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
摘要:幼兒的教育,本身就是家長與教師兩者之間的事情,家長在開展家庭教育時需要教師指導,而幼兒園教育需要家長的配合。唯有在幼兒教育中,實現家長與教師教育的合力,發揮出家長的助教作用,才能整體地促進幼兒的學習與發展。
關鍵詞:家長助教;家園共育;家長教育進課堂
一、引言
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家長應當在合作關系的建立中,以主動的心態,根據幼兒園的需求以及教育的要求,參與到幼兒的活動中去,幫助教師發現問題,以更好地解決教育中的問題。相關的教育指南指出,家庭與家長教育可以對幼兒的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價值。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充分地發揮出家長的價值。
二、家長助教的意義
家長在陪伴幼兒成長的過程中,逐步積累了很多的經驗。教師在對幼兒進行教育時,所采取的則是統一的教學活動,如果可以在教學環節,廣泛地借助家長的力量,則會讓幼兒的教育效果更出色,也能夠在家長與教師互補的作用下,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提升幼兒的學習質量。另外,如果有家長陪伴,會對課堂注入全新的活力,讓教育更加趣味性。
三、幼兒園家長進課堂的策略
(1)在生活教育環節邀請家長前來助教
在傳統的教育環節,家長都是負責幼兒的衣食起居,而且對家長而言,其對幼兒的一些習性比較了解,但是在長久的教育中,很少參與到幼兒園管理中來的,因此,如果能夠在幼兒園教育中,教師充分的結合學習活動的需求,發揮出家長的力量,則會讓整體的教學活動開展得非常出色。在幼兒教育中,教師所擅長的是理論化教育,但是家長卻具備比較多的技巧,因此上,教師應當充分的借助家長的優勢,將其邀請來課堂,進行助教。
案例一,例如,在對幼兒開展生活化教育時,可以邀請家長來助教,有些全職媽媽有很多的才能,但是局限于帶孩子,所以,沒空去施展自己的才華,因此,在教育的過程中,如果能夠充分的借助家長的力量,在對于助教進行生活教育時,可以邀請家長前來助教,這樣會提升整體的教育效率,比如,很多媽媽比較擅長收、整理物品,這些技能要比很多教師做得好,如果教師在理論講解的過程中,讓一些媽媽進行助教,示范疊被子,收納物品等,則會讓學生可以看得更清楚,步驟掌握得更突出,這樣,學習起來非??欤艺w的學習效果非常的顯著。有了家長做助教,家長可以與教師一起在班級里面轉來轉去,這樣就拆解了教師的教學壓力,這樣,也能留給每個助教充足的學習時間,學習與理解起來就會變得更簡單,有效,而且如果讓家長助教,家長也會非常地盡責,對很多助教手把手地教,讓助教學習起來,更高效。
(2)廣泛動員,激發家長助教興趣
邀請家長來助教,是需要考慮到家長事務繁忙這一要素,因此,為了廣泛地吸納優秀的家長前來助教,將這一活動持續下去,則是需要教師廣泛的動員家長,加深家長的助教興趣。在所有的家長中,不同家長所擅長的能力是不同的,因此,面對助教的要求,可以根據家長的特色以及家長的性格,對其進行邀請,讓家長將自己的優勢充分地發揮出來,實現良好的合作效果。
例如,家長扮演助教在對幼兒開展美術活動、手工制作活動時,可以將教師即將要開設的課程模式充分地呈現出來,供家長進行觀看,那么,以此來吸引家長的教學興趣,要比單獨給個助教活動的題目,效果要好的。
(3)積極評價,以激勵方式激勵家長前來助教
家長在參與助教的過程中,肯定會有一些擔心,恐懼的心理,比如,擔心自己助教不成功,效果不理想等,此時,當家長助教結束后,教師要在家長群,或者是課堂結束時,對家長給予高度的評價,讓小朋友為其鼓掌,或者誠邀家長下次繼續前來助教,那么,這樣的效果是非常出色的;不僅如此,教師要整體好一些家長助教的圖片與素材,發放到網站上,供家長與助教了解,在這個基礎上,會吸引更多的家長前來助教。
(4)應當對助教不足之處給予改進
大多數家長在助教的過程中,也會存在很多問題,畢竟不是專業的,因此,教師面對不足也要對其進行提出,不要擔心家長不高興等問題,唯有這樣,才能夠做到促進家長助教水平的不斷提高,除此以外,要給予全新的建議。
(5)建立長久的助教邀請制度
助教活動不是階段性或者間接性的,而是長久的機制。因此,如果幼兒園能夠建立長久的助教機制,那么這個活動的重要性才會被大家記住,加以重視,活動才會開展得越來越熱烈,舉辦得越來越好。有些家長平時比較忙,等有了空閑的時間,可以擔任助教的時候,也是愿意積極地參與到助教活動中的。這樣就可以滿足不同家長時間錯不開的問題。
總結:幼兒的教育是一項長久的教學活動,對家長而言,自身也是非常關注自己家里孩子的變化與學習的,而且教師也渴望家長的參與,因此,在助教模式的建立下,家長應當重視并積極在教育活動中充當教師的助教,而教師也要制定相應的策略與計劃,提供給家長助教活動中豐富而全面的硬件支持,在共同的努力下,將幼兒教育好,發揮出家長與教師的雙向能力。
參考文獻
[1]黃美蓉.幼兒園家長助教的實施與思考[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19:85-89.
[2]秦艷玲.在家園共育中促進家長的成長[J].廣西教育(義務教育),2018:14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