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佳華,龔麗萍,黃港,胡初向,晏娟,章菲燕
1.江西中醫藥大學,江西 南昌 330004; 2.江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江西 南昌 330006
銀屑病是一種病情反復發作、久不易愈且季節性較強的免疫介導性慢性病,主要以鱗屑樣斑塊或紅斑,且好發于全身各處為特征[1]。臨床以尋常型銀屑病發病最廣,發病率高達85.1%[2]。研究表明,我國有0.47%的人群受到該病的困擾[3],銀屑病的預防及診治至關重要。孫思邈提出“上醫醫未病之病”,可見自古就有治未病的理念,而且十分重視未病防治的思想。現代醫學模式轉變以及中醫理論的深入研究,使中醫體質學說不斷地完善和發展,體質辨識就是“中醫治未病”的有效的方法和途徑[4-5]。2009年中華中醫藥學會發布的《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為開展臨床疾病與中醫體質關聯性的研究提供了理論指導。基于此理論,中醫體質類型與銀屑病相關性的研究也不斷在全國各地開展起來,為探索中醫體質分布提供了豐富的研究資料。筆者對各大數據庫中涉及中醫體質與銀屑病相關性的調查研究進行整理分析,以進一步明確銀屑病的體質類型分布規律,以期為銀屑病的預防和診治提供循證證據。
1.1 文獻檢索計算機檢索中國知網、萬方、維普、CBM、PubMed等數據庫,中文主題詞或關鍵詞為“銀屑病”或“尋常型銀屑病”并且“中醫體質”或“體質類型”;英文主題詞為Chinese medicine、constitution、Psoriasis,檢索時限為1990—2020年,必要時通過手工檢索。
1.2 文獻納入標準涉及銀屑病與中醫體質類型相關性的觀察研究(橫斷面研究);臨床明確診斷為銀屑病患者(具體說明采用的診斷標準);研究文獻中可直接或間接獲取銀屑病患者中9種中醫體質類型所占比例。
1.3 文獻排除標準醫學綜述、名醫經驗總結、經典病案報道、動物實驗研究等;重復發表的文獻;中醫體質類型所占比例報告不完整的文獻;與主題不符的研究。
1.4 文獻篩選、資料提取及質量評價通過軟件查重、閱讀文題摘要、下載通讀全文對檢索文獻總數篩選,最終選擇文獻是否納入。其全過程均由兩名研究者嚴格按照上述檢索方法獨立完成,并對最終納入的文獻提取其相關基本信息,主要包括研究文題、研究時間區間、地區、患者來源、研究類型、樣本量信息以及質量評分。遇到問題分歧則邀請第3人決定。
采用美國衛生保健質量和研究機構 (AHRQ) 推薦的評價標準[6]對橫斷面研究進行評價,分別對是否符合文中11個條目(病例來源、開展時間、納入標準、研究對象是否持續性、研究者的主觀因素及質量控制等)進行逐條給分,若符合“是”則得1分,其他均不得分。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tata/SE12.0軟件進行單樣本率的Meta分析。首先計算出9種中醫體質類型在銀屑病患者中所占的比例、標準誤及其95%CI,然后I2值確定其異質性的大小,若I2>50%,則采用隨機效應模式(Random Model),必要時可進行亞組分析或敏感性分析以尋找其產生來源,相反則選用固定模型(Fixed Model)分析。
2.1 文獻檢索結果及基本特征檢索文獻共139篇,利用軟件查重排除76篇、閱讀文題及摘要排除37篇(與主題不符的研究)、下載通讀全文排除11篇,最終納入15項研究[7-21],未涉及英文文獻。納入的15項研究[7-21]均為橫斷面調查研究,開展地區覆蓋華北地區(北京、天津)、東北地區(遼寧)、華東地區(山東)、西南地區(四川)、華南地區(廣東)以及西北地區(新疆)等。調查銀屑病患者的主要來源為門診及住院患者。關于銀屑病的診斷標準主要參照《臨床皮膚病學》。在判定中醫體質類型標準上,采用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標準的有5個研究;采用王琦的中醫體質量表的有10個研究。在文獻質量評分方面,其中9分有1篇,8分有5篇,4~7分有7篇,0~3分有2篇,見表1。

表1 納入文獻基本特征及質量評分
2.2 銀屑病患者中醫體質類型發布Meta分析結果對納入的15項研究[7-21]中9種中醫體質分布比例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各異質性均較為凸顯,均用隨機模型合并分析。銀屑病患者中主要有4種體質類型(平和質、陰虛質、氣虛質、氣郁質)的比例≥16%,其結果以森林圖表示;其余5種類型(陽虛質、痰濕質、濕熱質、血瘀質、特稟質)的結果以表的形式展現。
2.2.1 陰虛質Meta分析 15項研究[7-21]均報道了銀屑病患者中陰虛質所占的比率。分析結果顯示,陰虛質發生銀屑病的風險比率為0.18[95%CI(0.13,0.22),P<0.000 1],見圖1。

圖1 銀屑病患者中陰虛質Meta分析
2.2.2 氣虛質Meta分析 15項研究[7-21]均報道了銀屑病患者中氣虛質所占的比率。分析結果顯示,氣虛質發生銀屑病的風險比率為0.18[95%CI(0.10,0.25),P<0.000 1],見圖2。

圖2 銀屑病患者中氣虛質Meta分析
2.2.3 平和質Meta分析 15項研究[7-21]均報道了銀屑病患者中平和質所占的比率。分析結果顯示,平和質發生銀屑病的風險比率為0.17[95%CI(0.13,0.22),P<0.000 1],見圖3。

圖3 銀屑病患者中平和質Meta分析
2.2.4 氣郁質Meta分析 15項研究[7-21]均報道了銀屑病患者中氣郁質所占的比率。分析結果顯示,氣郁質發生銀屑病的風險比率為0.16[95%CI(0.11,0.21),P<0.000 1],見圖4。

圖4 銀屑病患者中氣郁質Meta分析
2.2.5 其他體質類型的Meta分析 其他5種中醫體質(濕熱質、陽虛質、血瘀質、痰濕質、特稟質)在銀屑病總患者人數中的分布比率由高至低分別為14.0%、13.0%、11.0%、10.0%、8.0%,見表2。

表2 銀屑病患者其他5種體質類型比率分析
2.2.6 亞組分析 由于研究地域差異,導致各研究間的異質性較為凸顯,按其研究地域劃分為華北[10,11,16,21]、華東[8,11,13,19]、東北[7,17]、華南[12,18]、西南[9,15]5個地區進行亞組分析,而西北地區僅1個研究[20],故不納入亞組分析。
14項研究[7-19,21]均報道了銀屑病患者中9種體質類型所占的比率。銀屑病患者中陰虛體質比率分布由高至低分別為東北32%(17%~82%)、華東21%(13%~28%)、華北17%(4%~30%)、華南及西南均<15%。
銀屑病患者中氣虛體質比率分布由高至低分別為華北17%(6%~28%)、華東15%(8%~23%)、華南15%(9%~22%)、東北13%(1%~26%)及西南5%(3%~8%)。
銀屑病患者中平和體質比率分布由高至低分別為華北26%(15%~36%)、華南23%(19%~27%)、西南20%(16%~24%)、東北15%(4%~27%)及華東10%(4%~15%)。
銀屑病患者中氣郁體質比率分布由高至低分別為華北22%(14%~30%)、華東12%(9%~15%)、東北11%(6%~16%)、華南8%(6%~11%)及西南7%(5%~10%)。
通過分析4 609例銀屑病患者的中醫體質分布規律發現,陰虛質、氣虛質及平和質是銀屑病患者的主要體質類型,氣郁也是誘發銀屑病發病的重要因素之一。銀屑病是一種具有遺傳性且反復發作的免疫性慢性疾病,大多患者的體質主要以素體虧虛、久病傷陰致正氣不足的虧損狀態為主。銀屑病的主要病位在血分,但卻不能離開機體津、液而獨立存在,素體陰液虧虛不能化生血液以濡養肌表皮毛,陰血虧虛易化燥生風,這與靜止期銀屑病患者常出現皮膚干燥性紅斑、顏色不澤、脫皮屑及粗糙等血燥癥狀相符合。許銑教授在銀屑病的診治過程中始終注意氣陰的顧護,在清熱涼血的基礎上滋養陰液,體現了中醫“治病必求于本”的精髓思想[22]。氣虛質在銀屑病患者中占比較高,這與中醫“肺主呼吸”“肺為氣之主”密切相關。氣郁質占其銀屑病患者總人數的16%,可見銀屑病的發病可能與思維情志有著密切的關聯[23]。中醫學認為,情志不暢易導致機體氣血陰陽不和、臟腑功能失調,尤其影響肝主藏血、主疏泄功能而誘發本病[24]。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精神因素(焦慮、郁怒等消極情緒)易使自主神經及免疫功能紊亂,是引起銀屑病發病或加重銀屑病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25-26]。特稟體質占其比例僅為8%,可知銀屑病與變態反應性疾病的相關性較小,但也不排除臨床上與過敏性疾病無相關性。總而言之,通過調整生活方式、合理飲食、暢達情志,或通過中醫藥來對偏頗體質(陰虛質、氣虛質、氣郁質)的人群進行調理,能有效預防銀屑病的發生,降低其發病率。
銀屑病患者的中醫體質從地域分布來看,陰虛質(32%)在東北地區的比例最高,為其主要的體質類型,華南地區最低,這可能與地區緯度及環境氣候差異有關,東北地區冬季較長且寒冷干燥,春秋季節短,易形成陰虛體質。華北地區的氣虛質及氣郁質的銀屑病患者占該地區總數的比例最高,分別為17%、22%。而西南地域的氣虛質及氣郁質所占比例最低,分別為5%、7%。
本研究對15項銀屑病患者中醫體質分布的橫斷面觀察進行系統分析,納入研究異質性較為凸顯,使結論偏倚風險增加,可能受社會、地域以及患者的年齡性別差異的影響[27]。其次由于患者的年齡、性別以及疾病分型信息和數據不全,進行亞組分析有一定的難度。此外,納入的研究未對其工作職業、生活嗜好、居住環境等方面進行相關性研究說明。
本研究基于4 609例銀屑病患者的15項橫斷面觀察研究發現,氣虛質、陰虛質及氣郁質是銀屑病患者的主要偏頗體質類型以及可能誘發其發病的危險因素,但此結論仍需高質量、大樣本的研究以進一步來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