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有“三層空間”:“外層書”“中間層書”和“核心層書”。普通的讀者一般會按照由外至內的順序讀書,越向內,難度越高,到達的人也越少。但對于語文教師來說,這種閱讀順序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專業發展的速度,甚至造成相當一部分教師停滯不前。
古人讀書不是這樣的,而是一開始就進入“核心層”——往往從“四書五經”入手,少年時期就把基本的經典讀完了?,F在的語文教師,能夠通讀“四書五經”的很少,能夠反復讀這些書的更是少得可憐。我在某地做報告,問是否有讀過《詩經》全書的老師,幾乎沒有;問是否有讀過《說文解字》的老師,更是無人應答。我意識到,教師讀書內容不當,是個大問題。教師不是不讀書,有的教師讀了很多書,但是他們讀的書大多屬于“外層書”,沒有進入“核心層”。
有人會問,什么是“外層書”?這里的“外”與“核”是針對中華文化原典而言的。教科書是“外層書”,配套教師用書也是“外層書”,流行讀物、心靈雞湯之類的書更是“外層書”。再比如《中國文學史》,這只能算是專業起步之書,是大學里的基礎讀物;工作之后就應去讀原典,對待教科書也要秉持審視與整合的態度。
什么是“中間層書”?“某某選集”就屬于“中間層書”。比如《唐詩選》《宋詞選》《魯迅選集》《外國短篇小說選》之類,接近核心,但離核心還有較大差距。教師讀這些書是必要的,是專業發展中必經的一個階段。但要知道,讀“中間層書”也是受限的。比如錢鍾書編選的《宋詩選注》是一本非常好的書,但它也只是打開了宋詩的一扇窗而已。
我所說的“核心層書”,主要指的是中華文化原典,是完整的原著。“四書五經”“十三經”以及《楚辭》《說文解字》《樂府詩集》等都屬于“核心層書”。一個語文教師從參加工作開始,就要系統地閱讀這些書,用10年至20年的時間,把這些書讀一遍,或者選擇一部分反復讀。像《論語》《孟子》《楚辭》《說文解字》這類書,不要只讀一遍,要反復讀,達到熟悉的程度,并有一定的研究。有了這些“核心層書”奠基,教師就不會漂浮;有了一定的文化積淀,再來教語文就不一樣了。例如,讀過程朱理學的教師和沒讀過程朱理學的教師教魯迅的《祝?!?,會大不一樣。
當然,還要讀一部分外國書籍,從古希臘、古印度,到莎士比亞、托爾斯泰,到康德、黑格爾、馬克思、伽達默爾,無論文學類,還是政治、宗教、哲學、歷史類,都要讀一部分原典。
讀書伴隨教師一生,教師精神生活的第一需求就是讀書。讀“核心層書”最大的好處是能品嘗原汁原味,不受別人觀點的影響。一個成熟的語文教師一定要用自己的眼光去讀書,用自己的頭腦去審視,努力閱讀“核心層書”。
(程翔,北京一零一中學。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全國優秀教師,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