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賽 梁盼 王茜 吉春
摘 要 面對鄉村發展需要,江蘇省宿遷市通過抓產業、強支撐,抓載體、強打造,抓服務、強保障,抓富民、強帶動等一系列舉措,推動農村電商產業快速發展。基于此,針對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聚焦提升網絡流量,聚力提高產品質量,大力培養“網專”“網紅”人才,建立更加多元的農村電商資金鏈,建立更加完備的農村電商物流鏈等措施鞏固電商發展成果,推動農村電商產業發展,為鄉村振興提供產業支撐。
關鍵詞 農村電商;發展策略;鄉村振興;江蘇省宿遷市
中圖分類號:F32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26.107
隨著信息通訊技術的發展及其在農村地區的廣泛使用,各級地方政府希望通過推動農村地區電子商務的發展來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實現農民增收,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奠定基礎[1]。2020年,江蘇省宿遷市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決策部署,積極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大力實施“一村一品一店”提檔升級行動,推動全市農村電商快速發展。2020年1—12月,全市農村電商網絡銷售額155.27億元,同比增長23.1%。
1 宿遷市農村電商發展路徑
1.1 抓產業強支撐,彰顯集聚效應
實施生態高效農業倍增計劃,大力開展農業招商引資,攻堅農業重大項目建設,在“1+4”特色產業的基礎上,進一步延伸打造優質稻米、標準化果蔬、園藝型花木、農牧循環型生豬、精深加工型肉禽和生態河蟹6大百億級重點產業。突出“特色+規模”導向,圍繞6大產業構建形成“12338+N”的優勢農產品空間格局,深化拓展縣域“1+2”主導產業體系[2]。2020年,全市花木、果蔬、稻米3大產業年產值已突破百億元;沭陽縣成為全國最大的花木產區和集散地之一,泗陽縣入圍全國3大食用菌工廠化生產基地,泗洪縣建成全國最大的河蟹出口示范區和華東地區最大的干果產業基地,宿豫區打造出全省唯一的肉雞特色產業基地,宿城區建成上海“菜籃子”直供基地。全市生態高效農業面積累計達到15.66萬公頃,6大百億級產業產值占比達到65%左右,初步形成沭陽花卉園藝、泗洪農特產品、宿城板式家具等電商集群。
1.2 抓載體強打造,彰顯支點效應
全市以宿遷電子商務產業園區為引領,其他省級電子商務示范基地協同發展,8個省級以上電子商務示范基地累計注冊企業5 076家,吸納就業人員49 183人。獲評“中國淘寶鎮”31個、“中國淘寶村”114個,均居江蘇省第3位。全市正常經營網店10萬家,電子商務產業相關從業人數約60萬人。目前,省級“電商縣”率先在全省實現全覆蓋,并擁有省級“電商鎮”17個、“電商村”41個。沭陽縣、泗洪縣創成國家級“電商縣”,沭陽縣農村電子商務工作獲國務院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實干督查激勵表彰[3]。
1.3 抓服務強保障,彰顯協同效應
宿遷市先后出臺了《宿遷市“一村一品一店”提檔升級行動計劃》《加快全市電子商務產業基礎設施建設行動計劃》《宿遷市推進電子商務與快遞物流協同發展實施方案》等政策文件,推動京東智慧物流園、宿城電商基地和蘇宿電商產業園等創建省級電子商務與快遞物流協同發展示范基地。出臺《宿遷市農村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站、點)設置與服務要求(暫行)》,打造“縣級電商園+鎮級服務站(中心)+村級服務點”的三級電子商務公共服務體系[4]。把電商人才培訓列入市委市政府民生實事項目,實施農村電商“萬人培訓計劃”、網絡創業“百千萬”培訓工程,依托江蘇農民培訓學院、京東電商學院等單位,開展電商實用人才培訓,年培訓電商人才3萬人次,其中低收入農戶占25%
左右。
1.4 抓富民強帶動,彰顯增收效應
借助阿里、京東、蘇寧等電商巨頭下鄉戰略,大力推進“農業+互聯網”融合發展。建成京東“中國特產·宿遷館”、蘇寧“中華特色·泗陽館”“繽紛泗洪”“豫見精彩”等13個線上特色館電商,服務本地企業1 290家、上線產品4 300多個,有力地帶動了群眾增收致富。目前,電子商務帶動從業者戶均增收1.3萬元,直接吸納低收入人口就業近萬人,26萬低收入人口在電商發展中受益。2020年,片區面貌顯著改善,低收入農戶人均可支配收入、省定經濟薄弱村村均收入分別由“十三五”之初的5 302元、5.98萬元提高至1 1051元、41萬元。
2 宿遷市農村電商發展存在問題
面對區域電商迅猛發展態勢,及直播電商、社區電商等新業態新模式的涌現,全市農村電商面臨不進則退的風險挑戰。
2.1 政策扶持不夠精準
從省到市、縣,乃至部分鄉鎮,都對電商發展制定了大量優惠支持政策,形成大水漫灌之勢,但多聚焦在“三免”等電商發展起步階段,企業獲得感仍然較低。
2.2 暢銷產品種類單一
從網絡銷售角度看,宿遷市農產品特色度、支撐度、品牌影響力與農業大市的地位不匹配,錢集老鵝、梅花青殼雞蛋、重崗山小香芋等一些有特色、品質好、復購率高的產品規模較小,持續供應量不足。
2.3 人才結構失衡
企業對電商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要求越來越高,直播帶貨、網店策劃、軟文美工、運營推廣等人才嚴重短缺,缺乏專業人才是制約農村電商發展的重要因素。
2.4 公共服務不足
現有電商產業園僅滿足于提供免費場地、寬帶、水電,缺乏產品設計、運營策劃、直播推廣等服務。農村電商缺乏有效信用擔保,融資渠道不暢,難以滿足電商快節奏、高頻率的需求。冷鏈物流發展滯后,無法充分適應農產品季節性、易腐性、品種多等特點[5]。
3 宿遷市農村電商發展對策
當前,農村電商已進入競相發展的關鍵階段,要在市場激烈競爭中占穩一席之地,必須進一步創新思維、放寬視野,做到雙量并提、雙才同育、雙鏈齊建、雙帶共促,推動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打造鄉村振興“云經濟”。
3.1 網絡流量提升與產品質量提高并行
3.1.1 聚焦提升網絡流量
3.1.1.1 深化合作
依托宿遷市政府與京東集團的戰略合作,借助京東農場、京東生鮮等品牌優勢,推動宿遷特色農產品上行銷售,爭取京東給予流量支持和活動推廣。
3.1.1.2 過好網節
策劃參與商務部“雙品網購節”、京東“6.18”、天貓“雙11”、京東阿里年貨節等活動,同時辦好“518”品牌電商購物節等宿遷本土農村電商推廣活動,促進本地農特產品觸網上行。
3.1.1.3 打造爆款
集中資源進行宣傳推廣,與知名網紅進行合作,在京東、天貓、抖音、快手等平臺進行直播,打造“東哥家鄉禮”“宿有千香—霸王蟹”“宿有千香—蟹園米”等具有代表性的網紅爆款。
3.1.2 聚力提高產品質量
3.1.2.1 產業化
按照每個縣(區)主打1個網絡農產品和N個其他電商產品的思路,發展縣域農村電商“1+N”產業集群。其中,“1”要結合6大百億級產業建設,堅持線下生產、線上銷售兩手抓,線上重點打造沭陽園藝花木、泗陽特色桃果、泗洪生態水產、宿豫肉禽食品和宿城綠色果蔬等網銷主打農產品,推動農業分散向集中轉變、基地向龍頭靠攏,助力線下6大百億級農業產業集群打造;“N”要發揮電商買全國賣全國的優勢,因地制宜發展圖書、家居、家具、服飾等N個其他農村電商暢銷產品,推動線上向線下延伸、產品向產業拓展,逐步發展N個精、專、特產業小集群。
3.1.2.2 標準化
建立農產品全產業鏈標準體系,從播種收獲、加工整理、包裝上市等主要環節入手,促進初級農產品就地標準化,提升產品附加值,讓農品變標品,標品變網品。
3.1.2.3 品牌化
充分發揮“宿有千香”品牌的引領帶動作用,鼓勵支持各地特色農副產品納入“宿有千香”產品體系進行授權管理。
3.1.2.4 誠信化
指導行業協會建立適應網絡交易特點的行業公約準則,由市場監管部門建立農村電商紅黑名單,懲戒各類網絡交易違法行為,凈化產品貨源市場。
3.2 注重電商專業人才培養
3.2.1 大力培育“網專”人才
在宿遷學院、淮海技師學院等院校開設產品設計、直播推廣、運營管理、美工軟文等電商技能專業,依托江蘇農民培訓學院,通過“小班化”教學、“菜單式”選學、“模塊化”教學等形式,大力開展有針對性的實戰技能培訓。通過校企合作,采取定向委培方式,根據電商企業實際需求開展“訂單式”網專人才培養,向電商企業源源不斷地輸送電商專業人才。
3.2.2 大力培育“網紅”人才
全力支持以直播電商為代表的電子商務新業態發展,形成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的政企聯動局面,吸引和集聚國內優質直播電商平臺、直播機構、直播電商經紀公司。實施直播電商“十百千萬”網紅人才計劃,力爭3年內,全市擁有10家以上大規模直播機構、100名以上直播導師、1 000個以上直播間、1萬名以上直播電商帶貨網紅達人,打造全省一流、全國領先的網紅直播基地。
3.3 農村電商資金鏈與物流鏈并行
3.3.1 建立多元化農村電商資金鏈
積極拓寬農村電商融資渠道。1)開發電商專業貸。選擇試點金融機構開發專業電商貸,大力推廣“一次授信、隨借隨還、循環使用”電商金融產品,探索推廣“無還本續貸”等信貸產品,擴大貸款抵押范圍,提高信貸審批和放貸效率。2)開展網絡金融合作。與京東金融、螞蟻金服等網絡金融公司開展戰略合作,入駐電商產業園和電商孵化中心,為電商企業和廣大從業者提供方便快捷的互聯網信貸支持。3)引入社會金融資本。積極引入VC/PE等股權投資、大力發展產業投資基金,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為農村電商發展提供多元化資金支持。
3.3.2 建設完備的農村電商物流鏈
1)快遞物流提速降費。對現有農村客運、縣域散貨運輸、郵政物流等資源整合,推動商流物流統倉共配。積極爭取京東物流在宿遷建設物流分撥中心和區域性云倉,打造倉、運、配一體化模式,促進快遞物流行業提速降費,提高農村電商競爭力。2)物流產業園轉型升級。以現有大型物流產業園為基礎,加大智慧物流企業招引力度,利用“物流+互聯網+大數據”相融合的一體化生態運作體系,構建智慧物流園區的創新模式,促進物流園區的互通互聯、提質增效。3)大力發展冷鏈物流。爭取順豐速運、希杰榮慶等知名冷鏈物流公司在宿遷布點,建設冷鏈中轉倉。設立專項發展資金,加大農產品龍頭企業冷鏈倉儲建設獎補力度,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冷鏈基礎設施建設。
3.4 帶產業促融合
通過發展農村電商,以市場需求和消費信息來發展集生產、加工、流通、服務于一體的現代化產品供應鏈,增強一二三產業的互聯互通性,促進產業融合協同發展;積極探索實踐“技術引進推廣+標準化生產+電商運營+物流保障”的“農村電商供應鏈”模式,打造“新農業”“新物流”“新零售”;持續創新業態模式,在“工業品下鄉、農產品上行”基礎上,推動新零售、在線餐飲、在線旅游、在線教育和休閑娛樂等業態參與農村電商“生態鏈”,借助抖音、快手等新媒體開展網絡營銷,農旅服務帶動當地農副產品銷售,激活農村市場潛力,打造農業農村“云經濟”。
參考文獻:
[1] 袁權.鄉村人才振興實施路徑研究:以江蘇省宿遷市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21,49(14):269-270.
[2] 胡賽.宿遷市農村電商產業發展路徑分析[J].南方農業,2020,14(5):101-102.
[3] 佚名.2020阿里農產品電商報告發布[J].新農業,2020(14):64.
[4] 強化人才支撐 助力鄉村振興全面推進[N].華夏時報,2021-08-02(8).
[5] 劉英俊,羅華.農村地區短視頻和直播電商發展現狀和趨勢[J].商業文化,2021(21):26-27.
(責任編輯:劉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