們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開拓的思維和視野十分有限。并且還要為自己的生計所擔憂,這就會造成他們的學習能力不是很理想,甚至還會出現心理問題。而精準發展性資助模式的到來,則可以完美地避開這些問題。
目前大多數高等院校都是通過以經濟資助的方式,來幫助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例如減免在校期間的學費和生活費,或者以獎學金的方式直接打入學生的銀行卡中。這種方式固然從經濟上幫助了有需要的學生,但是在另一方面,僅僅只采取資金自助的形式來幫助學生,難以讓學生在心靈上得到幫助。實際上無論資助的形式和理念如何的轉變,它都只是一個經濟層上面的資助。想要促進當代大學生的全面發展,還要給予貧困學生精神上面的資助。所謂精神上的資助,就是為貧困學生開設心理疏導,勵志和誠信教育等。這么做不但契合了精準發展性資助的理念,從長遠來看還能促使他們全面健康的發展。只有在經濟扶持的同時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并及時進行疏導,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成長。
想要使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能夠完全擺脫這種困難的生活條件,最為徹底的辦法就是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能力和專業素養,使學生具備自主發展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學生在進入社會中,不被其淘汰,找到自己擅長的事情并能夠在其中得到長遠的成長與進步。因此學校應該為家庭經濟條件不好的學生提供一些鍛煉的平臺,為貧困學生創造能夠得到鍛煉自己的機會,幫助他們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例如,為貧困學生提供勤工助學的工作崗位。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但能夠體會到工作的不易,得到一定的工作經驗,還能夠讓自己的能力在其中得到鍛煉。可以鼓勵他們多參加在校園內組織的各種活動,通過多次的與人溝通和交流,促使他們的組織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得到鍛煉和發展。這就需要學校首先積極去創造一些學生能夠參與的崗位,例如圖書館工作人員、食堂工作人員等,這些符合學生能力范圍內的崗位既可以幫助學生通過勞動獲得收入,也能幫助學校減輕資金負擔。除此之外,為了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能力,學校也可以與外界的一些企業進行聯合,從校企聯合的角度出發去發掘一些合適的學生就業機會,讓學生更多地接觸社會上的工作,獲得更多的收入,在鍛煉自己能力的同時,企業也會建立于學校的深層次聯系,不僅可以促進企業發展,對于學校的就業率來說也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在前文筆者提到要對貧困學生的精神上也要資助,要對學生的心理狀態給予足夠的關注。這是因為長期生活條件上的貧窮,會對他們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響,例如自卑,敏感等。這通常表現為,在和自己的同學和朋友相處時,他們有時會表現的不合群和孤僻,對于周圍人的評價非常在意等。造成這樣的原因大都是因為他們想通過自己努力來證明自己的能力,擺脫旁人因為經濟上的貧困給予自己的憐憫與同情。對于貧困學生的這種心理狀態,可以通過學校組織的心理健康講座,心理咨詢等方式來解決。以此來建立和貧困學生內心溝通的道路,幫助他們抹平心中的傷痕,提高他們的自信。心理狀態不佳的學生在人際交往或者后續進入社會工作時,也會面臨很多問題,這些問題又會反過來加重學生的心理負擔,久而久之就容易使學生陷入長久的不良情緒中,這大大影響了學生的生活工作。所以學校要幫助家庭貧困學生就不能忽視對學生心理狀態的調整,學校內部應該設立相應的心理咨詢部門,讓學生有一個調整心態的地方,除此之外,學校還可以經常聯系一些專業的心理咨詢專家到學校開一些講座,組織一些活動,幫助學生得到專業的心理疏導與調整。
按照事前的計劃對貧困學生進行資助后,學校還應該對他們進行資助后的訪問。通過其對心理狀態,學習能力和經濟條件等方面幫助后的改善而得到的一系列的反饋。通過這些貧困學生的反饋,學校可以以此為參考,為以后的精準發展性資助提供更完美的計劃。對于家庭貧困學生的幫助涉及方方面面,絕不是片面的,學校也需要在這個過程中不斷進步,找到當前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然后找到合適的應對方法去解決問題。這些都離不開來自學生的后續反饋,學生才是最了解這些幫扶策略優劣的人,也是這些幫扶政策的最終落腳點,所以學校一定要做好幫扶工作的后續工作,聽取來自學生的意見和建議,努力將這個政策發展得更加完善,從而幫助國家更好地完善整個貧困學生幫扶政策,使更多的學生成長為優秀人才。
高等院校在進行貧困學生的精準發展性的資助工作時,一定要注意經濟資助和精神資助兩方面一起開展。要記住高校最重要的任務,是培養人才。在資助的過程中,要融合發展的眼光和思維。國家和學校給予的資助是一時的,只有自己的綜合能力得到充足的發展,才能徹底的擺脫貧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