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燕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上強調“基礎教育是立德樹人的事業”,中小學教育中應當更加重視德育教育。“立德”是指樹立自身的德行,“樹人”指代培養人才,并為后人做出榜樣。因而,教師在開展各類教育教學活動中不僅要注重對學生進行知識傳授,更要對自身言行作出規范,為學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質作出示范作用。從學科角度出發,不僅僅是思品課擔任這樣的任務,各類學科也同樣承擔著學生的德育任務。語文學科作為綜合性課程更需要融入“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創新教育方法,這樣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又能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一、言傳身教是“立德樹人”的根基
教師的言傳身教勝過千言萬語,是學生優良品質形成的基礎。小學階段的學生易受周圍環境的影響,聾生又因為身體缺陷造成他們對周圍事物的辨析接受能力更弱。教師是他們學習的領路人,也是他們最初的模仿對象。因此,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時刻被聾生關注著、模仿著、影響著。教師不僅要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能力,更要注重自身的行為修養。課堂上,教師一方面需要規范教學行為,創新教學方法,讓學生能夠很好的學習文化知識,另一方面,教師更要注意規范行為,不遲到早退,言行一致,謙遜有禮,不羞于向學生承認錯誤,努力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范”。
二、教學活動是“立德樹人”的載體
語文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包含著有關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相關內容。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教學活動”作為載體,對語文教材資源進行分析挖掘,運用合適的教學手段,把“立德樹人”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之中。
(一)挖掘教材資源
教材是語文教學的重要載體,也是語文德育滲透的重要工具。教師要善于利用教材,使之成為聾生德育教學的藍本,同時運用適切的教學方法,使聾生感悟人生哲理,提升思想道德境界。例如,聾校低中段語文教材中收錄了許多革命傳統教育文章,可以引導聾生在學習過程中認識中國共產黨是偉大的黨,是黨領導人民取得革命勝利,走向繁榮。在教《吃水不忘挖井人》、《升國旗》等課文時,教師不失時機的引導學生走進那戰火紛飛的時代,感受革命先輩們為了我們的幸福生活而做出的奉獻與犧牲,引導聾生熱愛祖國,熱愛中國共產黨,并將此融入到學習生活中。《陶罐和鐵罐》、《駱駝和羊》這類課文是要告訴聾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要善于看到別人的長處和優點,正視自己的短處,在生活中相互尊重,和睦相處。《談禮貌》是一篇蘊涵著中華傳統禮儀文化的說理性文章,分別列舉了三個典型的古人、普通人和偉人以禮相待的小事例。告訴我們:禮貌待人,使用禮貌用語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在與人交往時,以禮待人,恰當的使用禮貌語言,能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加融洽,社會生活更加美好。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理解文本,讓孩子明白禮貌待人的意義,并落實到行動,更好的踐行八禮四儀。
(二)營造育人情境
良好的育人情境是提升語文教學水平的重要手段,可以在立德樹人教育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聾生認知能力不足,教學中只是簡單的講授,會使其覺得興趣索然,理解困難。而育人情境的設計運用,會使原本枯燥的文字變得更加生動直觀,有利于提升聾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教學三年級古文《守株待兔》時,聾生初識古文,理解困難,教師設計制作了生動的多媒體課件,用動畫方式呈現課文內容,不僅能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也增加了學習的趣味性和生動性。最終,聾生通過對內容的學習,知識點的整合感受到:自己不努力,而抱僥幸心理,指望靠好運氣取得成績,是不會如愿的。
(三)聯系實際生活
當代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就是要做到“聾生語文教學生活化”,也就是說必須在聾校語文教學中,聯系聾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將語文教學中的德育問題生活化,引領聾生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從而讓聾生真正學好語文,做到立德樹人。
以《吃水不忘挖井人》為例,沙洲壩人們為感謝毛主席挖了一口井,解決了人們吃水難的問題,大家在井邊立碑刻字: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村民們以此來紀念毛主席和戰士們,同時也表達了沙洲壩人民飲水思源的感恩之心。我校殘疾學生一直受黨和國家的關愛資助,每一名殘疾學生都享受國家慈善助學,還接受社會各界人士的捐助,讓他們能夠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享受免費高質量的教育,因此,做自強感恩的特教人一直是我們的德育重點,通過這類課文的學習,更加讓聾孩子們懂得感恩回報的品德素養,使得學校的立德樹人教育理念融合更加深入,才有了學生發自肺腑的話語。聾七年級許同學在演講征文中激動的“說”:我,是一名聾生,曾經的我因為聽不到聲音而迷茫過,因為不會說話而自卑過,因為自己的與眾不同而傷心過,在黨無微不至的關懷下,我們搬入了寬敞明亮、功能齊全的新學校,在這里,我們學習文化知識和職業技能,我們變得越來越自信,越來越幸福,越來越快樂,黨對我們的關懷,鑄就了我們生命的輝煌,使我們成為一名生活的強者。
(四)輻射課外活動
與課堂講授相比,豐富的課外實踐活動能更好的的幫助學生鞏固知識,靈活運用知識,獲得真實的體驗。這也是提高學生道德素養的關鍵途徑。聾校教師應該多尋找給聾生實踐體驗的機會。例如:充分利用班級圖書角,學校圖書室的資源,鼓勵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開展。聾部低中年級老師用教材文章輻射課外閱讀資料,形成課內外聯動,給學生推薦閱讀《中國紅色兒童經典閱讀》系列,《雷鋒的故事》、《閃閃的紅星》、《微山湖上》等一篇篇優秀兒童讀本讓殘疾少年與革命先輩進行了一次次心靈對話,感嘆英烈們勇敢頑強、視死如歸的愛國主義精神。書中的英雄人物也鼓舞著孩子要努力學習,自立自強。聾部高年級可以開展革命詩詞的誦讀:《七律 長征》、《梅嶺三章》、《沁園春 雪》、《就義詩》……并在班級中進行閱讀感受的交流,說寫結合。還可以組織學生圍繞主題進行手抄報的設計制作等等,讓這些實踐活動成為深化學生學科知識,提升品德素養的有力補充。
學校教育是學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質的主陣地,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我們要充分發揮語文課堂的德育功能,促進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形成與發展,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聾生成長為自立自強感恩的勞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