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謙
山西省中考歷史學科命題理念先進、形式活潑,在真實任務情境、跨學科整合等方面走在全國前列。2021年山西省中考材料解析題既有亮點也有一些缺憾,題型特色未能充分彰顯,具體分析如下:
一、對材料的運用不夠充分
第17題第(1)問為“材料一中,曲轅犁的發明對古代農業的發展有何意義?”,統編教材七年級下冊第3課《盛唐氣象》中介紹道:“適于精耕細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質量。”那么,材料一中的敦煌壁畫《牛耕圖》和對這幅壁畫的一段長達80字的文字介紹對學生答題沒有幫助,反而增加了學生的閱讀負擔。第(2)問要求學生根據材料二概括生產工具的變革給英國帶來的影響,并分析工業革命早期的技術革新發端于英國紡織業的原因。第(3)問要求學生根據材料概括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簡述第二次工業革命對資本主義國家產生的影響。筆者的疑問是:沒有材料,依托所學知識能否作答?如果能,材料解析題與簡答題的差別在哪里?
第18題第(2)問要求學生根據材料二,舉例說明二戰后“世界出現兩極格局的同時,多極化的潛流一直在涌動”。何為“多極化的潛流”?材料中的信息是“既來自戰后通過民族獨立和民族解放運動產生的新興獨立國家,也來自兩大陣營中的離心和分化傾向。”。第(3)問要求學生根據材料三,指出中國面對當前世界變局提出的新理念,并舉出一例具體舉措。設問難度不大,材料三中也有信息提示“我們要從人類共同利益出發”,可知“新理念”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統編教材八年級下冊第17課《外交事業的發展》中“全方位外交”子目中有一大段文字介紹中國政府的具體舉措。如:中國已與世界上170多個國家建交,參加了100多個政府間國際組織的工作。中國舉辦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等。筆者的疑問是:如果不提供材料信息,僅憑設問,學生能否回答第(2)(3)問?如果不影響回答,那么材料解析的意義何在?
二、對高階能力考查功能不夠突出
總體來看,試題的任務設計體現思維含量要求較低,不利于對高階能力和歷史思維的考查。第17題有五處設問,設問方式具體是:有何意義、概括影響、分析原因、概括特點、簡述影響;第18題也有五處設問,設問方式具體是:有何變化、分析變化的原因、舉例說明、舉出一例具體舉措、有何關系。可見命題者精心設計考查任務,考查內容較為全面,然而試題側重考查學生知識識記的程度和學生提取信息、概括材料內容等基本能力,但對于分析、比較、綜合、論證等高階能力考查相對不足。
三、主旨升華不夠明確
第17題的三個小問之間的邏輯結構是平行的,第(1)問考查曲轅犁和農業發展,第(2)問考查工業革命和英國的關聯,第(3)問考查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和影響。可見試題緊密圍繞引導語“先進生產工具的發明不斷推動社會進步”來立意和選材,小問之間也保持著內在聯系,但筆者覺得總體顯得“平淡”,缺少最后一問的主旨升華和提煉。第18題的引導語是“20世紀以來,世界政治格局的變動深刻影響著世界各國的發展。”四個小問看起來從20世紀不同階段的政治格局變動及特征入題,但實際上問題之間、材料之間缺少內在聯系。從高考全國卷和其他省市的中考試題來看,材料解析題提供給學生引導語已不多見,如果把引導語作為最后的主旨升華,由學生在對以上材料的解讀和探究后自己得出認識,會有利于凸顯立意。
四、設問和參考答案存有歧義
第18題第(1)問為“材料一中,蘇俄(蘇聯)在兩次國際會議中的地位有何變化?”。教材中寫道:“巴黎和會還決定建立國際聯盟,但戰敗國和蘇維埃俄國被排斥在外。”由于意識形態的因素,蘇維埃俄國代表被巴黎和會拒之門外,試題要求學生回答蘇俄在巴黎和會中的地位,筆者覺得該設問存有歧義,考生也難以作答。這一問對應的參考答案是“巴黎和會上被歐洲國家視為敵人”,答案來源于材料中的一句表述“已經把蘇俄視為敵人”,這是巴黎和會主宰國對蘇俄的態度,若說成是“蘇俄在巴黎和會上的地位”,從語法和邏輯上都很勉強。
第(4)問“綜上所述,你認為世界格局的變動與國家發展之間有何關系?”,二者的關系一定是相輔相成、相互影響的,參考答案的表述中“國家綜合國力的變化影響著世界格局的變動”從學理上是合適的,“世界格局的變動見證國家實力的消長,為國家發展提供機遇”的表述不夠嚴謹,每一次世界格局的變動有獲益者也一定有受害者,籠統地說“為國家發展提供機遇”不符合常識。
通過對2021年山西省中考歷史材料解析題的解讀,可看出材料解析題的命制是一項技術更是藝術,需要精益求精、力求完美,從素材選用、高階能力考查、主旨立意到設問和參考答案的語言表述,都需要認真推敲。
[附記]本文系教育部課程教材發展中心委托課題“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歷史學科命題評估研究”和安徽省教研基地(歷史)立項課題“統編教材背景下初中歷史學業水平考試命題趨勢研究”(編號:LS202009)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