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 竹成佳











摘要:一堂精彩的課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達到了高度一致,而評價就是檢測學生的學的一個途徑。集體教研是教讀教材,教參以及學情的基本途徑。在集體教研的引領下,教師才能集思廣益,深入解讀教材,分析學情,共同探討出符合學生學情的教案。教案作指導,課堂才能扎實有效,也因為有了與教、學一致的評價,同年級組的教師也能進行同課異構。
關鍵詞:研·學·評融合? 教研
基礎教育改革的步伐一直未停止,學校的教研工作的開展成了基礎教育改革路上的一塊基石。集體教研更是必不可缺的。集體教研讓同年級組的教師能夠一起探討教參、教材,并結合本校學情,擬定與學情較為相符合的教案。在教案的指導下,教師在課堂中,再根據學生的生成性,適當的調整教案,從而到達高效課堂。
一、研·學·評融合的定義
研,即研究課標、研究教材、研究學生。課標是從國家層面制定的一個育人目標,教材則是承載這個目標的基本載體,而學生則是落實這項目標的對象。只有研究清楚這三個方面才能更好的對教學有的放矢。學,即學什么,如何學。“學”是以教材為基礎,一堂課中所呈現的內容。評,即對課堂的評價。評價教師教的如何,評價學生學習效果如何。
二、研·學·評融合的作用
研·學·評融合的作用在于教師只有研究了課標、教參、教材,才能夠把握教材中的每個單元甚至每篇課文所承載的意義。而集體教研則是集合教師們的集體智慧對課標、教參、教材地深入解析,以免固步自封、以點概面。教學則是實踐重地,教師的能力及學生習得效果,在課堂中便能一目了然。評價在這個時候就顯得尤為重要。以研為起點,以學為支撐,以評為依據,以此發現問題,改善課堂,提高教師能力及學生的習學習效果。
三、研·學·評融合的模式
(一)精心準備的集體教研
1、教研背景
三年級學生在習作方面是整個小學階段的一個銜接學段,從一二年級的寫話,到六年級的習作,三年級的習作教學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年級組就針對統編版三年級下冊第6單元的《身邊那些有特點的人》習作,教研組對典型課例進行解讀。
2、教研流程
首先,目標解讀。教師對三年級下冊第6單元進行了單元語文要素解讀,然后落實到習作目標的解讀,在《課標》中對習作先提出了總目標為“能夠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接著,解讀年段目標,在一二年級中習作目標為“對寫話有興趣,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三、四年級的習作目標為“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寫清楚。”五、六年級的習作目標為“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通過對年段目標的解讀,教師抓住了,三年級的習作目標就是“寫清楚”。之后,教師落實到單元習作目標“寫一個人,嘗試寫出他的特點,能給習作取一個表現人物特點的題目。”也是教師的教學目標,學生的學習目標為“學會運用一件事或一系列日常行為寫出身邊人的特點。學會運用‘綽號+人稱’的形式擬一個體現人物特點的題目。”
其次,學情解讀。一是從年齡特征分析,在習作方面大部分學生有畏難情緒,或有一定的惰性,學生愿意說,但不愿意動筆寫,或者書面表達的能力較弱,腦袋里想的很多。落實下來就“偷工減料”。二是從習作學情分析,這次習作是學生第三次接觸寫人,第一次是二年級下冊寫《我的好朋友》,第二次是三年級上冊寫《猜猜她是誰》,這兩次習作均為片段式習作,《身邊那些有特點的人》是學生們第一次完整地完成一篇寫人的習作。
最后,教案設計。在集體教研之前,同年級的老師自己先設計一份教案。在集體教研的時候共同探討出一份基于目標、學情的教案,在教案的指導下,由一位教師進行課例的展示。
(二)深刻思考的學與評相融合
教師教的內容與學生的學,評價要達到一致性,才能更好地檢測出課堂教與學的實效性。因此課堂評價的維度就要細化到位。
1、課堂評價維度
一堂高效的課堂,不盡要目標明確,突破重難點,還要關注學生的習得情況。針對本次課例,從各環節時間計量、單生應答人次、學生游離、投入狀態觀察、學習任務完成情況、作品分析等五個維度進行觀察。
(2)單生應答人次
全班總人數共44人,單生應答次數為45人次,應答人數為25人,約占全班總人數的56%,其中有19人未參與應答。應答次數最多的為單人六次。
策略:教師在抽單生應答時,可以把關注面再放寬一點,并且還應關注中等生以及學困生的課堂習得情況。
(3)學生游離、投入狀態觀察
觀察情況:在本堂課中學生游離共計三人,約占全班人數的6%,分別在第二組和倒數第一組,游離現象集中在詞語聯想環節以及老師講解環節。主要表現為以下兩點:
在詞語聯想環節,注意力不集中,不能進入探索狀態:某同學與同桌討論以及坐姿不規范;在回答問題和老師講解時沒有傾聽:講事例環節:一名同學討論嬉笑,一名同學詢問。
寫事情活動:一名同學玩本子。勾畫環節:一名同學講話。
策略:學生在游離狀態時,教師應該用音量或者走到其面前進行適當提醒。
(4)學習任務完成觀察
觀察情況:
本堂課投放了10個任務,老師在設計課堂任務的時候,緊緊圍繞本課核心問題,指向教學目標,并能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解決學習中的問題進行的任務投放。
不足之處:1、老師投放任務不明確,學生不知道應該做什么。2、老師對所投放的任務總結回顧不夠及時。3、所投放任務完成的情況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策略:教師在學生無法接收問題時,應根據情況調整問題的難度,使學生能明晰自己該在哪個環節做怎樣的事。在每個環節活動之后,教師應該利用小結進行知識點的回顧。學生未達到預期效果,應考慮時間是否投放不足或問題過難。
(5)作品分析
通用標準:字數是否達到300字左右,語句是否較通順。專用標準:1)、題目是否具有人物特點。2)、是否用上了一件事情或者日常行為表現人物特點。3)、事件或者日常行為是否準確表達出人物的特點。
情況分析:3年級4班共44人,習作共44本。通用標準達標人數40人,有4人未達標,未達標的人都只寫了100字左右。(其中3人經常習作字數不達標,另一位偶爾不達標)
專用標準:題目是否有特點:43人達標,1人未達標,寫的是:姐姐講的《布偶女兒》。
專用標準:44人均用上了一件事情或者日常行為來表現特點。
專用標準:是否準確表達特點:33人達標,11人未達標,其中7人先用事情寫了特點,然后就寫偏了,要么寫到其他特點,要么側重寫自己了。其中4人是字數沒寫夠,無法表達準確。
(三)精彩的同課異構
在經過了課例及課堂分析之后,針對課堂中發現的問題,再結合自己班上的問題,對教案再一次進行修改,之后各自老師在自己班上進行同課異構。例如:在啟發學生發現用具體的事件來展示人物特點時,學生未能理解“具體事件”一詞,教師可在自己的課堂中調整為“一件事情”來解釋,讓學生能夠理解。在引導學生說身邊人的特點時,學生大多思維受到局限,往往只會說自己的同學,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可以舉生活中身邊人的特點來開拓學生思維,引導之后,學生能說出“酒鬼爺爺”“歷史迷的大姨”等符合要求的題目。經過同課異構后,對學生的作品進行了再次分析。
情況分析:本班共46人,習作共46本。通用標準達標人數:45人,有1人未達標,一位學生只有200字左右,她表達力較弱,平時也寫不夠字數。
專用標準:題目是否有特點:44人達標,2人未達標,一人寫的《我的愛講話又愛看書的同學》,另一個寫的《我的姐姐》。
專用標準:46人均用上了一件事情或者日常行為來表現特點。
專用標準:是否準確表達特點:42人達標,4人未達標,其中一個同學寫了兩個特點。其中2人同學標題的特點與后面的日常行為所表現的特點不相符合。其中1人是字數沒寫夠,無法表達準確。
同課異構后的學生習作分析,與課例展示的習作結果對比,學生在習作目標的達成方面都要落實得更到位。
結束語
基礎教育的改革下,“教什么”“如何教”與“學生學什么”是永不變的要點。研·學·評融合的目的不僅能夠提升教師的解讀教材、教參的能力,還能夠讓教師在交流的過程中得到啟發,從而設計出符合本班學情的教案,進而促進課堂的實施。在研·學·評融合的過程中,教師能夠明白“教師要教什么”,“學生要學什么”,“學生如何學”。在研·學·評融合下,課堂開始變革,以研促教,以教促學,以學生為起點,又回歸到學生,才是教育的本真。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2011
[2]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構建策略的探究[J]. 劉方.? 作文成功之路(上). 2015(01)
[3]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探究[J]. 焦奎蘭.? 華夏教師. 2014(07)
[4]小學語文“同課異構”教學方式的實踐及反思[J]. 劉彩俠.? 教書育人. 2017(10)
[5]別樣的精彩——同課異構課堂教學有感[J]. 劉菊香.? 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 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