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凱 孫星星 秦光蔚 李紅陽 高波 蔡彥虹



摘要:耕地是我國糧食安全的根本保障,由于農業生產等因素影響,我國部分耕地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退化,主要表現形式為土壤鹽堿化、酸化和重金屬污染。針對土壤退化問題,需要采取物理措施、化學措施、生物措施等多種方法進行改良、修復。筆者對近年來我國土壤改良修復技術的相關文獻資料進行分析,針對鹽堿土壤、酸化紅壤以及重金屬污染土壤等不同退化類型,綜述了土壤改良調理劑修復、耐逆適生作物栽培、微生物改良等技術,分析當前使用的土壤改良修復技術存在的問題,提出對未來土壤改良修復技術發展趨勢的展望。
關鍵詞:土壤退化;改良;修復;調理劑;植物修復;微生物
中圖分類號: S156?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21)20-0040-09
收稿日期:2021-03-08
作者簡介:王 凱(1969—),男,江蘇鹽城,副研究員,主要從事生態農業以及耕地保護相關研究。E-mail:13851051048@163.com。
通信作者:蔡彥虹,女,北京人,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業科技管理。E-mail:cyh0610@sina.com。
近年來,由于農業生產等人為因素影響,部分耕地質量發生嚴重退化,土壤酸化、鹽漬化問題突出,作物土傳病害發生日益嚴重。據統計,我國有1.3億hm2耕地中有0.25億hm2發生了不同程度退化,保障糧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為確保糧食安全,需要對耕地進行改良與修復。筆者查閱了近年來關于土壤改良修復相關文獻資料,分析我國土壤退化基本情況、主要土壤改良工程技術、存在主要問題,并提出對未來土壤改良修復技術的展望。
1 我國土壤退化情況
我國目前耕地總體質量不容樂觀,土壤退化現象較為嚴重。現有中低產田面積約0.927億hm2,包括酸化紅壤0.173億hm2,鹽堿地0.073億hm2,低產沙化潮土0.080億hm2,低產水稻土 0.040億hm2,主要分布在黃河三角洲鹽堿地、南方酸性紅壤、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區等區域。
我國鹽堿地分布在東部沿海平原地區、淮海平原地區、東北地區、西北干旱帶半干旱地區[1],主要表現為土壤可溶鹽類含量較高,板結、通透性差,對植物生長產生直接抑制作用。長江口以北的江蘇省、山東省、河北省、天津市、遼寧省等地濱海鹽土面積達100萬hm2,黃淮海平原的鹽漬土約有13333萬hm2,東北平原的鹽漬土以松嫩平原最多,據統計東北3省共有鹽堿土面積約320萬hm2;西北地區的鹽堿土壤約有200萬hm2左右,分布在內蒙古河套灌區、寧夏銀川灌區、甘肅河西走廊、新疆準葛爾盆地、塔里木盆地、吐魯番盆地、青海柴達木盆地等地區。
土壤酸化指土壤膠體吸附了一定量交換性Al3+或交換性H+,促使土壤堿性鹽基離子淋失,從而使土壤酸度增高的現象[2]。我國土壤酸化區域主要集中在華中、西南和華東沿海3個區域。由于煤、石油等燃料大量燃燒,過量施用氯化鉀、硫酸鉀、氯化銨等酸性肥料以及火山爆發、森林火災等因素,導致酸性物質大量排放產生酸雨,酸雨中硫酸根離子和硝酸根離子等多種侵蝕離子沉降,致使土壤酸化[3]。南方廣大紅壤區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土壤肥力衰退,退化程度僅次于我國黃土高原地區[4]。土壤有機質減少很可能是紅壤理化性質快速退化的原因,在湖南省祁陽市進行長期定位監測,發現土壤長期單施化肥 20 年后pH值由5.7下降至4.5[5]。目前,粵桂甘蔗產區、云南煙草產區等土壤酸化情況較為嚴重。
耕地受重金屬污染造成退化已成為全球面臨的重要問題,重金屬污染的土壤不僅直接影響糧食等農作物產量與品質,還能通過食物鏈直接或間接影響其他生物。土壤重金屬污染具有累積性、潛伏性、滯后性等顯著特點,難以被治理[6]。我國耕地中重金屬Cd的污染最為嚴重,其次為鉻(Cr)、銅(Cu)、鉛(Pb)、汞(Hg)、鋅(Zn)、砷(As)、鎳(Ni)、錳(Mn)等污染。我國西南部、中南部地區土壤重金屬超標現象較為嚴重;其中,鎘(Cd)、Hg、As、Pb? 4 種重金屬污染物含量從西北到東南、從東北到西南方向呈現逐漸升高的趨勢[7]。耕地發生重金屬污染的主要原因,包括長期依賴農藥、化肥、農膜等以外,還有因化工產業、采礦挖掘等引發的流域灌溉水源輸入性因素。據報道,Cd、Pb污染的土壤中對玉米籽粒中的蛋白質含量造成潛在影響[8],Pb污染土壤會對辣椒幼苗生長發育造成抑制[9]。
2 主要土壤改良工程技術
關于退化土壤的改良措施主要有物理措施、化學措施、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等方式,本研究主要針對鹽堿地、酸性紅壤和重金屬污染土壤,綜述了土壤調理劑、耐逆適生作物、微生物改良技術以及其他技術的研究進展。
2.1 土壤調理劑改良技術
我國土壤調理劑研究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具有改良土壤理化性質、改善微生物環境等優點,但目前針對其分類并沒有明確規定。白博文等根據原料將其劃分為天然無機物原料類、有機質原料類、廢棄物原料類、天然高分子化合物類、人工合成改良劑、天然-合成共聚物類和生物改良劑。天然無機物類主要有石灰石、石膏、蛭石、珍珠巖、粉煤灰、沸石、麥飯石等,具有調節土壤pH值、吸附重金屬、改良土壤結構等作用。天然有機物類主要有腐殖酸類、多聚糖類、纖維素和木質素類,具有提高土壤保墑保水性能和穩定土壤孔隙結構等作用。合成高分子材料類可分為陰離子型、陽離子型和非離子型[10],主要有聚丙烯酰胺、聚丙烯酸鈉、聚氨酯、聚醋酸乙烯、聚谷氨酸以及脲醛樹脂等,合成過程中可以模擬天然膠結劑的分子結構和性質,黏結性較好,絮凝性強,能顯著改善土壤的物理結構和性能。
鹽堿土壤添加改良劑的目的是為了降低土壤的pH值和EC值,提高土壤有機質、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鉀的含量。石灰石、海泡石、沸石、脫硫石膏等無機物類改良劑在調節土壤pH值和EC值等方面具有積極作用;定期施用腐殖酸類、多聚糖類和木質素類等有機類改良劑可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調節土壤理化性質,顯著增加作物產量;生物炭具有表面積大和多孔性的優點,能夠改善鹽堿土壤物理結構,增強水肥利用效率。當前諸多研究均將不同種類的土壤改良劑混合形成配方使用,對于土壤改良產生增效作用。姚強等研究發現,腐殖酸、脫硫石膏、菌渣等原料間的協同效應對濱海鹽堿地具有良好的改良效果[11]。使用工業腐殖酸對新疆克拉瑪依市紅山湖周邊鹽堿地土壤進行了改良,能夠降低土壤pH值,提高有機質含量,增加Mn、P和有效磷的含量[12]。
酸性土壤通常使用土壤改良劑進行改善。石灰是一種傳統的酸性土壤改良劑,能夠有效降低土壤交換性Al3+含量,從而改善土壤酸化。除石灰外,磷石膏、硼泥、白云石等工業副產物也被運用到酸性土壤改良中。徐智等提出,磷石膏和有機固體廢棄物聯合堆肥能夠有效改善土壤酸化現象[13]。另外,農作物秸稈、糞肥等有機物料也可以提高酸性土壤pH值,提高土壤肥力[14,15]。近年來,研究發現生物炭能夠顯著提高土壤pH值,改良理化性質,提升作物產量和品質[16-17]。
土壤重金屬污染主要通過鈍化劑實現修復,使土壤中重金屬的有效性和遷移性降低,從而降低重金屬污染程度[18]。鈍化劑按種類可分為無機類、有機類和有機-無機復合型3類。無機類鈍化劑包括含鈣類、磷酸類、硅酸類和金屬類4種;有機類鈍化劑包括污泥、有機堆肥等有機質和生物炭;有機-無機復合型鈍化劑對重金屬污染土壤的修復效果通常要優于單一類型的鈍化劑。將生物炭和蒙脫石[19]、磷酸類[20]鈍化劑配合使用,能夠起到增效作用,大幅降低重金屬遷移性和有效性,對土壤改良效果優異。常見土壤改良劑主要成分及功能見表1。
2.2 耐逆適生作物
植物與土壤存在著相互依存、互惠互利的關系,植物依靠土壤中的養分生存,土壤又能夠通過植物保持健康狀態。我國植物修復研究于1996年開始[33],主要分布在重金屬污染治理、鹽堿土壤改良等方面,近年來該領域論文發表數量呈現波動式增長態勢,主要研究機構為西南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等單位[34]。
耐鹽植物的應用是鹽堿地區植物改良的關鍵,可以有效汲取土壤中的鹽分,但不會在體內形成鹽分積累,能通過莖葉上的耐鹽腺體將鹽分排到植株外。傳統的鹽堿地改良作物,如白蠟[35]、檉柳[36]、沙棗[37]、堿茅[38]、胡楊[39]、紫穗槐[40]和枸杞[41],具有耐鹽性強、抗逆性好等優勢,可以有效改良土壤,經濟價值較高,劉盛林等研究發現,在黃河三角洲鹽漬化荒地上種植檉柳、白蠟,能夠顯著提高土壤磷酸酶活性和降低pH值[42]。當前,藜科、禾本科、菊科和豆科是耐鹽作物中研究最多的科,其他種類如漆樹科的鹽膚木等喬木類在鹽堿地改良中應用較好。
我國關于耐鹽牧草的研究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吉林省農業科學院對堿茅屬進行研究,發現堿茅屬對鹽堿土壤有較好的適應以及改良能力,目前在我國北方地區已廣泛種植,取得較好的經濟和生態效益[43]。遼寧省通過在鹽堿地上種植細葉藜,不僅改良了土壤的理化性質,也為養豬業提供了優質飼料[44]。當前,耐鹽牧草主要有禾本科和豆科2類,禾本科牧草代表性的有蘇丹草、冰草、草地早熟禾、偃麥草等,豆科牧草研究較為廣泛的有苜蓿類、苕子、田菁等。牧草資源是改良貧瘠鹽堿化土壤的有效植物,具有耐鹽抗旱、耐濕抗寒等諸多優點,具有較大的開發潛力。在鹽堿地種植甜菜、高粱、棉花、水稻等抗鹽農作物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程知言等研究發現,耐鹽水稻種植對濱海鹽堿地改良具有良好的作用,可有效控制耕作層(0~20 cm)土壤鹽度維持在較低的水平且保持穩定[45],同時水稻種植的特殊水田環境具有淋鹽、洗鹽和壓鹽作用。
另外,堿蓬是目前能在含鹽量為3%的土壤中生存的極少數植物之一,在土壤改良、修復等方面具有極為重要的應用潛力。在新疆鹽堿地上種植堿蓬和鹽角草后,能夠提高土壤脫鹽率和含水量,降低土壤含鹽量和有毒離子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質[46]。馬藺作為多年生鳶尾屬植物,抗鹽堿能力優良,適合大部分地區種植,觀賞價值、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較高,當前在改良鹽堿土方面的應用也成為研究的熱點。主要鹽堿地改良的植物類型和種類見表2。
重金屬污染土壤采取植物修復法更接近自然生態,從經濟投入、修復周期和避免二次污染等多方面考慮都是目前的最佳選擇。目前,全世界發現的超富集植物超過400種,黑麥草、蜈蚣草、龍葵、東南景天、遏藍菜等超富集植物是當前植物修復重金屬污染土壤的研究熱點,其中,蜈蚣草對砷的超富集作用被研究標志著植物修復技術在國內進入實際應用階段。遏藍菜是典型的重金屬超富集植物,具有極高的重金屬累積和耐受能力,可以在其地上部大量富集鋅、鎘等重金屬。近年來,竹類植物在修復土壤重金屬污染方面開始受到重視,據報道,雷竹、菲白竹、金鑲玉竹和白莢竹等對銅、鋅、鉛等重金屬富集能力較強。一些外來入侵植物,如紫莖澤蘭[58],因其對重金屬富集能力強、適應能力強、生長速度快、生物量大,也可作為某些重金屬污染地區的修復植物。與草本植物相比,木本植物特別具有生物量大、根系發達的特點,相關研究表明栓皮櫟、梧桐[59]等喬木的適應性強,具有較強的重金屬積累能力。主要重金屬污染土壤改良植物見表3。
2.3 微生物改良
土壤微生物在土壤形成、能量轉移、養分循環和生態系統長期穩定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89],即使退化耕地中也存在著多種微生物類型,具有特殊適應性的“本土”微生物是改良鹽堿土壤和重金屬污染土壤的首選。
土壤微生物通過固氮或溶磷等機制為植物提供營養,對鹽堿地等營養缺乏生態系統十分重要,微生物的添加可以顯著增加土壤微生物多樣性,可以調節土壤中蔗糖酶、脲酶和堿性磷酸酶等有益酶的活性[90],降低丙二醛含量,達到改良土壤的目的[91]。微生物的代謝活動可以產生大量有機酸,降低鹽堿地的鹽堿程度。通過微生物的生命活動,還能增加植物營養供應或提供植物激素等調節因子[92],或拮抗土壤中的植物病原菌等。植物根際促生菌(PGPR)是目前微生物改良措施中應用最為廣泛的微生物,有較多的研究結果證明PGPR能夠提高植株的耐鹽堿能力[93-95],并與植株聯合作用改良土壤理化環境,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等顯著優勢。鹽堿土壤中變形菌門、擬桿菌門和芽單胞菌門是最豐富的微生物種群[89],芽孢桿菌屬和假單胞菌屬是當前用于鹽堿土壤改良中應用較多的微生物,枯草芽孢桿菌與金合歡、小麥聯合作用能夠顯著改善鹽堿土壤環境,提高金合歡與小麥的產量[89]。解磷真菌、叢枝菌根真菌與海濱錦葵聯合作用對濱海鹽土理化性質有顯著改善(表4)。
近年來,植物與微生物聯合修復重金屬污染土壤的報道逐漸增多,主要通過篩選耐受性強的微生物菌株,在植物修復時接種該菌株,能很大程度強化植物修復效率[104]。朱崗輝等報道,放線菌PSQ、shf2和細菌Ts37、C13能夠顯著提高蜈蚣草累積砷的能力[105]。文一等發現,鏈霉菌(Streptomyces sp.)能夠促使砷形態轉化,增加砷生物可利用性,促進蜈蚣草對砷的吸收[106];巨大芽孢桿菌(Bacillus megaterium)能促進青葙對鎘的吸收和轉化效率[107];熒光假單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能夠增強東南景天對鋅、鎘的富集程度[108];叢枝菌根真菌能改變土壤pH值和酶活性,增強植物對As的耐性和吸收效率[109](表5)。
2.4 其他技術
土壤改良和利用主要通過2個方面,一方面是改良土壤理化特性,另一方面是提高作物對土壤中非正常因素的耐受性。除土壤改良劑、耐逆適生作物和微生物改良外,還有一些化學改良措施、農業耕作措施、水利工程措施。
2.4.1 鹽堿地改良技術
目前,國內關于鹽堿地治理主要措施有引水種稻洗鹽、淤灌壓鹽、圍海造田、深翻窩鹽、綠肥治堿、植樹造林、養魚治鹽、壓沙抗堿等[111]。部分研究采取咸水淡化的方法,利用機器設備對地下抽出含鹽量較高的咸水進行淡化,然后用處理過的水灌溉土壤,并在地面保有一定深度水層,以溶解土壤中的鹽分,再將溶鹽后的水集中排出,從而減少土壤的含鹽量[112]。另外,可采取工程措施改良土壤鹽堿狀況,主要包括暗管排鹽技術和客土回填技術。在濱海鹽堿地構建排水網絡、隔離網絡和調整土壤成分,能夠有效地降低地下水位,改善土壤性狀[113]。
2.4.2 重金屬污染土壤改良修復技術
重金屬污染土壤修復可以采用客土法/換土法、隔離法、熱脫附、電修復、淋洗法、固定法等物理和化學技術。
客土法/換土法是指將受重金屬污染的土壤采用表面覆蓋、深耕翻土,或將受污染的土壤清除后用干凈新土回填[114]。另外,可以采用土壤隔離法對重金屬污染嚴重且難以治理的土壤進行改善,利用防滲材料對土壤重金屬污染區域進行分割、隔離,目的是阻斷污染物向異地擴散的途徑[115]。熱脫附修復技術主要針對重金屬汞,利用熱傳導或輻射方式對土壤進行修復,通過直接或間接加熱從土壤中分離污染物,包括高溫原位加熱修復技術、低溫原位加熱修復技術和原位電磁波加熱技術等。電修復技術是將電極插入受污染土壤,通過施加低直流電形成電場,使土壤中的重金屬離子在電場作用下向負極遷移,并對富集在負極的重金屬進行收集處理[116]。
化學淋洗修復是指用化學淋洗液與重金屬污染物發生作用,將污染物與清洗液一起從土壤中分離的技術,可以分為原位淋洗和異位淋洗2種方式[117]。化學固定技術主要是利用固化劑對重金屬的吸附、共沉淀或離子交換等作用來降低其可移動性和溶解性[118]。土壤中的重金屬被固定后,可減少重金屬的遷移和生物利用度,從而降低重金屬毒性。主要的固化劑有硅酸鹽、瀝青、石灰、水泥、鋼渣和堆肥等。
3 當前土壤改良技術存在主要問題及展望
當前土壤改良修復技術中,較多技術在理想化狀態下表現較好,但在田間實際應用時,由于溫度、pH值等外界干擾因素影響,會使諸多技術受到限制而無法實現土壤改良目的。
土壤調理劑在環境保護、研究推廣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如天然材料的改良效果較為有限,工業副產物和高分子聚合物類對生態環境可能存在潛在風險。另外,在農業推廣使用時,土壤調理劑的成本較高,難以大面積去推廣使用。當前土壤調理劑的分類也比較模糊,缺乏統一標準。
植物修復技術具有廣泛的應用和良好的發展前景,但該技術仍存在很多不足,如大部分植物修復還存在于試驗階段、植物單一耐受性、修復周期長、植物種類少、生物量低、植物聯合修復技術還不夠成熟等。重金屬污染植物修復技術存在著修復效率較低、修復周期長的問題。客土法和換土法雖然見效快,但工程量大、投資高,且受污染的土壤遷移過程中容易發生二次污染。超富集植物種類較少,本身又具有生長慢、生物量小等局限性,難以大規模推廣使用。
土壤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礎,土壤問題直接制約著農業長期可持續發展。我國耕地土壤面積有限,充分利用現有土地資源是確保糧食安全的基本保障,亟需對現有退化的土壤進行改良修復。黃河三角洲地區、西北灌區等地的鹽堿地是我國重要的后備耕地資源,由于技術因素制約,土壤改良一直以來是一項極為艱巨的工作。新形勢下,鹽堿地綠色低碳改良技術、耐鹽糧食作物與特色抗逆作物適應性種植技術、多水源聯合利用技術、水鹽智能監測調控技術等減緩鹽漬障礙的土壤改良修復關鍵技術的研究顯得尤為重要。針對我國酸化紅壤的土壤酸瘦、耕層淺薄、作物產量較低等突出問題,應該大力推進生物改良與有機阻控技術、增氧降酸技術,篩選耐酸耐鋁作物新品種、研發多功能生物技術,構建適合酸性紅壤的生態保育綜合集成技術。針對中低產田塊,應該加大秸稈還田力度,推進生物炭等有機質施用,打破中低產田土壤生物障礙消減機制。重金屬污染土壤應該以多措并舉的方式,以生物改良為基礎,輔以物理措施和一定的化學措施,促使土壤盡快恢復,保障人民糧食安全。土壤改良技術是土地可持續利用的科技支撐力量,是當前較為緊迫的社會需求。在土壤改良方面應該注重優質、高效、低成本和環境友好型等方面,同時具有保水保肥、改善土壤理化性質等功能。
參考文獻:
[1]郝文鳳,董 嬌,路秋爽,等. 鹽堿地改良的植被選擇研究[J]. 安徽農學通報,2020,10(26):125-128.
[2]周修萍,秦文娟. 華南三省(區)土壤對酸雨的敏感性及其分區圖[J]. 環境科學學報,1992,12(1):78-83.
[3]艾永峰,譚智勇,劉 杰,等. 植煙土壤酸化原因及改良措施研究進展[J]. 農技服務,2020,37(12):55-58.
[4]聶國樹. 南方紅壤特性問題及改良策略[J]. 綠色科技,2020(22):62-63.
[5]Meng H,Xu M,Lu J,et al. Quantification of anthropogenic acidification under long-term fertilization in the upland red soil of south China[J]. Soil Sci,2014,179(10/11):486-494.
[6]王少峰. 論土壤重金屬污染及防治措施[J]. 資源節約與環保,2020(12):36-37.
[7]呂雯迪. 耕地土壤重金屬污染修復技術探究[J]. 南方農業,2020,14(21):188-189.
[8]曹 瑩,黃瑞冬,蔣文春,等. 重金屬鉛和鎘對玉米品質的影響[J]. 沈陽農業大學學報,2005,36(2):218-220.
[9]唐 詠. 鉛污染對辣椒幼苗生長及SOD和POD活性的影響[J]. 沈陽農業大學學報,2001,32(1):26-28.
[10]屈忠義,孫慧慧,楊 博,等. 不同改良劑對鹽堿地土壤微生物與加工番茄產量的影響[J]. 農業機械學報,2021,52(4):311-318,350.
[11]姚 強,宮志遠,辛寒曉,等. 鹽堿地改良肥配方優化及對濱海旱作夏玉米的影響[J]. 農學學報,2020,10(11):43-47.
[12]皮婧婧,肖 蘭,袁 諒,等. 工業腐殖酸改良紅山湖鹽堿地土壤研究[J]. 現代農業科技,2021(1):193-194,198.
[13]徐 智,王宇蘊. 磷石膏酸性紅壤改良劑開發的可行性分析[J]. 磷肥與復肥,2020,35(3):30-32.
[14]文志強,林阿典,廖 卿,等. 秸稈還田與客土改良酸性植煙土壤及提升煙葉產質量的效果[J]. 福建農業學報,2020,35(6):649-656.
[15]王 毅. 小麥秸稈及其生物炭對山東煙區植煙潮褐土的改良效應研究[D]. 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2020:15-16.
[16]郜禮陽,林威鵬,張風姬,等. 生物炭對酸性土壤改良的研究進展[J]. 廣東農業科學,2021,48(1):35-44.
[17]余 高,陳 芬,張紅麗,等. 生物炭基復合材料對酸性污染土壤汞鈍化的初探[J].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1,49(6):104-113,121.
[18]謝玉峰,劉 迪,陳振寧,等. 耕地土壤重金屬污染鈍化修復技術研究進展[J]. 江蘇農業科學,2020,48(18):30-36.
[19]高瑞麗,唐 茂,付慶靈,等. 生物炭、蒙脫石及其混合添加對復合污染土壤中重金屬形態的影響[J]. 環境科學,2017,38(1):361-367.
[20]肖慶超,宋成懷,郝雙雷. 生物炭和磷肥復合修復有色礦區重金屬污染土壤的效果[J]. 環境工程,2015,33(增刊1):840-842,860.
[21]任 珺,張凌云,劉瑞珍,等. 甘肅凹凸棒石對土壤Cd污染的鈍化修復研究[J]. 非金屬礦,2021,44(1):5-8.
[22]李延升,李文金,蔡海蘭,等. “茶樹專用肥+稻殼基生物炭改良劑”高效施肥技術[J]. 蠶桑茶葉通訊,2020(6):38-39.
[23]孫 波,呂春娟. 聚丙烯酰胺在土壤改良中的應用[J]. 水土保持應用技術,2020(6):23-26.
[24]馬 征,姚海燕,張柏松,等. 保水劑對黏質潮土團聚體分布、穩定性及玉米養分積累的影響[J]. 水土保持學報,2017,31(2):221-226.
[25]謝 浩,劉白玲,王文浩,等. 聚氨酯的生態固沙性能及其與聚醋酸乙烯酯乳液的對比[J]. 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2018,34(3):87-92.
[26]史文娟,梁嘉平,陶汪海,等. 添加γ-聚谷氨酸減少土壤水分深層滲漏提高持水能力[J]. 農業工程學報,2015,31(23):94-100.
[27]李美蘭,龔 偉,王 興,等. PVAc共聚乳液結構特點對生態固沙性能的影響[J]. 塑料,2018,47(6):79-84.
[28]吳淑芳,吳普特,馮 浩. 高分子聚合物對土壤物理性質的影響研究[J]. 水土保持通報,2003,23(1):42-45.
[29]李艷紅,王文杰,賀海升,等. 水解聚馬來酸酐對森林暗棕壤和草地退化鹽堿地土壤膠體表面結構與組成的影響[J]. 土壤,2015,47(6):1181-1191.
[30]楊 君.? 脫硫石膏改良鹽堿土及其對3種宿根花卉生長生理特性的影響研究[D]. 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20:27-28.
[31]張濟世,于波濤,張金鳳,等. 不同改良劑對濱海鹽漬土土壤理化性質和小麥生長的影響[J]. 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17,23 (3):704-711.
[32]肖厚軍,王正銀,何佳芳,等. 磷石膏改良強酸性黃壤的效應研究[J]. 水土保持學報,2008,22(6):62-66.
[33]唐世榮,黃昌勇,朱祖祥. 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復技術及其研究進展[J]. 上海環境科學,1996(12):37-39,47.
[34]李 鳳,張運春. 植物修復研究的知識譜圖分析[J]. 四川環境,2021,40(1):155-162.
[35]馬贊留,蔡紅海,崔成華,等. 江蘇沿海鹽堿地白蠟栽培技術研究[J]. 南方農業,2017,11(9):48-49.
[36]陳菲兒. 檉柳對晉北重度鹽堿地的改良及其對鹽堿脅迫的響應[D]. 晉中:山西農業大學,2016:23-24.
[37]楊慶山,周 健,王莉莉,等. 沙棗響應鹽堿脅迫機制研究進展[J]. 山東農業科學,2021,53(2):137-141.
[38]劉美玲,楊曉琴. 種植堿茅草改良鹽堿地的作用[J]. 當代畜禽養殖業,2016,12(6):57.
[39]馬 濤. 胡楊抗鹽的基因組遺傳基礎研究[D]. 蘭州:蘭州大學,2014:12-13.
[40]劉 濤,王百田,曹琪琪,等. 不同覆蓋措施對鹽堿地紫穗槐細根適應策略的影響[J]. 草業科學,2020,37(6):1098-1106.
[41]武 燕. 荒漠植物黑果枸杞鹽堿適應性研究[D]. 蘭州:蘭州理工大學,2017:18-19.
[42]劉盛林,丁效東,鄭東峰,等. 黃河三角洲鹽漬化荒地種植植物對土壤改良、磷形態轉化及有效性的影響[J]. 水土保持學報,2021,35(1):278-284,293.
[43]齊寶林,孫保平,朱有才. 堿茅在吉林省西部生態治理中的作用[J]. 四川草原,2006(3):14-16.
[44]孫守琢. 適于重鹽漬化土地栽培的優質高產牧草——細葉藜[J]. 中國草地,1994,5(3):78-79.
[45]程知言,胡 建,葛 云,等. 種植耐鹽水稻鹽堿地改良過程中的鹽度變化趨勢研究[J]. 礦產勘查,2020,11(12):2592-2600.
[46]王 升,王全九,周蓓蓓,等. 膜下滴灌棉田間作鹽生植物改良鹽堿地效果[J]. 草業學報,2014,23(3):362-367.
[47]賈 林,劉璐瑤,王鵬山,等. 鹽地堿蓬的耐鹽機理及改良土壤機理研究進展[J]. 中國農學通報,2021,37(3):73-80.
[48]黃春燕,蘇文斌,郭曉霞,等. 15個甜菜品種對鹽堿脅迫的生理響應及耐鹽堿性評價[J]. 北方農業學報,2020,48(4):1-9.
[49]巫一清,胡毓騏. 種稻改良鹽堿地的研究[J]. 水利學報,1959(2):12-28.
[50]劉 濤. 寧夏引黃灌區鹽堿荒地水肥鹽與植物根系調控技術研究[D]. 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20:9-10.
[51]溫延臣,孔少華,趙同凱,等. 黃河三角洲鹽堿地區耐鹽牧草與經濟作物篩選[J]. 山東農業科學,2019,51(5):42-46.
[52]景宇鵬,林春野,趙沛義,等. 5種植物改良河套灌區鹽漬化土壤的效果研究[J]. 土壤與作物,2020,9(2):114-125.
[53]譚 皓,雷 菲. 鹽脅迫對蘇丹草幼苗生長和滲透調節物質含量的影響[J]. 南方農業,2019,13(28):28-30,34.
[54]趙 飛,劉 暢,朱昌玲,等. 功能微生物與生物炭對海濱錦葵生長及濱海鹽土地力的影響[J]. 中國土壤與肥料,2020(5):161-168.
[55]王 堯. 鹽膚木和泰山鹽膚木耐鹽性比較研究[D]. 泰安:山東農業大學,2020:7-8.
[56]張麗雪. 蓖麻耐鹽相關基因RcGST與RcDHAR的功能研究[D]. 通遼:內蒙古民族大學,2020:5-6.
[57]袁澤斌. 馬藺對混合鹽脅迫的響應及鹽堿土改良效果的研究[D]. 蘇州:蘇州大學,2020:7-9.
[58]周啟武,楊國琴,張國昌,等. 入侵植物紫莖澤蘭對其根際重金屬的富集作用研究[J]. 安徽農業科學,2020,48(24):87-90,93.
[59]陳 瑤,李 凌,周強英,等. 楝和梧桐對鎘脅迫的生理響應及富集特性[J].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0,45(9):66-70.
[60]牛天洋,史澤涵,陳井影,等. 黑麥草修復鈾污染土壤的根際效應分析[J]. 安徽農業科學,2021,49(3):69-71,75.
[61]付永臻,游少鴻,楊笑宇,等. 鉻超富集植物李氏禾的研究進展[J]. 安徽農業科學,2021,49(2):12-15,18.
[62]王 艷,王 彤,朱四喜,等. 蘆竹中六價鉻的富集、轉運及其亞細胞的分布[J]. 安全與環境學報,2020,20(6):2295-2302.
[63]章紹康. 三種土壤改良劑強化黑麥草修復銅鎘污染紅壤研究[D]. 南昌:南昌大學,2020:13-14.
[64]龐慶莊,李紀偉,甘曉潔,等. 濕地植物蘆葦對砷的吸收作用[J]. 新農業,2020,(22):24-25.
[65]劉麗杰,王 玥,金忠民,等. 車前草對重金屬Cd2+的積累及生理響應[J]. 黑龍江畜牧獸醫,2016,13(8):15-19.
[66]李 婧,劉麗杰,孫麗媛,等. 車前草對重金屬污染的修復及生理響應研究[J]. 高師理科學刊,2019,39(2):56-59.
[67]劉麗杰,劉 凱,孫玉婷,等. 車前草對重金屬銅和鎳的積累及生理響應[J]. 甘肅農業大學學報,2020,55(5):171-179.
[68]李 松,柳 丹,吳家森,等. 雷竹對鋅的吸收轉運規律及其耐性特征研究[J]. 環境科學與技術,2014,37(6):14-20.
[69]張志堅,高 健,蔡春菊,等. 鉛脅迫下菲白竹的礦質營養吸收和分配[J]. 林業科學,2011,13(1):153-157.
[70]姜 黎. 幾種竹對過量Cu脅迫的生理適應性研究[D]. 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09:7-8.
[71]施翔,王樹鳳,陳益泰,等. 不同栓皮櫟家系對重金屬的耐性和富集特性[J]. 林業科學研究,2021,34(1):121-127.
[72]魏樹和,周啟星,王 新,等. 一種新發現的鎘超積累植物龍葵(Solanum nigrum L.)[J]. 科學通報,2004,49(24):2567-2573.
[73]韓 璐,魏 嵬,官子楸,等. Zn/Cd超富集植物天藍遏藍菜(Thlaspi caerulescens)中TcCam2基因的克隆及在酵母中的重金屬耐受性分析[J].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7,24(4):465-472.
[74]楊紅霞. 鎘形態分析與微區分布的質譜聯用技術方法研究及其在印度芥菜耐鎘機制中的應用[D]. 北京:中國地質科學院,2013:11-12.
[75]孟曉飛,郭俊娒,楊俊興,等. 兩種油菜不同鉛富集能力差異機理[J]. 中國環境科學,2020,40(10):4479-4487.
[76]Elektorowicz M,Keropian Z. Lithium,vanadium and chromium uptake ability of Brassica juncea from lithium mine tailings[J]. Inter. Jour. of Phytor,2015,17(6):521-528.
[77]郭 堤,管偉豆,張 洋,等. 雪里蕻對于Cd、Zn的耐性及富集特性研究[J]. 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20,39(10):2151-2161.
[78]傅校鋒,劉 杰,朱文杰,等. 青葙修復鎘污染土壤的田間試驗研究[J]. 水土保持學報,2019,33(4):329-334.
[79]谷 雨,黃鐵平,唐珍琦,等. 籽粒莧修復土壤重金屬污染研究進展[J]. 農學學報,2020,10(10):41-45.
[80]張習美.? 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對美洲商陸和籽粒莧蓄積銫及根際微生物的影響[D]. 北京 :中國農業科學院,2010:12-14.
[81]呂黛琳,劉 杰,俞 果,等. 雞冠花對Cd的耐受和富集特征[J]. 北方園藝,2020(17):66-73.
[82]魏忠平,谷雷嚴,羅 慶,等. 草酸強化超富集植物東南景天修復鎘鉛污染土壤研究[J]. 沈陽農業大學學報,2020,51(6):734-740.
[83]龔定芳,趙萍萍,胡 憶,等. 外源8′-炔基脫落酸強化東南景天吸收重金屬的研究[J]. 環境科學學報,2020,40(12):4540-4547.
[84]林 海,田 野,董穎博,等. 釩冶煉廠周邊陸生植物對重金屬的富集特征[J]. 工程科學學報,2016,38(10):1410-1416.
[85]尹 明,唐慧娟,楊大為,等. 不同品種紅麻在重度與輕微鎘污染耕地的修復試驗[J]. 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20,39(10):2267-2276.
[86]吳運東,王煒瑋,栗 萍. 苘麻對Cd和Pb復合污染土壤的修復潛力研究[J]. 廣東化工,2020,47(18):135-137.
[87]張 芳,王曉紅,羅澤虎,等. 桑樹幼苗對重金屬鎘的分布與富集規律[J]. 農技服務,2020,37(10):17-19,21.
[88]陳 娜,郝 喆,王曉明,等. 紫穗槐修復尾礦土的重金屬縱向遷移、生物富集及轉運特性研究[J]. 環境保護與循環經濟,2020,40(10):18-23,28.
[89]迪力熱巴·阿不都肉蘇力,穆耶賽爾·奧斯曼,祖力胡瑪爾·肉孜,等. 鹽堿土壤微生物多樣性與生物改良研究進展[J]. 生物技術通報,2021,37(10):1-9.
[90]朱 浩,劉珂欣,劉維維,等. 極端耐鹽堿菌株的篩選及其菌肥對鹽堿條件下小麥生長和土壤環境的影響[J]. 應用生態學報,2019,30(7):2338-2344.
[91]孫 雪,董永華,王 娜,等. 耐鹽堿促生菌的篩選及性能[J]. 生物工程學報,2020,36(7):1356-1364.
[92]Hayat R,Ali S,Amara U,et al. Soil beneficial bacteria and their role in plant growth promotion:a review[J]. Annals of Micro,2010,60(4):579-598.
[93]潘 晶,黃翠華,彭 飛,等. 植物根際促生菌誘導植物耐鹽促生作用機制[J]. 生物技術通報,2020,36(9):75-87.
[94]杜冬冬. 鹽堿條件下植物根際菌促生作用的研究[D]. 泰安:山東農業大學,2020:7-8.
[95]朱金滔. 根際促生菌Serratia marcescens LJL-11緩解紫花苜蓿鹽堿脅迫作用的分子機制研究[D]. 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20:13-14.
[96]Habib S H,Kausar H,Saud H M,et al. Plant growth-promoting rhizobacteria enhance salinity stress tolerance in okra through ROS-Scavenging enzymes[J]. 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2016(1/2/3/4):6284-6297.
[97]井大煒,馬海林,劉方春,等. 鹽脅迫環境下接種根際促生細菌對白蠟樹根際生物學特征及其生長的影響[J]. 水土保持通報,2018,38(1):76-81.
[98]朱 浩. 耐鹽堿菌株的篩選及其對鹽堿條件下小麥生長和土壤環境的影響[D]. 泰安:山東農業大學,2019:15-17.
[99]Liu S F,Hao H T,Lu X A,et al. Transcriptome profiling of genes involved in induced systemic salt tolerance conferred by 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FZB42 in Arabidopsis thaliana[J]. Scientific Reports,2017,7(1):95-107.
[100]朱尤東. 土壤微生物及生物高分子材料制備及其在鹽堿地改良中的作用[D]. 濟南:齊魯工業大學,2020.
[101]Hashem A,Allah E F A,Alqarawi A A,et al. Induction of osmoregulation and modulation of salt stress in Acacia gerrardii by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nd Bacillus subtilis (BERA 71)[J]. 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2016,32(1):1-11.
[102]Jalili F,Khavazi K,Pazira E,et al.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CC deaminase-producing fluorescent pseudomonads,to alleviate salinity stress on canola (Brassica napus L.) growth[J]. 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2009,166(6):667-674.
[103]Qurashi A W,Sabri A N. Bacterial exopolysaccharide and biofilm formation stimulate chickpea growth and soil aggregation under salt stress[J]. Brazilian Journal of Microbiology,2012,43(3):1183-1191.
[104]楊雍康,藥 棟,李 博,等. 微生物群落在修復重金屬污染土壤過程中的作用[J]. 江蘇農業學報,2020,36(5):1322-1331.
[105]朱崗輝. 強化蜈蚣草富集砷的微生物菌劑開發及修復應用[D]. 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11:15-16.
[106]文 一,廖曉勇,閻秀蘭. 鏈霉菌的抗砷特性及其對蜈蚣草富集砷的作用[J]. 生態毒理學報,2013,8(2):186-193.
[107]張 冰,劉 杰,蔣萍萍,等. 巨大芽孢桿菌與檸檬酸聯合強化青葙修復鎘污染土壤研究[J]. 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21,40(3):552-561.
[108]羅 莎. Sasm05菌株提高東南景天鋅富集的作用機制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學,2017:9-11.
[109]肖艷平,尹 睿,沈生元,等. 叢枝菌根真菌在植物修復砷污染土壤中的作用[J]. 土壤,2010,42(2):171-177.
[110]廖上強. 植物促生菌與CO2聯合作用對商陸和籽粒莧富集銫的影響及其相關機理研究[D]. 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2011:12-13.
[111]毛慶蓮,王 勝. 國內鹽堿地治理趨勢探究淺析[J]. 湖北農業科學,2020,59(1):302-306.
[112]王成剛,李 燕,陳文鵬. 烏魯木齊市天山公園鹽堿地綜合治理改良與綠化植物管護[J]. 種子科技,2020,38(23):28-29.
[113]韋 菁. 上海二環城市公園濱海鹽堿地土壤綜合改良技術應用[J]. 上海建設科技,2020(6):81-84.
[114]Liu L W,Li W,Song W P,et al. Remediation techniques for heavy metal-contaminated soils:Principles and applicability[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8,633(15):206-219.
[115]Press S. Soil Remediation and rehabilitation:Treatment of contaminated and disturbed land[J]. 2013,51(3):1516-1524.
[116]Sun T R,Ottosen L M,Jensen P E,et al. Effect of pulse current on acidification and removal of Cu,Cd,and As during suspended electrodialytic soil remediation[J]. Electrochimica Acta,2013,107(3):187-193.
[117]曹明超,任宇鵬,張嚴嚴,等. 原位淋洗法修復重金屬污染土壤研究進展[J]. 應用化工,2019,48(3):668-672,676.
[118]劉丹丹. 重金屬復合污染土壤原位化學穩定化研究[D]. 北京:中國地質大學,2010: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