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 燕 陳婷婷

隨著《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綱要》《指南》)的頒布,主動學習成為幼兒良好學習品質的一部分,越來越受到重視。主動學習是幼兒按照自己的意愿、興趣、需求等主觀意志確定目標,通過直接操作材料,在與成人、同伴、觀點以及事件的互動中建構新的理解的學習過程。大自然是賦予幼兒主動學習的最佳“體驗場”,幼兒在玩中學,獲得生活中的新經驗。為此,如何利用大自然這個鮮活、真實的“體驗場”,讓幼兒通過參與、感知、探索、體驗,主動獲得知識、能力和經驗的提升,是值得我們探討的問題。
隨著城市化和現代社會電子多媒體的普及,幼兒平時在家看電視、玩手機的時間,遠遠超過了出門參加戶外活動的時間,導致幼兒與自然漸行漸遠,無法親近自然、走進自然,失去在自然中學習、探索、體驗的經歷。
在應試教育的當下,成人過度安排幼兒的生活,為幼兒報了一個又一個的輔導班或興趣班,幼兒的休息日被安排得滿滿當當。幼兒的戶外時間少了,與自然接觸的機會也就越來越少,影響幼兒的身心發展。
大自然中存在著很多的不確定性,很多教師會告訴幼兒什么該做,該怎么玩,以確保他們安全,這就剝奪了幼兒應對風險的機會。大自然是戶外游戲的獨特場所,幼兒需要教師在各個層面上的支持與陪伴。同時,家長應該主動參與到幼兒的實踐活動中,多花些時間陪伴幼兒。
教師要立足幼兒立場,遵循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因材施教,支持幼兒在自然環境中進行探索研究,慢慢地感受周邊的事物。
《指南》中強調:“成人不宜過度保護和包辦代替,以免剝奪幼兒自主學習的機會,影響其主動性、獨立性的發展。”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決定了幼兒園教育要充分尊重并支持幼兒的主動性學習,讓幼兒學會學習、愛上學習,獲得后繼學習與終身發展的內在動力。
《指南》中指出:“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嚴禁‘拔苗助長’式的超前教育和強化訓練。”研究表明,大自然可以給予幼兒無限的活動空間,以游戲為本,由“玩”變“學”,不僅可以培養幼兒觀察的耐心和細心,還可以幫助幼兒在自然中獲得探索和學習的能力。
幼兒的思維是具體形象的,只有通過直接觀察和探索獲得真實的情感經驗才會讓幼兒受益終身。教師要重新定義自己的新角色,吸引幼兒主動親近自然,走進自然。在風險和機遇并存的環境中,教師應拓展自己的視野,看到更多的可能性,以保護幼兒的生命和幼兒的健康為前提,豐富和拓展教育資源,開展有益于幼兒能力發展、經驗提升的實踐活動。
大自然是最適合幼兒的教室。幼兒在大自然中游戲學習,觀察探索,獲得直接經驗,并理解人與自然的相互作用,感悟生命與生活。
我園地處沭河之濱,周邊綠樹成蔭,河水潺潺,是一個天然氧吧。園內戶外活動場地大多是人工草坪,草地面積較小。隨著課程游戲化的推進,我們在改造戶外游戲區域時,注重滿足幼兒的需求,創設“后花園”自然游戲區,開辟了大面積的種植園地、飼養空間、沙水區域等,覆蓋了土、沙、水、草等自然元素,吸引幼兒主動走進自然,徜徉在探究的樂園里,感受自然變化。
無論什么季節、什么天氣,后花園都會激發幼兒的好奇心。“草地上那小黃花是蒲公英。”“看,小蝌蚪長出后腿了。”“葉子怎么落下來了?”“下雨后,怎么會有這么多的小蝸牛和蚯蚓爬出來?”……教師與幼兒分享、交流、互動,幫助幼兒形成對自然環境的準確理解和對自然界的關愛之情。
自然的戶外環境成為幼兒游戲的獨特場所,蘊藏大量的可操作、探索的自然材料,是連接幼兒與學習的橋梁。
戶外活動時,幼兒有的輕撫每一棵大樹的肌理紋路,有的抓住樹干往上爬,有的伸長胳膊拉住枝丫,有的停留在粗的枝干上搖晃……幼兒的自我效能感不斷提高,身體素質也得以提升。
“后花園”的林間有著各種各樣的自然材料,如樹枝、石頭、樹皮、泥土、種子、葉子、干草、沙子等。幼兒就地取材,自主玩起了“野餐”游戲,石頭支起爐灶,頭盔變成炒鍋,樹枝做成鏟子,干草葉子便是美味的食材。幼兒分工合作,主動交流,積極互動,促進了幼兒的社會性發展。這些自然材料也為幼兒帶來了創作中的無限樂趣,如樹葉粘貼成跳舞的小人、樹枝拼成了小船、花瓣組合變成了漂亮的女孩等。這些都有效激發了幼兒主動收集自然物的興趣,并把這些自然物延伸到室內的美工區里。當幼兒與自然材料之間碰撞出“火花”、形成獨特的創意后,幼兒更愿意主動與材料互動,富有靈性地創作。家長和幼兒還主動收集了大自然中的其他材料,如玉米、黃豆、花生、蘆葦、瓜瓤、果殼等。教師把這些材料清洗、消毒后投放到班級的各個區域里,支持幼兒自主選擇和主動學習,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和探究欲望,培養幼兒的專注力、想象力和創造力,促進了幼兒的審美發展。
此外,沙、水、泥巴也是幼兒喜歡的自然材料。例如,玩泥巴游戲,幼兒首先在搓揉泥巴中直接感知到泥土會吸水、有黏性、能塑形等特性,并靈活選擇葉子、狗尾巴草等自然材料進行創作,搓揉出花朵、螃蟹、蜜蜂等作品。隨著游戲水平的不斷提升,家長自主提供了替換衣物、水靴、鏟子等玩泥的備用物品,幼兒拓展延伸出挖水渠、架橋、踩泥坑等游戲。“我可以把泥巴捏成各種各樣的形狀。”“水放多了就變成泥坑啦。”“葉子浮在水面上了。”“哈哈,我的水靴被泥巴黏住了!”幼兒通過與自然材料的互動,了解到周圍世界的物理特征,調動了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了認知能力的發展。
幼兒的思維是形象具體的,只有通過直接觀察和探索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才會讓幼兒受益終身。我們充分利用社區的自然資源開展戶外實踐活動,引導幼兒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進行探索、學習,支持幼兒在與大自然互動中積累有益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讓幼兒逐漸懂得熱愛、尊重、保護自然。
家長是幼兒園的重要合作伙伴。我們本著尊重、平等的原則,主動與家長溝通交流,吸引家長主動參與到幼兒的教育工作中來,和教師梳理出幼兒園周邊三公里內的社區自然資源。為了讓幼兒更好地感知植物生長的自然條件,家長利用周末時間陪伴幼兒走進社區公園,開展“尋找春天”的活動,到大自然中直接感知春天的變化,引導幼兒學習做簡單的計劃和記錄,繪畫表征出春天;開展“種植體驗”活動,到田野間親身體驗種蘿卜、玉米、向日葵、大豆等作物,提供放大鏡,讓幼兒近距離觀察了解植物的特點,探索發現植物的多樣性和獨特性,感知植物與陽光、泥土的依賴關系;利用周邊的自然資源,組織“親子遠足”或“親子采摘”活動,到農田里挖紅薯,到果園里摘蘋果,到種植園里拔蘿卜、收白菜,讓幼兒在大自然中親身體驗,主動探究,感受大自然的美,萌發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家長還可以和幼兒一起近距離觀察不同種類的昆蟲,在親身體驗中培養幼兒關愛自然、關愛動物、保護環境的品質和情感。例如,觀察蝴蝶、蜜蜂從一朵花上飛到另一朵花上,觀察七星瓢蟲停留在葉子上,觀察螞蟻、蝸牛活動的方式;一起飼養烏龜、雞鴨、兔子等小動物,通過觀察、觸摸、照顧小動物來感受生命的神奇。
總之,大自然是賦予幼兒主動學習的最佳“體驗場”。教師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征,關注大自然賦予的教育價值,充分尊重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引導和支持幼兒主動參與,通過親近自然的實踐體驗,促進幼兒形成主動生活和學習的習慣,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健康、愉悅、靈動地成長。