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芳榮
摘 要 為防止出現水土流失導致的土壤肥力下降及可耕地面積減少的現象,在進行農田規劃時,應對田地周邊的河流、水渠、樹林及道路等多種因素進行充分考慮,使各項因素達到協調統一?;诖?,分析了水土保持與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并探討了通過水土保持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措施。
關鍵詞 水土保持;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323.2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26.040
相關資料顯示,在水和風的共同侵蝕作用下,我國出現水土流失現象的土地面積平均每年增加2億多公頃。就目前而言,由于環保意識和基礎設施的不足,水土流失現象在農村地區較為常見。該現象對我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極大的不利影響,為防止水土流失現象加劇,應將鄉村振興工作與環境保護工作進行充分結合。
1 農業經濟和水土保持之間的關系
1.1 協調統一的關系
土地資源的規模及質量直接影響到農業經濟的發展,因此對土地的開發利用成為了發展農業經濟的根本措施。如果土地開發利用的過程不科學、不合理,將會直接導致水土流失現象加劇,給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帶來嚴重不利影響。因此,在土地開發利用時,相關人員應提高環保意識,而后運用科學思維對各種環境因素進行充分考量[1]。
1.2 矛盾對立的關系
水土保持工作的出發點是生態文明建設,而農業工作的出發點是經濟建設,兩者在一定程度上是矛盾的雙方,處于對立關系。造成水土流失現象的主要自然因素是風和水,從表面來看,水土流失屬于自然災害,但從根源進行分析,可以發現,產生洪水大風的顯著原因來自于人類因發展經濟導致的環境破壞。如果人類能在開展經濟活動時對環境進行適當保護,將能有效減少狂風洪水所帶來的危害。
2 影響水土保持和農業經濟的因素
2.1 顯性和隱性水土流失
顯性水土流失指人類可直觀發現的水土流失現象,隱性水土流失指頻繁種植或過度使用化肥導致土壤肥力逐漸下降的現象。兩類水土流失都會對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不利影響,后者的不利影響甚至更大。目前,許多農村地區的耕地都出現了土地板結、土壤肥力下降、農作物產量降低的現象,如某地區原來肥力較高的農田土層的厚度在60 cm以上,如今農田土層的厚度已不足40 cm,造成該現象的主要原因即種植過于頻繁及不當使用化肥。
2.2 整體規劃及監督管理缺乏
1)水土流失治理缺乏整體規劃。水土流失嚴重的區域往往跨越多個省市縣,由于各省市的工作方法具有差異性,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不能達到協調統一,難以有效保護水土。2)水土保持工作規劃缺乏全面性。許多地區的水土保持工作過于重視眼前問題,沒有對資源的合理配置及科學規劃做出整體布置,使得水土保持工作過于片面。3)開展水土保持工作后沒有及時進行評估總結,使得水土保持工作的實際效果并不理想。4)監管缺失。許多地區在開展水土保持工作時沒有采取嚴格的措施對實際工作的落實進行有效的監管,導致出現了耕地被盲目占用及治理規劃不合理等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水土流失發生的概率[2]。
2.3 信息化手段缺乏
水土保持工作相關數據的全面收集對治理工作具有重要影響。具體而言,水土保持工作的相關數據主要分為宏觀數據和微觀數據兩類,前者對國家判斷水土保持工作的進展具有較大影響,后者對各地水土保持工作的具體措施具有較大影響。就目前而言,部分地區信息化手段的缺失,使得水土保持工作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同時也使得相關人員難以對水土保持工作的具體措施展開深入研究。
2.4 環境保護意識薄弱
農民是農業經濟發展的直接參與者,因此農民的種植技能及農業環保理念將直接影響水土保持工作的實質性進展。就目前而言,許多農民存在水土保持工作參與熱情較低的問題,原因主要有2個:1)當地政府的激勵措施不合理;2)農民環保意識不足,過于重視眼前利益。
2.5 農業經濟質量追溯系統缺乏
農業經濟質量追溯系統是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由傳統模式轉變為綠色模式的重要工具,也是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武器。但由于我國目前農業經濟質量追溯系統存在一定的漏洞,農產品質量存在種種問題導致農村綠色經濟難以真正形成。通過對發達國家的分析可以發現,綠色經濟不但能給農業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帶來直接的積極影響,還能對農業經濟的轉型提供巨大幫助。由于當前農村地區綠色經濟體系并不完善,粗放型的生產經營模式在我國農村地區仍占據主流,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水土保持工作的順利開展。
3 通過水土保持促進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3.1 提高對顯性和隱性水土流失的研究
政府相關部門不但需要對顯性水土流失進行充分的研究,更應對隱性水土流失展開深入的探究。隱性水土流失的研究需要大量的農村耕地基礎數據,因此相關部門可以聯合基層農科站,在開展水土保持工作后對各項數據進行及時全面的監控,同時詳細歸納總結,不斷改進水土保持工作具體措施,有效提高水土保持工作質量,促進綠色經濟模式在農村地區的建立[3]。
3.2 加強整體規劃,提高監督管理水平
3.2.1 協調統一水土流失治理規劃工作
不同省市在對不同區域的水土流失進行治理時,應及時進行信息共享,具體而言,需要共享的信息主要包括治理方案、具體治理措施和實際治理效果。各地區還應當根據實際情況對具體措施進行適當調整,以黃河治理為例:1)治理黃河上游的措施應以解決荒漠化問題為主,可以采用植樹種草、限制放牧等措施;2)治理黃河中游的措施應以涵養水土為主,可以采取綠化河堤及建設水庫等措施;3)治理黃河下游的措施應以解決“地上河”問題為主,可以采用清淤、修建河壩等措施。
3.2.2 堅持防范與治理相結合的策略
在開展水土保持工作時,相關部門應分別建立顯性和隱性水土流失數據庫,及時收集相關數據,認真分析對比,根據水土流失的實際情況對各區域進行劃分評級,在水土流失較輕的區域開展以防護措施為主的水土保持工作,在水土流失嚴重的區域開展以治理措施為主的水土保持工作。在水土保持工作開展后及時分析工作效果,發現問題后采取針對性的措施進行改善。
3.2.3 深入基層確保實施效果
相關人員應當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充分了解區域的實際情況,同時認真聽取相關合理建議,采取有效措施保障農民的利益,提高農民參與水土保持工作的積極性[4]。
3.3 加快信息化技術建設
水土保持工作能否取得實效直接影響到農業經濟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為提高水土保持工作質量及效率,應加強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為將信息化技術應用于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保障,幫助政府相關部門根據得到的真實有效的宏觀數據,為水土保持工作的有序開展提供科學合理的方案。
3.4 加強宣傳教育,提升農民環保思想
為提高農民的環保意識,可以通過組建宣傳辦公室的方式展開積極的宣傳教育。具體而言,宣傳辦公室主要由5個部門共同組成:地方環保部門、林業部門、農業部門、漁業部門及牧業部門。同時,應采取通俗易懂的方式進行宣傳教育,防止農民無法正確理解土地合理利用的積極影響及水土流失的危害[5]。
3.5 構建農產品質量追溯系統
如今,部分地區已經開始籌建農產品質量追溯系統。在建設該系統時,應對農產品進行全方位的信息化管理,管理內容需要涉及農產品的種植、生產和經營的全部環節。在管理過程中,還要保證農產品從生產到銷售的全程可追蹤,從而為農產品的質量提供有效的保障。通過控制農產品質量,不但能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還能使農民主動轉變傳統的經營生產模式。
4 結語
水土保持將是未來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主要工作內容之一。在全球環境日益嚴峻及人口日益增多的今天,積極開展水土保持工作,是解決糧食問題的根本,實現人與地球的和諧相處。因此,應積極研究促進水土保持的先進措施,努力提升自身的環保意識,通過共同的努力防止水土流失現象加劇。
參考文獻:
[1] 魯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甘肅特色農業發展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18.
[2] 李葉鑫,呂剛,刁立夫,等.露天煤礦排土場不同植被類型持水能力評價[J].水土保持學報,2017,31(5):309-314.
[3] 劉運孔.淺析水土保持與水生態修復建設[J].珠江水運,2019(3):94-95.
[4] 左蘭花.淺談新農村建設中的水土保持工作[J].大科技,2014(9):154-155.
[5] 伍曉林,廖芬.六盤水市農村環境保護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J].綠色科技,2018(8):137-139.
(責任編輯:劉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