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營珠
摘 要 生態農業的發展與氣候條件密切相關,氣象因子不僅是農業生產的重要環境條件,而且對其他農業環境因子和自然資源具有重要影響。從農業氣象服務、氣象防災減災角度出發,認真分析了當下云南省大理州南澗縣生態農業氣象服務的需求及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統籌城鄉發展、加強氣象信息員隊伍建設、重視人才培養等一系列加強農業氣象服務工作的措施。
關鍵詞 生態農業;氣象服務;發展現狀;云南省大理州南澗縣
中圖分類號:S165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26.095
近年來,在云南省、大理州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南澗縣發揮“高山、凈土、生態”的山區資源優勢,在各族人民群眾緊密團結的基礎上,以無量山為依托,創建南澗縣特色品牌,按照“山上建基地、園區搞加工、路邊活流通、縣外拓市場”的思路和區域化布局,以規模化生產、一體化經營、品牌化運作為發展模式,培育了以6個高原特色——一片煙、一杯茶、一個核桃、一頭牛、一只雞、一棵藥為主的生態農業產業,帶動了地方經濟發展。經過多年的發展,南澗縣已經成為全國生態茶葉發展重點縣,云南省最重要的煙葉生產地和泡核桃基地縣,云南省商品牛、肉牛的出口基地縣和“云藥之鄉”。無量山烏骨雞被認定為云南省六大名雞之一,同時也被國家畜禽品種遺傳資源列入保護名錄。南澗縣高原特色生態農業的發展已成為農民群眾穩定增收致富的源泉。
生態農業的發展與氣候條件密切相關。氣象因子不僅是農業生產的重要環境條件,而且對其他農業環境因子和自然資源具有重要影響,如光照、溫度、水、風和冰雹等惡劣天氣對農業的影響。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發展,南澗縣委、縣政府越來越重視氣象為農服務和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氣象為農服務和氣象防災減災工作大有可為,新形勢下如何更好地當好氣象消息樹、做好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
1 南澗縣氣候特點和氣象災害情況
1.1 氣候特點
在大氣環流和特殊地理等因素共同影響下,南澗縣氣候具有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年溫差小、日溫差大、四季不分明的特點。降水分布不均勻,夏秋多雨水,冬春多干旱,雨熱同季,干涼同季;春早春暖,秋早秋涼,光照充足。氣候水平分布復雜,垂直分帶明顯,地形地貌類型多樣,立體差異突出。
1.2 氣象災害
由于季風環流的不穩定性和不同天氣系統的反復多重影響,加上復雜的地形、地貌等因素,南澗縣內氣象災害較為頻發,幾乎年年發生,只是成災面不等,常常交錯出現,多呈插花性、局部性。南澗縣常見的氣象災害有低溫、干旱、洪澇、霜凍、冰雹、大風和雷暴等。北部多干旱,南部多低溫冷害,局部地區多洪澇、冰雹、大風和雷暴。一般山區多干旱和大風,局部地區還會發生暴雨和大暴雨,并經常引發山洪、泥石流、滑坡和崩塌等次生災害。長期高溫干旱或陰雨寡照,常常會導致農作物病蟲害滋生暴發,這些氣象災害占各種自然災害的75%~80%[1]。同時,初春、初夏干旱對春耕春播、大田作物生長帶來嚴重危害,降水時空分布不均,南澗縣內部分水庫蓄水不足,部分月份生產生活用水存在短缺的現象。
2 農業氣象服務的需求分析
2.1 對農業氣候資源進行氣候論證
作物新品種的引進和產業的布局都需要開展氣候可行性論證,特別是農業、種植業、畜牧業產業結構調整、優化時,除需要對市場因素全面考慮外,還要根據氣候適宜性分布情況提升農業結構布局、調整的合理性及科學性[2]。措姆[3]選取1981—2016年西藏自治區米林縣的氣象觀測資料,對米林縣光、熱、水資源基本特征及變化趨勢進行了分析,探討農業氣候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為合理調整作物種植布局,實現米林縣光、熱、水等資源的綜合利用,有效規避農業氣象災害,促進農業生產穩步、健康發展提出了開發意見。
2.2 南澗縣委、縣政府及涉農部門決策需求
遇重大災害性天氣過程和關鍵節點需要做好監測預報預警服務工作,在農事關鍵期、森林防火、防汛抗旱中做好氣象保障服務,及時準確向縣委、縣政府和涉農部門提供天氣預報、氣象災害預警和實況信息等。當好氣象消息樹,防災減災救災、趨利避害,服務社會大眾,集合部門職責,開展氣象科普宣傳,提高全民氣象綜合素質。
2.3 對廣大生產種植用戶的針對性服務
農業活動安排是建立高原特色農業氣象服務的先決條件,是開展農業氣象服務需求調查的首要途徑。在進行重要農業活動時,需要提供關鍵期服務產品,發布農事活動天氣預報信息,并就農業生產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這需要加強與涉農部門的合作,才能實現具有針對性的關鍵期服務產品的發布。
3 為農氣象服務中存在的問題
3.1 氣象科普宣傳城鄉不均衡
各類防災減災科普活動都存在城區多、偏遠地區相對較少的情況,科普宣傳力度、深度和文化素質城鄉發展不均衡。1)氣象科學知識沒有納入到農民培訓的范疇,氣象主管機構也因管理體系和人力財力的關系,較少深入農村搞宣傳教育,農村懂氣象科學、會運用科學知識的人較少。2)農村中年輕人或文化素質較高人的基本都出去打工、經商,留在農村的主要是老、幼、婦等。因文化素質較低等各種原因,解讀不了氣象信息,生產存在很大的盲目性,沒有先進科學技術合理指導農業生產,也不會根據天氣氣候變化靈活種植,影響農業生產效益。同時對人工影響天氣了解較少,對人工增雨、防雹作業存在“誤解”。
3.2 信息員作用發揮存在差距
目前南澗縣8個鄉鎮均建立有氣象信息服務站,有氣象協理員和氣象信息員,但在作用發揮上仍存在一些問題。1)農村氣象信息員素質參差不齊。因縣級氣象主管機構人力、物力、財力有限,難以抽調人員對氣象信息員進行定期專業培訓。同時也由于氣象信息員的公益兼職性質和氣象信息員流動性強、分散度高的特點,導致了對氣象信息員進行集中培訓的時候無法全面覆蓋所有氣象信息員,不能讓培訓精準到每一位氣象信息員身上,這就會間接導致氣象信息難以高質量傳播。2)人員變動信息更新不及時。氣象信息員主要由村委會書記和主任擔任,村級行政人員變動信息并不直接被氣象部門掌控,鄉鎮政府部門也不會把人員變動信息主動上報氣象部門,造成了因人員的變動無法繼續進行氣象信息傳播。3)農村氣象員隊伍管理具有一定難度。因為這個崗位缺少相應津貼補助,再加上一些農村氣象信息員思想覺悟不高,不能很好地發揮氣象信息員的作用。但是對于氣象部門來說,無權對農村氣象信息員平日的工作做出處理和評估,對于農村氣象信息員的管理手段非常匱乏。
3.3 氣象服務產品單一且與群眾需求脫鉤
隨著茶業、烤煙等六大支柱產業的大力發展,對經濟、稅收的支撐作用越來越明顯。很多農戶,特別是專業種植大戶、種植基地需要氣象部門提供更具有針對性、專業性的氣象服務產品。雖然依托前期2017—2020年“三農”項目的開展,在信息員隊伍、直通式服務群組建立及本地區各類氣象災害發生頻率及多發區域培訓、不同作物的氣象服務手冊制作上都取得了重大的進步,但隨著農業產業布局的調整,基層氣象部門信息更新存在不及時的現象,對不同作物關鍵期信息資源的整合開發和利用還不夠,農業氣象服務的產品種類不夠齊全,常規的農業氣象服務跟不上現在的發展趨勢,專業性、針對性和技術含量都還不夠,有必要開發針對性和專業性較強的氣象服務產品。
3.4 檢驗及修正致災閾值工作滯后
每一套標準和體系在使用時都存在一定時間或空間上的局限,而且會隨著氣候、環境條件的改變與實際使用條件出現一定的誤差。南澗縣多山區,立體氣候明顯,降雨存在時空分布不均的情況。各鄉鎮地質災害隱患點的致災閾值應有差異化體現,但目前在氣象災害風險普查、部門聯動等方面工作還存在滯后,用歷史災情普查大數據來不斷檢驗、修正方面還存在不足,部門合作、信息共享機制不完善,日常可操作性不強。
4 生態農業氣象服務對策
4.1 開展多形式氣象科普宣傳
隨著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氣象科普應實現由部門科普、行業科普到綜合科普,融入城市大科普[4]。1)推進城鄉科普基地建設,打造氣象臺、科普走廊等科普宣傳基地。做到內容定期更新,力求貼近民眾生產生活,具有較強的可讀性,營造一個良好的科普知識宣傳氛圍。引進先進的氣象知識學習軟件,為氣象科普愛好者查閱氣象知識、了解科普實物及模擬儀器的操作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務平臺。2)充分利用現有載體,開展氣象科普宣傳活動??稍谡T戶網站開設氣象科普專欄,用好前期“三農”專項建設的宣傳欄和信息服務站,不定期更新內容,深入社區、農村現場向群眾免費發放氣象科普讀物。3)加強氣象科普宣教宣講,在中小學開展“氣象科普進學?!钡然顒樱院⒆酉猜剺芬姷男绦问?,讓氣象科普走進千家萬戶,讓科普理念扎根于祖國花朵的內心。4)結合“3·23”世界氣象日及縣級各部門組織的各類科普活動,根據南澗縣各鄉鎮氣象災害的分布特點,合力做好縣城主戰場和農村各戰場的科普宣傳活動。
4.2 加強氣象信息員隊伍建設
應充分發揮基層氣象信息員隊伍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地方政府防災減災救災信息傳播管理機制。1)明確政府和各有關部門在基層防災隊伍管理的責任。確定信息員團隊的主要任務,改進信息員小組工作制度,加強信息團隊管理,建立由政府考核的工作機制,以工作開展情況納入年度總體目標。2)建立常態化培訓制度。氣象信息員大多是兼職,許多人對氣象工作和氣象知識不太了解,因此非常有必要對氣象信息員進行定期、系統的培訓,培訓必須有針對性,重點培訓預警信息傳播、災情收集、防災減災避險等基本知識,切實提高其履行職責的能力。
3)建立經費保障機制和信息員質量考核獎勵制度,以便有效激勵信息員的工作興趣:①將氣象信息員培訓、補助等納入財政年度預算;②對氣象信息員從事科普宣傳、災情收集等工作給予一定的勞務補助;③認真考核,對工作突出的給予表彰獎勵等。
4.3 重視人才培養
基層氣象部門普遍存在人少事多、一人身兼數職的情況,而生態農業氣象服務承擔的是一個隨著農業動態變化提供精細化的氣象意見及建議的角色,需要花時間去溝通、調研群眾的需求和農業動態,進而提供更貼合實際的服務產品。因此,需加強在人力、物力和財力上的投入,重視農業氣象服務人才的重點培養[5]。
4.4 提供精細化服務
1)根據南澗縣自然災害的特點和自動觀測站布局,完善現有氣象觀測站點布局規劃,增加觀測要素,科學合理利用先進技術,建設信息豐富、高質量的氣象觀測系統。2)建立更具直接性、可操作性的部門間合作機制和流程,加強信息共享和溝通,加強氣象服務產品的針對性和有效性。3)利用好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契機,對氣象災害進行歷史大普查,用災情大數據和氣象監測數據不斷檢驗、修正暴雨等災害致災閾值,逐步建立分鄉鎮的災點閾值數據庫,以期提供更科學、更精細化的決策和專業氣象服務。
5 結語
做好氣象為農服務可有效提高本地防災減災能力,保障農作物優質高產,農民增產增收,這是氣象部門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從源頭解決服務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是一項系統工程,多部門應密切配合,努力研究,共同將高質量的氣象信息覆蓋廣大農村。
參考文獻:
[1] 黃春娟,易小蓉,趙尹強.南澗縣茶葉氣象服務適用技術手冊[M].北京:氣象出版社,2020:15.
[2] 楊國利.山陰縣生態農業氣象服務需求及思考建議[J].農業與技術,2018,38(18):228.
[3] 措姆.米林縣農業氣候資源特點及開發建議[J].鄉村科技,2018(35):117-119.
[4] 李玉平,李孟蔚.城市氣象科普融合發展趨勢研究[C]//中國氣象學會.第35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S11城市氣象與環境:第七屆城市氣象論壇.合肥:中國氣象學會,2018:4.
[5] 賀明慧,刁軍,董秋婷,等.農業氣象服務需求及發展對策[J].江西農業,2019(2):42.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