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秩序美”的教學,通過臨摹、創想、育德三個環節,讓學生在觀察中明白無序之亂,在想象中感悟秩序之美,在討論中創造秩序之法,進而受到潛移默化的德育熏陶。以美育德,讓學生更加全面、立體地感受生活之美。
關鍵詞:美術教學;秩序美;以美育德
《對稱美秩序美》屬于小學美術“設計·應用”學習領域,我將這節課設計成“對稱美”和“秩序美”兩課時進行教學。第二課時“秩序美”的課堂教學設計讓我犯了難。如何讓學生在生活中體會秩序之美,進而受到潛移默化的德育熏陶呢?我陷入了沉思……
我的眼光掃到了教室里最讓任課教師頭疼的、最沒秩序的地方——失物招領處。很多學生撿到無人認領的東西就只管往失物招領處放,被“遺忘”的紅領巾、衣服、跳繩、水杯等比比皆是,它們被無序地放在角落里,亂作一團,嚴重影響了教室的美觀。試過許多方法,只能“頭疼醫頭、腳疼醫腳”,沒辦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有了!眉頭一皺,計上心來。這不正是離我們最近、最真實的教學素材么?
一、臨摹
一個陽光和煦的午后,正值我的美術課。我走進教室,開始“秩序美”的教學。
“同學們,今天的美術課,我們從寫生開始。今天寫生的內容是班級的失物招領處,請每位同學任選失物招領處的一個角度,用線條表現它的特點,看哪些同學畫得像、畫得真。開始吧!”
用時十分鐘,已經有不少學生完成了作品。有的用雜亂扭曲的線條表現放在地上纏繞在一起的跳繩,有的用交錯的線條表現很多件衣服隨意放在一起的樣子,有的用畫筆描繪一只躺在地上孤零零的手套……
從仿真、筆法、構圖等專業角度點評后,我選了幾幅作品留在黑板上,引導學生開展了一次有意義的談話。
“同學們,通過寫生,你們發現這失物招領處有什么特點了嗎?”
“太丑了,沒有秩序!”
“東西放的橫七豎八的,體現不出我們三(6)班的班風班貌!”……
“是的,一個美好的世界應該是有秩序感的。誰都不愿意讓自己生活在一個沒有任何秩序的環境里。那么請大家想象一下,我們班的失物招領處應該是什么樣子的呢?請大家大膽想象,認真構圖,畫出你心中最美的樣子!”
二、創想
又過了十分鐘,學生在創想描繪的畫中,把失物招領處的東西都擺放整齊了。有的給失物招領處劃分了區域,有的給不同種類的物品安排了方便擺放的收納工具,有的還用畫筆裝飾起了失物招領處。圖1就是其中一個學生的作品。
“同學們,現在再來看看咱們的失物招領處,有什么特點呢?你有什么想說的呢?”
“好看多了!”
“整整齊齊的!”
“我們看到了秩序美!”……
——在親自感受、觀察雜亂無章的“失物招領處”后再創作,“秩序美”悄悄滲透了學生心中,他們由衷地表達著心中的美好感受。
三、育德
有了前期對“秩序美”的感悟,解決失物招領處問題的方法近在眼前。
“失物招領處在大家的幫助下,變得井然有序,還有了美感。請同學們思考一個問題,要想解決失物招領沒有秩序的問題,還有哪些方法呢?”
學生的思路一下子被打開了!幾分鐘后,他們開始暢所欲言。有的說可以把失物招領處與借物處結合;有的提出每月舉行一次失物招領日,清空失物招領處的物品;還有的提出,有些同學不記得自己的東西長什么樣,遇到這種情況,可以請中隊輔導員老師把失物招領處無人認領的物品發到家長群里,請家長看見后提醒孩子取回自己的物品;也有的提出可以在每學期開學就為自己的東西貼上班級姓名標簽,這樣一旦東西丟失,能很快找到小主人;有的建議可以建立一個表揚制度,撿到東西的同學送到失物招領處,可以在中隊輔導員老師那里領取一張“尋找遺失的美好”卡,如果能成功找到失主,即可兌換一張“好人卡”……
一石激起千層浪!原來,“秩序美”還可以這樣教!
小學美術是以審美教育為核心的教育實踐課程,而德行則是最高級的美,以美育德是教學的應然之舉。“以美育德”的理念要求我們將美術課堂教學和德行養成做深度融合,從美術學科當中挖掘人文精神,為培養學生的良好道德品質創造有利條件。“秩序美”這一課時的教學,第一次的臨摹重在體驗,是為了讓學生感受秩序;第二次的創作重在創造,讓學生描繪出心中美的秩序;第三次的課堂討論則把學生帶到一個以解決問題為主導的“思辨場”中,以美育德,升華美感。這一系列層層深入、漸次進階的教學,除了豐富美術學習內容、提升學生的創想能力外,更讓學生全面、立體地感受生活之美,在此基礎上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成長。
除了美術課,校園里每天都發生著各種教育事件,這些事件都有著豐富的德育元素、育人因子。我們應當保持一顆敏感的心和一雙善于觀察的眼睛,保持一切從兒童成長出發的教育立場,走近兒童,發現兒童,引導兒童,讓他們獲得最大的尊重和最科學的成長,這才是滿懷人性之光的現代教育。
看得見的光芒,源于太陽;看不見的光芒,亮在心中。用智慧的課堂點亮兒童的德行之光,照耀教育之路!
(張思瑤,江蘇省南京市長江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