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春芳
摘要:幼兒早期的教育啟蒙是我國人才培養的重要保障,幼兒社會教育需要教師的合理規劃。我們要主動將學生自身及其所在的環境融入日常幼兒教育活動之中,以此來對幼兒進行科學化培養,發掘幼兒科學潛質。本土資源的課程化是當前教育改革發現的重要前提,主要是以本區域特點為基礎,對教育資源進行針對化開發。本篇主要針對黔南州惠水縣、貴定縣、羅甸縣三縣,對幼兒社會教學活動如何深度融合本土資源進行分析研究。
關鍵詞:本土資源課程化;幼兒園;社會教學活動
一、當前社會教學活動中本土資源課程化中存在的問題
1.本土課程資源開發結構層次單一
幼兒社會教學活動資源的開發包括文本資料、園內外課程資源、幼兒專家課程資源等多個項目資源的開發。在當前黔南州的本土資源課程開發中,很多幼兒教師會對資源開發有明顯的偏向性,普遍傾向于文本資料與園內課程資源的開發,從而忽視了文本性課程資源與園外課程資源的開發。這種情況就容易導致本區域內課程資源開發結構單一,難以將幼兒園內外的人力資源、財力資源、物力資源進行有效規劃與整合,造成多項課程資源的浪費,同時也會降低幼兒社會教學活動的實際效率。
2.已開發本土課程資源在社會教學活動利用率低
以黔南州的實際情況來看,當前本區域幼兒園仍然會在本土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中出現問題。少數幼兒園由于資金、基礎設施條件制約無法對資源進行有效開發,或者因為教育觀念落后尚未重視起對本土課程資源的開發,更不必談對資源的合理利用。目前在本區域幼兒園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利用問題”,黔南州此三縣內大多數幼兒園已經擁有了足夠的能力對課程活動資源進行開發,但是對于這些已開發資源的利用率仍然較低,這種情況勢必會導致教育資源的浪費,難以真正展現出幼兒在社會教育活動的意義。
二、開展本土資源課程化相關社會教育活動的策略概述
1.注重對本土課程資源的開發與應用融合
本土課程資源的開發是幼兒園社會教學活動中的重要項目,但資源的利用也是不可忽視的一項。要求在幼兒社會教育活動實施過程中不僅要重視對課程資源的補充,展現黔南州惠水縣、貴定縣、羅甸縣三縣的區域特色,還需要對相關資源進行合理化應用,將所開發的本土課程資源與課堂教學、社會教學活動深度融合。
織布舞是惠水和羅甸縣的標志性舞蹈,真實地展現了布依族勞動人民開荒、種綿、收棉到織布的整個勞動過程。在進行舞蹈類的社會教學活動時,幼兒教師就可以將織布舞與此教育活動進行深度融合。讓孩子在織布舞的趣味性學習中感受到黔南州整體的文化特色,激發他們對于本土文化的好奇心與喜愛之意。
2.針對性教學,將本土資源融入社會教學活動
幼兒園階段,學生的注意力較為分散,容易被各種奇特事物所吸引,教師需要把握住孩子的這一階段特點,合理組織社會教學活動,將本土資源與社會教學活動結合。羅甸縣擁有多個巖溶地貌奇觀,曾被中外專家稱為“中國的福克留茲泉”和“東方洞穴博物館”。教師就可以組織帶領學生對這些巖溶地質景點進行實地參觀,對于考察不可行的景點進行圖片或視頻播放。以“奇特”吸引注意,讓孩子真正感受到本地地理環境的魅力,增加對當地地質形態的了解。
3.制定三維活動目標,樹立正確價值導向
設定教學目標是所有社會教學活動中必不可少的“前奏”。前期明確教學目的才能夠有針對性地設定幼兒教學活動,幫助教師合理規劃活動內容,提升教學效率。黔南州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點決定了其多樣化的氣候條件,同時也保證了各類植物的種植與生長。教師就可以依據黔南州惠水縣、貴定縣、羅甸縣氣候條件下的植物生長特點制定相關三維活動目標,以此對幼兒社會教學進行活動設計。
在針對“探索大自然”進行教學目標制定時,就可以將其分為:
(1)深度接觸,了解黔南州植物的多樣,拓寬幼兒視野
(2)感受融入本區域大自然的樂趣
(3)激發幼兒對于家鄉自然的依賴與喜愛
以此種社會活動來對學生進行教育,讓幼兒教育模式不僅局限于課堂,提升幼兒活躍度,讓幼兒在“樂中學”,在愉悅的學習氛圍中完成教學目標。
4.幼兒教師轉變教育理念,加強與幼兒的溝通交流
幼兒園階段是培養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階段,無論是學校、老師還是家長,都應該重視起學生在這個階段的教育培養。在曾經的傳統幼兒社會教育理念下,教師往往以嚴格的態度對待學生,以至于教師和老師之間的情感慢慢被打破,更多學生面對教師會體現出一種害怕恐懼的狀態,而不是一種良好和諧的師生友誼。在幼兒園階段,學生本身年齡的幼小性決定了他們對老師懷有更加的恐懼之情。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需要我們三縣內各個幼兒園的教師相互交流,借鑒教學經驗,依據學生的具體情況來向現代化轉變自己的教育方法,把教師的形象從“嚴師”轉化為“益友”,讓學生在快樂中成長,從而在學生內心上提高對學校生活和學習的興趣。
5.整合教學方法,提升教育活動有效性
當前較為普及的教學方法包括情感陶冶、情景表演、交流討論法、生活實踐法等。幼兒教師在進行具體的社會教學活動,可以依據已開發的本地課程資源對多種社會教學方法進行融合。以《熱情的小主人》課題為參考,在課程開始之前可以對其進行節目編排,并且在編排的過程中融入黔南州惠水縣、貴定縣、羅甸縣特有的待客風俗。讓學生在感受到“情景表演”的樂趣,在編排和表演中學習到當地的待客之道。之后可以用“交流討論法”讓學生對自家的待客習慣進行討論,加強孩子之間的溝通交流。最后可以將用“生活實踐法”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課程所學習的待客禮儀進行應用,提升其綜合素養。三種教學方法的整合,能夠讓本地課程資源深度滲透在幼兒社會教育活動之中,維護區域文化多樣性,推動當地文化習俗的繼承與弘揚。
三、結束語
社會教學活動實施之時,我們幼兒園和園內教師必須要針對黔南州惠水縣、貴定縣、羅甸縣本土課程資源進行合理開發與有效利用,注重多種教學模式的融合,提供多樣化教學手段,豐富孩子區域內社會實踐活動。教師要主動對先進幼兒社會教育理論進行學習,提升自身教學水平,在幼兒階段提升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姚春皞. 農村幼兒園利用鄉土資源開發美術課程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渤海大學,2019.
本文系貴州省教育科學“十三五”2018年度規劃課題《本土資源課程化在農村幼兒園的實踐研究》課題批準號《黔教辦師(2018)135號》文件的第28項立項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