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蕾
教學目標:
1.用多種識字方法認識“稼、騰”等12個生字;會寫“炎”等8個生字;理解“炙烤、滋潤”等詞語的意思。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夠在不指讀的情況下默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嘗試根據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講這個故事。
3.感受神話故事的神奇之處,探尋古時人類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贊嘆古代人類的智慧。
教學重點:默讀課文,理清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體會神話帶給讀者的神奇感受。
教學難點:根據課文想象畫面,探索神話神奇背后的秘密。
教學過程:
一、前文引入,激發興趣
師:(出示課文《當世界年紀還小的時候》節選。)太陽我們可并不陌生,它帶給我們溫暖和光明。在上一篇課文《當世界年紀還小的時候》中就有對太陽的描寫,一起讀一讀回顧一下吧!那時候的太陽因為要練習唱歌把新世界都給嚇壞了,多么調皮可愛的太陽啊!可是,在這節課的這個故事中,太陽它又惹禍了,而且這回不是可愛,而是可怕!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今天的課文,去看看太陽做了什么讓人感到可怕的事情。
二、初讀感知,多法識字,指導寫字
1.自由讀課文,把字音讀準,圈畫出自己不熟悉的字。
2.將自己不認識的字和同桌交流互學,將無法通過互學認識的字做好重點標記。
3.識記生字,讀通句子。
(1)出示字詞“稼,莊稼”根據“稼”的字源字形理解字意(結合甲骨文)。單讀本音,成詞讀輕聲。練讀。
(2)出示詞語:熔化、值日、滋潤、爆裂、亂竄、神箭。說說這組詞,如何理解它們的意思。引導學生用形聲字的意旁、形旁猜出字詞的意思。例如:滋潤兩個字,都是三點水部,應該和水有關系,有水才能水潤滋潤……爆裂的爆和火有關系,就是說得有火,燒著了就爆炸裂開了……
(帶著對詞語的理解進行練讀。)
(3)出示詞語:炎熱、奔騰。“炎”會讀嗎?怎么能記住它呢?老師和大家一起編一句口訣吧!(火上加火真炎熱)邊做動作、邊說口訣、邊識記。來,我們嘗試著寫一寫這個字,注意上面的火字,捺畫有變化呦!(提醒書寫姿勢,教師板書范寫。)
再看這組字詞——“騰 奔騰”,誰能舉例說說和它部首一樣的漢字?(例如:肝 肝膽,肥 肥胖……)教師出示:例字(肥 胖 肝 膽 胳 膊 臂 膀……),大家舉出的例字可真不少,幾乎把老師準備的字都說出來了,很厲害啊!看,這些字“月”部都是在左邊或下邊,都與人或人體的器官有關系。可如果把“月”部移到右邊(教師出示:朝 明 期……),那么它們就又和時間、天氣等有關系了。怎么樣,有趣吧?我們一起來讀讀吧!
(4)出示:值日。這個字會讀嗎?可是它不太好寫,老師有個好辦法,能讓我們很容易地把它寫對,就是一起來數數“值”字一共有多少畫。來,我們一邊寫一邊數筆畫。數對了嗎?要是能寫得左窄右寬就更好了,記住它。
(5)剛才我們認寫的字都記住了嗎?現在我要考考你們學得怎么樣,看誰能把我讀出來的詞語,寫在課前準備好的田字格本上。(教師聽寫:炎熱、值日。)寫完的同學請讓你的同桌檢查一下,寫對的就打鉤,有問題的用圓圈畫好,若是能力強的還可以幫他改正一下。
三、學習默讀,梳理脈絡,體會神奇
(一)學習運用默讀,明確故事起因,感受神話神奇
1.生字在同學們的筆下,被寫得是既準確、又美觀,在腦海里記得既牢固、又扎實。看得出來同學們學會了很多識字寫字的方法,并能夠很好地運用,恭喜大家在語文學習的道路上又前進了一大步。老師還給大家準備了禮物,表示祝賀。(屏幕出示:默讀。)學生根據自己的認知說說什么是默讀,教師總結梳理,給予指導。(身正,不亂動;端書,不指讀;思考,不出聲;眼動,不張嘴。)
2.按照默讀要求和“四不”,嘗試默讀課文1~3自然段。課前我們說太陽這回做了件可怕的事情,讀完后,說說太陽做了什么,在書上畫出自己在文中找到的相應的句子。
3.通過語句感受十個太陽所帶來的災難,梳理故事的起因。
(1)“十個太陽像十個大火球,炙烤著大地。”通過字理字形理解“炙烤”的炎熱程度,結合比喻句感受十個太陽同時出現在天上的可怕。
(2)“禾苗被曬枯了,土地被烤焦了,江河里的水被蒸干了,連地上的沙石好像都要被熔化了。人類的日子非常艱難。”引導學生發現句子的特點,進行初步朗讀指導,體會人類日子的艱難,十個太陽給人類帶來的災難。
嘗試讓學生展開想象,根據文字內容補充畫面。例如:禾苗被烤焦了,原本應該綠油油的小苗,一個個…… 人類的日子非常艱難;江河里的水被蒸干了,魚……蝦……人類的日子非常艱難……引導學生發現所有的例子都是圍繞“人類的日子非常艱難”寫的。最后,讓學生概括成一句話:“人類的日子非常艱難。”
(3)想象畫面,練習朗讀。
(4)教師小結,點明這就是這個故事的起因。(板書:起因。)
4.這十個太陽的同時出現實在是太可怕了,可也給老師留下了一些疑惑,誰能猜出老師疑惑什么?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例:為什么會有十個太陽?扶桑這棵大樹是真的嗎?這樣的情況下,人類是不是都死掉滅絕了?
師:是啊,同學們,太陽竟然生活在一棵大樹上,還有十個,人間都變成這樣了這十個太陽怎么還不回去?這些都太讓人難以理解了,不僅你們奇怪,老師也感覺十分的奇怪,這也太神奇了。還有更神的呢,讓我們繼續用默讀的方式來閱讀,看看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吧!
(二)默讀故事經過,感受人物形象,再次感受故事的神奇
1.默讀課文4~6自然段,嘗試用自己的話說說接下來發生了什么。
2.結合具體語句對羿的人物形象進行感悟。這個時候一位神箭手來解救人類了,他就是——羿(板書:羿。)
(1)“神箭手羿決心幫助人們脫離苦海,他翻過……來到東海邊。”圈出句中描寫羿動作的詞語。同學們,這里有一個數字反復出現,你們注意到了嗎?通過“九十九”這個數讓學生感受到羿不畏艱難,不怕磨難,歷經千辛萬苦也要到東海來的決心。(教師板書:有決心。)
(2)“他登上一座大山,搭上神箭,拉開神弓……噗噗地掉在地上。”“羿一口氣射下九個太陽……躲進了大海里。”這些句子中也有很多描寫動作的詞語,這“搭”“拉”“射”……都讓我們感受到羿真是有一身好本領,射得也讓我們感覺真是痛快。
帶領學生一邊讀句子,一邊模仿羿射日的動作。通過動作感受“一口氣”這個詞的意思,讓學生感受到羿動作的迅速,本領的高強。(教師板書:有本領。)
(3)結合第6自然段,理解為何羿只射下九個太陽,引導學生根據文中羿的心理活動,想象天上沒有太陽的日子。這是多么緊急的關頭啊!可羿卻十分清楚這最后一個太陽的重要,只射下九個太陽。(板書:射九日。)可見,羿不僅有決心、有本領,還有…… (教師根據學生的評價板書。)
(4)教師根據板書小結:這就是故事的經過,一個叫羿的神箭手,憑借自己的決心、本領、智慧,射下了九個太陽,留下了最后的一個。(板書:經過。)
3.看,人間還是那個地獄般的情景嗎?還是那個禾苗被曬枯、土地被烤焦、江河被蒸干、沙石被熔化的樣子嗎?快,我們大聲地讀讀文中對射日之后人間樣子的描寫吧。
(1)通過借助第3自然段的內容和第7自然段內容做對比,感受理解大地上的生機勃勃。
(2)結合自己生活經驗,想象只有一個太陽的大地是怎樣的生機勃勃。
(3)師生合作朗讀。
這就是這個故事的結尾(板書:結果),我們的大地又重新現出了勃勃的生機。
(三)借助起因、經過、結果講講這個故事
1.回想剛剛在課堂上學習的內容,嘗試自己講一講這個故事,注意在講的時候按照起因、經過、結果來講,為了使故事有趣,還可以加入自己合理的想象。
2.把這個故事講給同桌聽,爭取得到同桌的表揚。
3.相互推選同學,到臺前來講這個故事。
4.教師建議把這個故事講給家人聽。
四、觸摸神話背后的真相,感受古代人們的智慧
1.解答故事起因部分同學們提出的問題。
“太陽竟然生活在一棵大樹上,還有十個,人間都變成這樣了這十個太陽怎么還不回去?”同學們,這些神奇的事情當然都不是真的,這只是古時的人們一種記錄事件的寫法。我們看看書上108頁下的文字“本文根據中國古代神話改寫”,我們把這樣的故事,統稱為神話故事。可是大家知道嗎?雖然這神話很神奇,是人們想象出來的,虛構的,但這個神話背后的事件,卻是真實的。
2.神話的產生與人類的智慧。
用我們現在科學的角度來看,十個太陽同時出現在天空,其實就是古時人類遭受到一種極其嚴重的自然災害——干旱。按照這樣來推斷,那么……
是的,這不是羿的決心,而是古時人類的決心;這不是羿的本領,而是……這不是羿的智慧和膽識,而是……但古時人類的認知水平太有限了,知識的儲備也太貧乏了,但是他們卻用這樣一個生動的故事把這場自然災害記錄下來。我們不得不贊嘆,古時的人們,真是……
同學們,其實今天我們學習的只是神話的其中一個,我們通過默讀,想象,梳理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等方式感受到神話的魅力。在未來的語文學習中,我們還會走入神話的世界,去體會更加神奇的故事情節,觸摸更多神話故事背后的真相,期待我們在神話中再相見。
反思:
對于這節課,我感覺自己在四個方面的引領學習做得還是比較有價值的,分別是“檢驗”“過渡”“技能”“體裁”。
檢驗。二年級的語文課堂,識字寫字還應是重點。在這節課上比重較大的字詞學習,正是對學生此方面能力更為扎實的訓練。在第一學段最后一篇課文的學習中,我讓學生應用多種方法識字,既是對學生兩年來學習技能的驗收,更是為接下來課堂教學轉向以閱讀為重點做好了準備。
過渡。以閱讀為重點的語文課堂教學,讀是前提和保障。這節課中,我很明確地教給學生默讀的方法,尤其是提出了具體要求——不指讀、不動唇。同時,反復使用默讀,反復強調默讀要求,是讓學生對默讀的要求更加明確,為三年級時的語文學習做好過渡。
技能。結合課后思考題,全課對課文的起因、經過、結果做出了清晰的梳理,讓學生初步感受到清晰的結構對閱讀的幫助是巨大的。而表格的梳理,對學生從復述課文向概括課文過渡,起到了助推的作用。對于這種語文技能的養成,我是不會只停留在這一節課上的,更要在未來的學習中溫用,提高學習的效率。
體裁。神話故事的神奇,是其主要的特點之一。課上我和學生一起討論和感受神奇,同時也和學生一起討論這神奇的由來,讓學生對神話故事的本質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
但是在學情估量方面,我感覺掌握得不是很充足、準確。二年級的學生面對如此容量的課堂時,感到很是吃力。以后在此方面,我一定會更加注意。
■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