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
摘要:思維導圖是學生在學習時比較重要的一種學習輔助工具,具有操作簡單以及模式多樣等優點,可以根據學習的內容更改使用的思維導圖模式。不僅如此,思維導圖對學生的思維也是非常好的訓練工具,學生在利用不同的模式進行學習時,不僅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還能夠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提高學習能力,進一步減輕學習的壓力。
關鍵詞:思維導圖;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應用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學習歷史是每一位中國的少年應該做的傳承。當學生在波瀾壯闊的滾滾歷史長河中遨游,一點點揭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面紗,以一種學習的角度去看待每一個朝代的興起以及衰落,學生體會到的不僅僅是身為中華民族一員的自豪與驕傲,更多的是學會銘記,銘記歷史才能夠迎接美好的未來,才能夠更加珍惜今天,把握現在。思維導圖一般有三種常用的使用方式,一是線性結構的思維導圖,另一種是樹狀圖,還有一種是循環邏輯圖。在日常的歷史學習中,這三種思維導圖將會在不同的學習階段以及不同的學習環節幫助到學生,在下文中筆者將會詳細描述。
一、有關線性思維導圖在高中歷史課堂中的使用
線性思維導圖顧名思義,是以同一個元素為線索將所有的事件按照線索進行排序。線性思維導圖的優勢是極具條理,并且對事件之間的邏輯關系要求不高,極其適用于零碎的知識點。比如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知識總結的時候,線性思維導圖的作用就是,在教師以及學生的排序下,按照年份將所有的歷史大事件整齊地排列在畫出的時間數軸上,這樣便于學生按照時間年份查找相應的事件及其相關知識,并且利于學生將零碎的事件以時間為線索進行整合記憶,利用這樣的方式進行記憶要比零散著記憶更加簡單且深刻。
高中的歷史中有一段講述的是中國的近代歷史,在被稱為中國屈辱史的這段歷史時期中,有很多需要被學生銘記于心的歷史事件,也有許多連學生聽了都要握拳的不平等條約,這些知識深刻而屈辱,不同而類似。學生在進行學習的時候除了民族責任感以外,感受最深的應該是記憶知識的難度,因為這一段時間的內容不僅瑣碎,更是具有不同的意義——鴉片戰爭是近代史的開端,第二次鴉片戰爭是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學生在記憶這些的時候很容易混淆相關歷史意義以及條約等內容,因此利用事件數軸整合知識除了將事件進行梳理,還是將學生的記憶邏輯由抽象轉為具體,更加有利于學生掌握。邏輯循環思維導圖就是線性思維導圖的另一種應用方式,更加適用于日常訓練中的錯題改寫,其基本的思維邏輯是:條件—知識點—考點—答案,而運用是大多是:條件—知識點—考點—答案—思考—二級結論—匯總—(條件對應的思考模型)結論—實踐(試錯)—調整—再規劃—優化。
二、有關樹狀圖的應用以及適用對象
樹狀圖比起線型圖更加復雜,也就意味著樹狀圖具象化的思維比起線型圖所依賴的思維要更加復雜。其實樹狀圖的本質應該是分類,這里所說的分類并不是在日常生活中所講的按照某一種標準,將所有有關內容進行辨別并重新進行整理。這里的分類是基于某一個點,以此點為核心,以與其有關的所有元素為分支,進行不斷的延伸。這樣的思維導圖體現的是“有規律地發散思維”,是一種靈活的分類整合的形式,有利于學生豐富其知識網絡,將基礎知識牢固地穿插在一起,劣勢就是這樣的思考方式比較復雜,如果不能夠融會貫通將知識進行整理利用,便無法畫出屬于自己思維的具象化模式,無法發揮其真正的作用。
比如同樣是中國近代史,線型圖的模式,教師只需要帶領學生按照事件發生的先后順序進行整體梳理即可,但是樹狀圖涵蓋的內容更加豐富并且按照分類的標準不同也可以進行不一樣的整理。例如中國近代史作為核心詞的時候,教師可以將事件的名稱作為分類的標準,在每一個事件的后面進行下一輪分類如事件的開端、高潮、結局以及歷史意義等,直到無法繼續進行子集的分割。這其實也是結合了線性的思維邏輯,因為在進行第一輪事件名稱分類的時候,大多會選擇按照事件分類依次排列事件名稱。由此可知思維導圖有時候是結合使用的。當然中國近代史的樹狀圖可以有其他的形狀,當教師在課堂上以事件的結局為分類標準也是可以的,如第一輪以割地、賠款以及割地賠款為結局,對應的第二輪分類就應該是各個不平等條約的名稱,至少要在第三輪才能排出對應的事件名稱。在日常的學習習慣中常使用以時間為順序排列的事件名稱的樹狀圖,因為時間順序是最為簡單的排序方式。這里筆者建議教師可以在日常使用時間順序的思維導圖,但也可以在復習的時候采用不同思考角度的思維導圖,鍛煉一下學生的發散思維,并且這樣的方式也有利于教師與學生一起換個角度對知識進行梳理,也許就會發現自己的思維誤區或者發現自己的思維死角。
綜上所述,思維導圖是一項便利且高效的學習工具,對于高中歷史的學習無論從時間線的梳理還是從知識網絡的總結,抑或是錯題思考與總結,思維導圖都是幫助學生去理解記憶的好幫手。
參考文獻
[1]胡常海. 新課標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新探[J]. 教學研究, 2010(5):5.
[2]張風梅. 新課標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新探[J]. 教育教學論壇, 2011(25):6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